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瑪格麗特安
-
2 # 呂小汪
屈原在中國可說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上至八十老翁,下至五歲幼童很少有人不知道屈原,雖然可能大部分人的關注點是在粽子應該是甜的還是鹹,反正我是認為鹹的粽子是沒有靈魂的,高舉甜黨大旗,不服來辨?
咳,有點跑題了,把口水擦擦,我們把問題關注點重新放回屈原同志身上,“屈原投江”,好多小夥伴都學過,學霸們,大聲得告訴我,它在幾年級第幾章?好的,收到!
那麼既然大家都知道了,我就不說了
我個人答題有個習慣,通常是要介紹下人物資料,啥?你問為什麼?當然是因為這樣可以水字。
簡介:話說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一位非常牛的屈原,他一生忠事非常傻的楚懷王,但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
那麼,問題來了“非常牛VS非常傻,非常牛真的只有投江一途嗎?”
答案:“不是,他還可以上吊,跳樓,服毒,吞劍……”死法數一天一夜都數不清
這個問題問得是不是有點傻,真好,又水了一遍。
。。。。。。。。。。。。。。。。。。。。
好,好,正經點,想要得到這個問題的真正答案,還是要參照“屈原投江” 我相信讀者中有大神已經背出這段了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屈原同志:忠君愛國,憂國憂民,一生都在與邪惡勢力做不屈不撓的鬥爭。然而,楚王信任的是奸佞小人,屈原一次又一次地受到迫害。最後,楚都被攻破,屈原自沉汨羅江,
一句“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己道出是屈原死因――“有心殺賊,無力迴天,鬱結於心,最終作出棄世的選擇”
這是正統答案,全國統一標準,趕緊記下,下次考試要考,就是下次不考,反正早晚要考
另外還有一種野史答案,與大家分享一下,僅供娛樂,千萬不能寫到試卷上去
這個說法是這樣的,《非常牛愛上了非常傻,非常傻卻移情別戀,非常牛終為愛投江》
停,大哥,先別噴我,我坦白從寬
這一說法在1944年9月,由某個不知名的著名古典文學專家孫次舟教授在《中央日報》發表文章《屈原是文學弄臣的發疑》,指出了屈原的同性戀者身份,在當時文壇引起一片譁然,
接著,有好事者開始分析起屈原詩歌中的多處疑點,並且還做了註解,由於我打字有點累,只列出一條疑點,以供大家拿去裝逼
“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餘之峨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靈脩是古代女人對愛人的專稱,屈原這樣稱呼楚懷王?其他人都妒忌我的美貌,都造謠言說我天生淫賤。說什麼很多女人都妒嫉他的美貌,哪個男人說自己“娥眉”的?關於屈原投江就講到這裡,那麼“你認為粽子應該是甜的還是鹹的?”
-
3 # 戰神150624565
滄海一粟,還是一粟亦滄海?意識形態決定方法論。
屈原,羋姓,這是老脈家族,帝高陽之後,且整個楚國是其遺。帝高陽,顓頊是也。
彭咸,羋姓,商紂王之臣,溺水而死。屈原效仿彭咸,因其同宗同族是也。當時的最賢臣比干,侍兩代,力諫紂王,卻被掏心而亡。為什麼屈原不學這種勇者去力諫楚懷王呢?比干,外姓人也。楚懷王,羋姓,與屈原同宗同族。論親緣,屈原只不過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後代,官二代。在這個龐大而古老的家族勢力混,沒有八面玲瓏之手段,誰會怕你!按照史書記載,屈原昇仙之歲為62春。假使其正常生存至其終老而去,楚國還在,而並非如其詩言的那麼恐怖,彷彿次天滅亡。家族的底蘊是其所不能看得透的。
