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比如,唐肅宗乾元二年收復東西二京以後,把他接到興慶宮,老百姓看到唐玄宗還高興的向他“拜舞”。
6
回覆列表
  • 1 # 實夢閣

    1.因為他創造了大唐盛世,開元之治。在初年肅清了武家和太平公主的亂象。那時候人比較封建,還是認為李家是正統。因為,他在百姓眼中的形象很好。形象一旦樹立,對於普通民眾來說,就很難改變。

    2.發生安史之亂,單純的百姓不會覺得是皇帝的問題。因為唐玄宗確實沒有像昏君一樣做出荒淫無道的事情,只不過是和楊貴妃過小日子去了,將朝政交給楊國忠,他本人沒有直接釋出荒謬的聖旨。

    所以百姓們怪的是楊國忠,安祿山,甚至楊貴妃,而不是皇帝。

    只有後來的史學家,有文化的人,才會分析出,安史之亂,唐朝從興旺轉向衰敗,唐玄宗要負主要責任。

    3.他的繼任者也不行。唐肅宗自己能力普通,後來被宦官李輔國弄權,張皇后也亂政,他自己還沒死,宦官就殺了他老婆。這樣的天子,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嗎?

    綜上,唐朝人當時是不會恨唐玄宗的。

  • 2 # 一隻藥理girl

    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安史之亂出現前的社會背景,一方面在軍事上,武則天時期基本維持了唐朝的疆域和地位,稱帝后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任用酷吏誅殺了一批能征慣戰的將帥,比如程務挺,王方翼,基本是以謀反罪名(武周時期特別流行謀反定罪,害怕他們幫助李唐復辟,只要一告基本定罪),導致並沒有給李隆基留下多少厲害的將軍。

    另一方面過於注重文化:因為武則天也是個詩人,不是在感業寺就寫下了《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來誘惑李治,

    晚年覺得自己要好好享受生活,開始將逐漸注意力從政治場合轉移到文化娛樂,如詩詞,並讓身邊侍奉的侍婢上官婉兒

    代朝廷品評天下詩文,誰寫的好誰就可以做官,並且那個時期國家還是比較安定的,唐朝國力比較繁盛,約615萬戶人口(武則天做皇后前期人口為350萬戶人口),將軍等武將本來就少,這下子誰還要靠當兵一步步做官哦⊙∀⊙!,競相閱讀詩文歌賦,當時還流傳著一句話大意是 如果七歲不能做詩詞,就引以為恥

    在這樣的激勵下,國家的詩詞文化發展的倒是很快,在唐玄宗時期湧現了諸如李白等著名詩人,乃至於以後帶兵打仗只能靠胡人出身的將軍,所以說安祿山這些胡人帶兵打仗能力比較強,想當皇帝的美夢也比較強烈,於是就出來亂一亂了。

    再說自己祖母武則天沒有留下很好的根基給你,當時的社會風氣也已經形成,如果效忠自己的漢人能征慣戰將帥很多,那麼安祿山就不會這麼猖狂,就會輕易地go die。

    還有就是經過武則天時期,女權已經走向下坡路,楊玉環也可能成為當時禍國殃民的主兒,唐玄宗時期的經濟發展還是不錯的,開元盛世嘛,所以我認為當時人們應該比較愛說楊玉環的壞話。

  • 3 # 天若有情十八子

    恨不恨的不敢說,但唐朝玄宗在位是最長的。後世罵他的人卻實很少。

    不得不說李三郎前期是一個殺伐果斷的人,這從平韋后滅太平可以看很出來。他也是個開明的人,開元聖世裡就留有他的名。

    歷史很有意思,唐朝的開元盛世和清朝的康乾盛世何其相似都是先君鋪墊後君敗家,捱罵的是中間那位。李三郎沒捱罵武則天捱罵了,乾隆沒捱罵雍正捱罵了想想都可笑,打江山的沒捱罵,敗江山的沒捱罵,為國為民治理江山的倒捱上了罵。

  • 4 # 王老先僧

    用杜甫的一首詩概括一下安史之亂時,首都長安的景象。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此詩大意為

