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上神思者

    1:從勢力上比較,陳友諒控制著長江中游,朱元璋的勢力則在蘇南皖南贛中,都是元末農民起義軍重要的兩支勢力,兵力上來說,陳友諒略微強過朱元璋

    2:從軍事謀略上看,朱元璋先是離間了陳友諒與張士誠聯軍,陳友諒率師東下,朱元璋早有準備,陳友諒自然大敗,又因為正逢潮落,船隻被擱淺,死傷無數,喪失戰艦數百艘,陳友諒只能倉皇逃走。如此一對比,朱元璋的軍事能力明顯高於陳友諒。

    3:從戰略上看,陳友諒性情強硬而多疑,喜歡以權術控制部下,並殺害自己的上司徐壽輝。他自稱皇帝后,便愈加驕狂,而朱元璋強調軍紀,嚴禁擄掠,有個別兵士犯禁,立即處死,因此,朱元璋的軍隊受到當地百姓的擁護。並執行朱升提出的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的策略,朱元璋的戰略能力明顯高於陳友諒。

    4:從武器上看,陳友諒集合鉅艦,以連鎖為陣。朱元璋軍不能仰攻,但是不久,颳起了東北風,朱元璋便下令放火焚燒陳友諒的船隻,其弟陳友仁等都被燒死,陳友諒為之喪氣。在這場戰鬥中,朱元璋船雖小,卻輕便易行;陳友諒雖是鉅艦,卻不能進退自如,故而戰敗。

    5:從運氣上看,陳友諒運氣也不好,陳友諒軍中糧食漸絕,只得突圍衝出湖口。朱元璋的將領們從上游加以攔截,雙方大戰於涇江口,漢軍且戰且走,但日落之時仍未能擺脫。陳友諒當時從船中伸出頭來,指揮作戰,卻被飛箭射中,貫穿頭顱,陳友諒當即死去。

    6:陳友諒一死,陳友諒軍土崩瓦解,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陳友諒次子陳理最終出城投降。陳友諒家族徹底失敗。

  • 2 # 花有盛開時人無再少年

    元末時,整個中國的格局其實是很複雜的,已經非常類似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味道了。當時朱元璋東北面有張士誠,東南面有方國珍,西面有陳友諒,陳友諒的西面有明玉珍佔領著四川,朱元璋的北面則是劉福通韓林兒。四面都是敵人,朱元璋的地盤是四戰之地,這是很不利的,這個時候朱最重要的是確定以後的發展方向,先打誰。

    這時各軍閥中最強大的是陳友諒,按照所佔領的地盤來看,陳友諒的地盤差不多有朱元璋的四倍。雙方的實力是非常懸殊的,而且陳友諒佔據長江上游,得地利之勝。在長江上打仗最重要的是水軍,而陳友諒是打漁的出身,深諳行船之道,水戰正是得其所哉。他的水師也都是些非常巨大的龐然大物。從硬實力來看,朱元璋是必敗之勢。正常人這個時候想著的都是怎麼保命,因為陳友諒已經盯上了他。

    這時朱元璋身邊其他的三個軍閥都是些混吃等死之輩,不足為慮。心心念念要得天下的,能力上也差不多夠強的,就是朱陳兩人。但是陳友諒是弒主篡位,手下一干將領只是懾於其威其實心裡多半都是有著異心的,這個很重要。正因為其內部多是懷有異心之輩,所以後來鄱陽湖大戰時,局勢一旦不利,陳部立刻出現大規模投降終至全面兵敗。

    而在此時,朱元璋敢於讓部下主動發出詐降信向陳友諒發出生死之戰,其實就是對自己軍事能力的絕對自信。雖然朱元璋,李世民和劉秀都是毛主席非常看重的幾個軍事天才,但是天才也有磨礪的過程。當時那個環境朱陳兩人都沒有受過什麼像樣的教育,打起仗來全憑著自己的精明,其實在最初還是有很多破綻的。

    首先,讓康茂才寫詐降信,然後陳友諒軍到現場才發現說好木橋的居然是石橋。那麼這個問題事先偵察一下很難嗎?康茂才是不是詐降難道不需要確認一下嗎?那麼一旦察覺出其中的貓膩,將計就計難道不是正好可以藉此一舉殲滅朱元璋主力嗎?

