回覆列表
  • 1 # 麗媽親子教育

    當孩子年齡小的時候,我們家長可以引導孩是以玩的形式學習,這樣會很能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

    比如我們可以玩一些孩子當老師,家長當學生,你會發現孩子講得特別認真,他會把在學校裡聽到學到的,全部講給爸爸媽媽聽,如果這個時候家長再來上一句‘哇你講的簡直比老師還要好。’那效果就更好了。

    我們也可以扮演書中的故事情節,孩子表演主人公甲, 家長表演主人公乙,這樣都可以帶動孩子讀書學習的興趣。

    學習的興趣就會在快樂中慢慢的培養起來。

  • 2 # Ahaschool第二課堂

    “玩就好好玩,學就好好學。”這句忠告,你是不是也從小聽到大?

    即使到了現在,很多家長還認為,“玩”和“學”是對立的。於是,常常把“就知道玩,看你將來怎麼辦!”掛在嘴邊,但好像說了也白說。

    事實上,偏偏有一些孩子,既能玩得好,又能學得好,還不用家長催,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想知道“玩中學”的玄機嗎?

    面對未來競爭,孩子要學會什麼重要能力?

    01

    怎麼拉屎才能不被水花濺到?

    怎麼喝奶茶才能不剩珍珠?

    如果我告訴你,這是一個來自清華大學的化工系博士的“研究課題”,你一定會覺得此人是不是“有病”?

    能把科學講的如此有趣、接地氣,把生活現象解釋的如此通透,我只服畢導——畢嘯天!

    2018年,畢導做客《奇葩大會》,在節目中講述了自己很多有趣的玩科學經歷,比如“吃香蕉和冬棗吃出死蒼蠅的味道”、“把手機綁在牙刷上製作電動牙刷”等等。

    清奇的腦回路和機智幽默的講述,征服了在場所有人,包括高曉松!但還是被問到了那個很多人都想問的問題——“做這些有什麼用”?

    畢導的回答讓人印象深刻:“有趣和好奇心是為了取悅自己,有用是為了取悅別人,看你怎麼平衡了。”

    就像文章開頭說的,學習和玩,也並不是完全對立的!只要平衡的好,不僅能邊學邊玩,而且能玩得漂亮!

    再比如一代文學大師沈從文,他小時候就特別愛逃學去玩——到街上看殺豬屠狗、打鐵磨刀的小販,看革命軍……

    可就是這些經歷,給了他豐富的經歷和寫作素材,為日後的文學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

    玩是孩子認識世界、開發學習能力的工具,

    玩在本質上是一種智力活動。

    沒有孩子,天生不愛玩。但卻有很多孩子,越長大越不會玩!

    因為在這些孩子耳邊,經常回想的是這些話:

    “他還小,只會玩。”

    ——潛臺詞是:玩是一種低層次的行為活動。

    “學習這麼長時間,讓他玩一會兒,休息一下。”

    ——潛臺詞是:玩只能充當學習過程中的調劑。

    “別玩了!你能不能幹點有用的?”

    ——潛臺詞是:是否“有用”決定了玩是否有意義。

    失去會玩的能力,孩子將無法擁有一個有趣的靈魂!

    02

    馬雲說過一句話非常認同,他說,“知識可以學,但智慧不能學,只能體驗。”

    是呀,還有什麼比“玩”更好的體驗呢?

    在近期的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三年級小學生鍾心發明了《防止破門“轟燃”的貓眼孔消防水槍》,一舉奪得一等獎,並作為全省小學生唯一一件發明作品。

    小小年紀就會發明創造,妥妥的“別人家小孩”啊!

    她一次次製作模型,一步步做測試,一輪輪修改,終於把貓眼水槍的設想變成了現實。

    我曾看過這麼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從小“玩”機器人的孩子。

    他分享自己成長的經歷: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爸媽就要求我:早10分鐘完成作業,就能多玩10分鐘機器人。

    學有餘力後,我開始研究機器人的搭建與程式設計。

    五年級時,我第一次正式比賽,就拿到了廣東省的冠軍!

    2013年時,我在荷蘭拿到了世界冠軍。

    我非常感謝我的父母,在我的同齡人還在苦惱學業時,他們教會了我解放自己的方法——提高效率,省出時間去做喜歡的事兒。

    2016年,這個孩子被德克薩斯A&M大學錄取。

    會玩,促進孩子的社交能力發展

    孩子透過和同齡人之間的玩耍,可以學到很多社會交往技巧,比如合作、遵守規則、輪流玩等。同時,集體遊戲中,小夥伴們會有各種情緒的變化,可以很好地鍛鍊孩子識別他人情緒和調節與控制自我情緒的能力。

    會玩,促進孩子的智慧發展

    玩耍有助於發展孩子的認知和感知能力。在玩耍中去分辨和了解各類事物的不同特性。

    可以說,玩耍是孩子理解人生的開始。

    會玩,啟發孩子的興趣導向

    沒有人會對喜歡的事物提不起勁,孩子在玩中發現興趣所在,有些幸運的孩子,甚至能早早就找到願意奉獻一生的事業。

    03

    “玩”就是德國小學生的主修,他們從中學習到更多。

    德國的這種教育,和前段時間網上備受關注的個性女孩曾佳旎的家庭教育經歷很類似。

    先告訴大家她有多牛!不是學霸的她卻被哈佛、麻省理工學院、芝加哥藝術學院等知名高校搶著要。

    曾斬獲了多達9項設計界的國際大獎,其中包括有“設計界奧斯卡”之稱的紅點設計大獎。

    這樣一個彷彿開了掛的女孩,實際上從小成績並不拔尖,一直處於中等水平。但和一般學霸不同的是,曾佳旎有一個令人羨慕的快樂童年。

    別的孩子整日遊走在各類輔導班的時候,曾佳旎卻在西湖邊捉昆蟲、兜小魚,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開心地奔跑、嬉戲,喜歡畫畫的她,最終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貪玩的孩子千篇一律,會玩的孩子萬里挑一!

    04

    身為教育學博士的陳美玲,將自己對兒子教育中的一些“秘訣”分享了出來,其中一條我的感受很深。

    她說:“做功課也是玩,玩也是學...他們分不開的。”

    截圖來自:一條影片

    《家長不能做的10件事 想讓孩子優秀自己要先優秀》

    玩是人的天性,是本能。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更應該建立在尊重他們天性的基礎上。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

    學習最好的刺激源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

    好的學習方法、形式,對孩子的學習自驅力形成非常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人最有效的壯陽食物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