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餐飲技術配方分享vlog

    有三個因素決定咖啡的風味:產地、烘焙、如何沖泡。這三個因素都會影響最後這杯咖啡的風味,只要有一步沒做好,它就會變成與你原本描述的風味完全不一樣的東西。但是你沒法去改變什麼,簡單來說就是身為消費者有點可憐。

    對世界上大多數人來說,喝咖啡時很少會把咖啡和原產地聯絡在一起,這是因為過去咖啡貿易的方式決定了人們根本不知道杯中咖啡的出處。過去,咖啡從種植、採摘、加工、包裝、運輸、銷售的整個過程中,都是在一步步忽略原產地。人們也很少會像判斷茶葉或紅酒品質那樣重視原產地。即使在上世紀 70 年代人們提出 " 精品咖啡 " 這個概念,當時也是出於對咖啡商在阿拉比卡咖啡豆裡混入羅布斯塔咖啡豆的不滿,還沒有對精品咖啡強調到原產地這一步。對大多數咖啡消費者來說,要麼是對咖啡品牌的認可(比如 illy 咖啡),或是對咖啡店的認可(比如星巴克),最多知道咖啡產自巴西、牙買加、衣索比亞、肯亞 ……

    咖啡與紅酒、茶葉具有相同的風味特點,直到這些年隨著精品咖啡不斷深入人心,才讓人慢慢注意到原產地與風味的關係。過去,咖啡無法像紅酒或茶葉那樣從種植到品嚐過程中保證一種地域風味的存在,這主要是咖啡作為一種容易變質的飲品,過長的運輸週期和糟糕的倉儲環境,都會破壞咖啡的風味和口感,即使在烘焙沖泡過程中十分嚴苛,也無法挽回咖啡原有的風味。

    這些年,人們對精品咖啡的理解已經不滿足於純正阿拉比卡咖啡豆了,而是開始強調不同產地的差異,尤其是,更多的咖啡商直接從原產地訂購咖啡,減少了咖啡運輸和倉儲時間,地域品牌概念逐漸被人接受。人們已經不滿足於一杯咖啡是不是來自衣索比亞,而是要喝明白它究竟來自衣索比亞的哪一座咖啡莊園,這個莊園咖啡的風味有什麼特點。

    但是世界上有多少咖啡產地、每個產地因地理環境的不同帶來的咖啡風味差異是什麼,對消費者來說,是非常混亂的。直到英國咖啡師詹姆斯 · 霍夫曼出版了《世界咖啡地圖》之後。霍夫曼花了幾年的時間,系統地瞭解了咖啡產地,把咖啡世界的格局描繪出來。

    詹姆斯 · 霍夫曼是 2007 年世界咖啡大賽冠軍。和很多熱愛咖啡的人不同,他是在從事咖啡工作之後才慢慢喜歡上咖啡的。他說:" 說來比較奇怪,我在 2003 年愛上了咖啡,但是在那個時候我不喜歡喝咖啡。我成長過程中,以為咖啡就是速溶咖啡,所以不喜歡。但是後來我開始在咖啡領域工作,也會閱讀關於咖啡的文字,包括相關的人與文化,然後我覺得應該開始學習咖啡,試著喜歡上咖啡的風味。大概在 2004 年,我開始教別人咖啡方面的知識,我非常喜歡這個工作,也非常享受。這個工作的經驗和我之前做過的都不一樣,所以覺得這將是我當成一輩子的職業。"

    剛開始從事咖啡工作,霍夫曼並沒有今天這樣的野心,英華人喜歡喝茶,對咖啡並不講究,精品咖啡對英華人來說還算新生事物,他僅僅是覺得從事咖啡方面的工作很享受而已。

    隨著霍夫曼對咖啡越來越瞭解,他發現,咖啡中的趣味、美味、多樣化太讓人著迷了,但喝咖啡的人完全沒有概念。他說:" 很悲哀,這些就像秘密似的。我很有興趣在全世界、任何城市、任何文化背景下,去傳播這些觀點,讓更多人加入咖啡的社群。這個觀點就是,咖啡可以非常美味,它值得你花一些時間和金錢。"