    所以康茂才冒冒失失的一封詐降信,把陳友諒騙到現場後又沒有相應的繼續手段。假設陳友諒就此撤退,你朱元璋又能如何,以陳的水師能力那還不是來去自如嗎?明知被騙,在什麼都搞不清的情況下冒冒失失的讓部隊上岸是陳友諒最大的失誤。這一點主動權完全在他,朱元璋其實並沒有什麼辦法。這說明其實當時雙方對於打仗,指揮策略其實都還是有很多破綻的。

    陳友諒十幾萬大軍要上岸必須要找一片比較大的開闊地,估計這附近只有龍灣一個地方。所以朱元璋看準了這一點,就在龍灣附近設了三路伏兵。所以這一點陳友諒差多了,他在已經知道此行被騙,對方肯定有準備的情況下還冒冒失失的上岸。你是倉促決定,對方是算無遺策的等你,這是決定的敗著。

    但是陳友諒也不是什麼都不顧的直接全軍上岸,他只派了自己的弟弟帶了五萬人先行上岸紮營,自己則繼續待在江裡觀察。估計他也是斷定朱元璋就在這附近設了伏兵。不過他兵強馬壯不怕,讓弟弟上岸就是要把朱元璋引出來,之後哪怕是打一場對雙方來說都是大損的消耗戰也可以拼死朱元璋,這是一個說幹就幹得謀即行的賭徒,何況他還有強大水師情況不對隨時可以上船。可惜對手是朱元璋。

    接下來就是顯示朱元璋軍事能力的時候了,陳友諒主力不動,他便也只是派了一支部隊攻打陳的營寨。這支部隊是朱元璋自己率領的,雖然沒有具體多少人的記載,但是既然他自己帶領在身邊,應該是主力之一大部。兵法,以正和,以奇勝,伏兵主要在於以出其不意的打擊,造成敵軍混亂潰散,不需要那麼多人。朱元璋此時三路伏兵並沒有動。結果陳的營寨很快支援不住,這時陳友諒估計是看著朱的人馬不少應該就是主力了,就開始全軍上岸。結果朱元璋的伏兵從三路殺來,還有水路。這是早就算定了要一鍋端啊。

    我們知道打架最怕的是有人從背後捅刀子,這樣你再厲害都沒用。大兵團則更加害怕這一點,因為大部隊指揮起來,由於通訊的問題,都是運動遲緩的。一旦背後側翼多個地方同時遭到打擊,則極易照成混亂,一旦陷入混亂的軍隊的戰力也就所剩無幾了。

    所以陳友諒主力在這麼狹小的一個地方無法展開,又遭到朱元璋多路突襲,特別是,這個時候退潮,陳友諒想上船逃命都做不到。這各退潮是巧合嗎?朱元璋久住於此,對於潮汐應該是瞭如指掌,陳友諒是漁民也差不到哪去,但是伏兵出擊主動權在朱元璋,所以可以肯定這是朱元璋早就算好的。一仗中同時精確的借用了地利,水勢潮汐之力,加上精準的算定敵主帥的行動,真是算無遺策,無怪主席如此推崇朱元璋的軍事能力。

    所以這一仗雖然陳朱兩軍實力相當,但是陳不熟悉地形,大軍堆積一隅無法展開,然後又遭到多路伏兵打擊造成巨大混亂最後被潮汐斷絕後路全軍覆沒,朱元璋取勝的核心是勢。這一仗,朱元璋對戰場上部隊勢的把握的把控非常準確,似乎陳友諒的所有行動都在其預料之中,特別是陳會上岸這一點。朱元璋知人的這個能力真是厲害。

    此仗後朱元璋乘勝追擊,連續一年都在向西進攻,佔領了大量的原陳友諒地盤,大大縮小了兩軍的實力差距。

  • 3 # 蝸牛老四

    打仗講個天時地利人和三點。

    龍灣之戰,陳友諒軍隊數量遠超朱元璋。這算是第三點勝了一場。

    接下來說第二點,龍灣之戰爆發戰爭區域,地域狹窄,兵力再多也是伸張不開,同時雙方又都是農民軍出身,操練又不及時,前方短兵相接略有敗像後面接收不到訊息,只知道敗了,那接下來人人逃命就如山崩地裂了,同樣情況可以參考一下楚漢之爭,劉邦第一次帶著幾十萬大軍趁項羽徵齊地,拿下彭城之後,又被項羽帶領數萬人趕出的故事。

    再說第一點,水戰嘛,大船肯定是最重要的,陳友諒水軍十分強大,同時有當時巨大無比型號船艦,大船是好但是遇到了潮水消退就要了命了,動彈不得簡直就是送上門的點心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說得胃癌的人特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