    國家的山河還在,可國家卻爛成個粑粑。春天的市中心全是荒蕪的雜草。花開、鳥叫,此情此景悲從中來,淚如雨下。打仗打了三個月,能看到一封親人寄來的家書,比完成一個億的小目標還有價值。愁啊、愁啊,一腦袋白髮越撓越稀疏,最後連發卡都別不上去,差點弄成禿子。

    《春望》這首詩是在唐玄宗退位,唐肅宗當皇帝后,杜甫安頓好家屬,隻身混在逃難的人群裡投奔朝廷,半路上被安祿山手下抓到遣返回長安寫成的。

    唐玄宗的前半生是個優秀的皇帝,可後半生就非常尷尬了。據《新唐書 食貨志》記載,玄宗時,海內富實。商業發達,社會安定,行走千里不用帶一件防身的傢伙。如此繁榮的經濟,雖然有利於國家民生。但也催生出一大批、貪官汙吏、惡賈奸紳,同時助長了唐玄宗驕奢淫逸的生活惡習。

    簡單的例子:唐朝盛世時,百姓的賦稅在四十稅一,也就是一百石糧食,政府只收取兩石多一點的稅收。如此輕徭薄賦,經濟繁榮,按道理說唐朝國庫應該充盈吧。可實際上,這些稅收大部分都裝進了李林甫、楊國忠那種貪官的口袋(這點跟乾隆後期和珅那類鉅貪中飽私囊類似)。國家取之於民,而沒有用之於民,民間鉅富豪門肆意兼併土地,貧富差距巨大。呂思勉先生評價開元盛世: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盜賊都比貪官好,可見唐政府官員對國家生計的敗壞。

    接開頭唐肅宗收復二京,迎唐玄宗回長安興慶宮,百姓拜舞的故事。這樣的事情,晚清也發生過。

    庚子之變後,慈禧跟光緒出逃西安,陝西當時大旱,農民顆粒無收。一路上餓殍遍野,都有用死人肉做丸子售賣的商家。慈禧見後,命令各省募集救災銀九千多萬兩。等到慈禧回北京時,百姓跪倒一片,紛紛歌頌慈禧的功績。可笑的是,如果慈禧沒去陝西,那筆銀子會不會用到那幫流民身上?(具體請參照馮小剛導演的1942)

    兩個故事,雖時代不同,動亂原因不同。但所處境況實際是相同的。都是外族入侵,百姓流離失所,老闆畏罪潛逃,國不成國,家不成家。

    百姓們為什麼會對唐玄宗拜舞?

    因為太上皇回京,讓他們看到了戰亂平息的希望。當然,還有一點就是,那幫人是下屬們請的演員,純粹在做面子工程。唐朝在形式主義這方面,在歷朝歷代算是頗有成就了。

    要問老百姓為什麼不恨唐玄宗?

    哈哈,人家是皇上,罵他是要掉腦袋的。

  • 5 # 夜月下鳴蟬

    我感覺恨肯定是有的,只是一來沒有那麼嚴重,畢竟唐玄宗前期開創了開元盛世,讓大唐的社會和經濟都發展到巔峰,也造福了廣大百姓。二來為上者諱,唐玄宗作為皇帝,肯定也沒有人敢亂嚼舌頭,至少明目張膽的述諸文章,就算是詩詞也得用漢皇來代替。

    在古代那種封建社會,特別是講究天地君親師,君在天地之下,在親人和師長之前,可見當時人們心中皇帝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唐玄宗的惡感天生就會少很多。 而且唐玄宗在前期勵精圖治,創造出開元盛世,將大唐推向了封建社會所能達到的極致,無論是領土,人口,經濟,科技,醫療,還是百姓的幸福感,自由度等,可以說在安史之亂之前人們是從心底裡敬佩唐玄宗的。

    再就是,反叛的畢竟是胡人,給大唐和百姓造成深刻傷害的物件不是唐玄宗,所以直接的感官上並沒有多少恨意。 相反,我倒覺得因為唐玄宗和楊貴妃之間生離死別的愛情,和江山與美人之間的八卦更加為百姓津津樂道些,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看破迷霧直達本質。

    而且,晚年的唐玄宗因為被兒子軟禁,境遇悽慘,最終鬱鬱而終,與前期的威武霸氣的唐玄宗兩相對比,反而還能更加吸引得人們的同情,這樣恨意就更少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綠皮書》的劇作妙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