按照西周分封制和宗族制,周天王與其它諸侯榮辱與共的同時,各諸侯國都要聽令於周王。屈原不可能不瞭解其先輩的歷史:攻打侵佔他諸侯國,甚至強佔周王領地,曾經自稱為王;曾經被周宣王派兵討伐過。這些對其來說都是家仇國恨,他豈能忘懷?楚懷王執政之初,屈原也參與滅越國,殺死了越王無疆。越國,姒姓,數千年的老牌大家,大禹聖祖的後人。從史書上看,屈原只是提出了聯齊抗秦。試想,當時他們的同宗共主還在,撇開周天王,這是幾個意思呢?是不是忘祖忘宗呢?誠信何在?君子之道德何在?君子之道四何在?正史都還是使用周曆。如:周慎靚王xx年,周赧王xx年。這些表述都還是屈原生的年代。說他愛國,此言更差矣!民苦?那都是帝高陽之遺後,主要是同宗的枝枝葉葉根根草草。誰能在其詩歌內找到他對外姓人的示哀,對那些被他的先輩,還有他屈原掠奪而來的土地上的人民示哀?屈原也沒有想到,其後的楚君竟然欺騙周天王,弄出一個“逃債臺”的典故出來,侯戲天王,十足無德無道的假君子。
屈原投入淚羅江是不願意留個全屍罷了。與彭咸一樣,覺得愧對列祖列宗,不配安放在楚地上。
屈原的文學造詣確實高,但不能說他有治國安邦之才。真有才,他還不到周朝上班?真有才,他不想復仇周朝?真有才,卻不能庖丁解牛處理各種宗族關係?真心為了家族好,難道沒有勇氣去學一學比干?!反正都是死,怕什麼掏心窩,留個烈名在楚國不會更好嗎?既然“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樣做不是更能喚醒他人嗎?屈原是因家族而亡,楚頃襄王,親叔侄關係,他不敢猛諫!
回覆列表
“眾人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是屈原在去世之前留下之千古絕句!那麼作為古代歷史上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高風亮節、忠肝利膽最後卻只能投江以明志,吾認為有以下幾點。“眾人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是屈原在去世之前留下之千古絕句!那麼作為古代歷史上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高風亮節、忠肝利膽卻投汨羅江之原因,別無他選只原因吾認為有以下幾點。
其一:偏愛楚國,是隻能投江的根本原因。犀首公孫衍,入秦伐魏,秦人魏骨;秦相張儀,厲口連橫,魏人秦骨;商君衛鞅,主張變法,可謂脫胎換骨。可見,秦君賢明,不論國度,只要有才便委以重任。一般人都覺得,這國不得志,我便換一個國家,他國再不得志,我寧願退隱。但是屈原偏不!他本是羋姓貴族,後來沒落,入朝為官,勵志強楚。所以,就算才華不能展示,也不願意背叛母國,另謀明君。
其二:屈原高潔,不結黨營私,但同時還得罪許多大臣為投江埋下伏筆。秦國惠文王當政,楚國楚懷王時期,秦國為東出,奠定一統之根基,於是決定西平巴蜀。此時恰逢南韓聯楚攻秦之時,內憂外患,秦相張儀便心生一計:假借商於六百里地,和楚結盟,說楚如不出兵,商於六百里地盡還楚國。這楚王啊,好高騖遠、驕奢淫逸、目光短淺、小肚雞腸、貪婪洞窟,就一口答應了下來。後來巴蜀平定,大軍回秦,張儀就反悔了,說當初說的是秦王給自己的封地,商於六里地。這話傳回楚國,把楚王給氣壞了,立即下令出兵函谷,攻打秦國。楚相陳軫出面相勸,當今局勢應反齊親秦,屈原便直言說,陳軫是秦國的密探;王妃鄭袖出言轉圜,卻被說是受秦國之賄。王宮貴胄、朝廷忠臣,屈原都如此質問,更別說是別的臣下了!如此之舉,有幾人能寬慰而不記恨?
其三:楚王太過迂腐使得郢都被攻是屈原投江的導火線。楚威王時期,楚國是強國富國;到了後來的楚懷王、楚頃襄王貪婪成性,使得楚國每況愈下。丹陽、藍田之戰,一敗再敗。郢都之戰前,屈原立諫卻不得楚王認可,於是秦兵攻入郢都,使得楚國遷都於陳。屈原看到古都被迫,國破家亡,生無可戀,最終只能投江自溺以昭告天下明志。可憐一代忠臣,也只得是曇花一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