    因為霍夫曼在 2007 年獲得咖啡大賽冠軍使用的是薩爾瓦多的咖啡豆,所以出口商邀請他去薩爾瓦多,見見種咖啡的農民,做一些演講和分享會,這是霍夫曼第一次走進咖啡莊園。他說:" 我覺得最神奇的時刻,是在薩爾瓦多第一次吃咖啡。在我使用的咖啡豆的莊園吃了咖啡果,對於所有對咖啡有熱情的人來說,那是一輩子都忘不了的時刻,好吃得令人神魂顛倒,咖啡果實很美味,這個體驗很有趣。對於咖啡從業人員來說,我們就是一杯一杯去做好咖啡。我們會常常看到這個咖啡豆來自哪裡、如何生長、照片上是什麼樣子。當去真正接觸到它的那個瞬間,過去很多不知道的東西都連在一起了。"

    對霍夫曼來說,在咖啡館之外的地方喝咖啡是一種不同的體驗,他回憶說:"2008 年我去哥倫比亞,在首都波哥大附近,有個地區叫亞美尼亞,我去那裡,第一次坐下來和農民喝咖啡,感覺十分特別,因為我是坐在一大片竹林裡面和當地農民喝咖啡。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讓我真的知道這些農民在想什麼,而我也可以把自己最真實的感受跟農民交流。在亞美尼亞,有個機構,相當於實驗及教學中心,他們做很多實驗,有很多咖啡樹種,教附近的農民怎麼種咖啡、怎麼採收、怎麼做咖啡處理。他們會做很多不同的實驗,這讓他們知道你可能想要什麼東西,可以怎麼做。"

    不過這種美妙是屬於心情的,而不是屬於味蕾的,霍夫曼說:" 大部分情況下在咖啡產地喝到的咖啡都很難喝,還是在咖啡館喝要好一些。但是在產地,你身邊很多因素可能會讓你的體驗不一樣。我在產地喝到的最好喝的一杯咖啡是在哥斯大黎加,就是我拿到世界冠軍使用的咖啡豆。在那個莊園的廚房裡,主人就是用哥斯大黎加很傳統的方式去煮咖啡。在這些氛圍、人、環境的影響之下,改變了我對這杯咖啡的感受,我覺得這杯咖啡很好喝,令我印象深刻。"

    霍夫曼在《世界咖啡地圖》這本書裡提到了咖啡公平貿易問題。關於公平貿易,一直是咖啡生產國和西方世界的矛盾,上世紀 50 年代,巴西總統瓦加斯因為國際貿易和國內腐敗問題,最後自殺。他在遺書中特別提到了咖啡貿易問題,他說:" 我們在國際上為居高不下的咖啡價格辯護,但是得到的卻是對中國施加更大的經濟壓力,終於,我們不得不放棄了 …… 除了鮮血,我已經沒什麼能給這個國家了。"

    事實上,在今天,咖啡貿易一直是個問題。霍夫曼說:" 咖啡貿易是一個不公平的交易系統。這個系統是建立在對於殖民者有利的前提下,我們從過去歷史的根源一直追溯過來就是這樣。殖民者用強力把被殖民地方的勞動力、生產力榨取出來,養活自己的國家。公平貿易很直截了當地指出這個交易系統的不公平,提出瞭解決問題的方式。"

    那麼,精品咖啡概念的提出和普及,是否會推動公平貿易呢?霍夫曼說:" 精品咖啡跟公平貿易是兩個不同的方法,但都是要把價格交易系統的不公平問題改變掉。公平貿易會制定一個最低的交易價格,但其實還是某種程度上跟著咖啡的期貨交易價格會有波動。期貨交易價格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管農民的生產成本,只是一個賭博式的交易平臺和交易方式,有很多方式可以去操縱價格的上上下下,所以農民付出的成本甚至比期貨交易價格還要高。讓公平貿易最沮喪的是,它必須跟期貨交易價格掛鉤,不能真正反映出農民付出的辛勞及成本。一直到精品咖啡的概念出現以後,這種現象才有了改觀。因為精品咖啡的出現是基於這杯咖啡的風味。風味來自哪裡?風味來自農民的努力和付出,他們做的一些事情,會反映到這杯咖啡裡。這些東西都是需要成本的。所以精品咖啡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想要去試著改變交易價格的系統。"

  • 2 # 傻姨本尊

    “橘生南國為橘,生北國則為枳”,老祖宗早就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了,咖姨在這裡不再贅述。

    咖姨作為普通的咖啡消費者,一直是選擇自己喜歡的豆子買,偶爾也接受咖啡從業者的推薦。目前買的最多的還是衣索比亞或中美洲一些產地的豆子。強調產地是有道理的,這是豆子品質、口味的保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淨水機和直飲機有區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