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市場人商學院

    在咱們中國廣袤的土地上,

    無論走到哪裡,

    只要能講上幾句普通話,

    總能和人無障礙交流,

    哪怕是一口川普或是……

    帶著洋兒味的普通話。

    你有沒有想過,

    講普通話雖然是咱們如今

    再平常不過的事兒,

    尋常到在我們還不記事起,

    就已經學會了這項技能。

    但在沒有普通話的古代,不同地方的人,

    應該講什麼話才能交流呢?

    想統一語音?咱先統一文字吧

    咱們都知道,起源於甲骨文的漢字,

    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就實現了統一,

    這極大地降低了帝國內部的交流成本。

    不過,這只是文字,

    想必大家對

    各地許多聽不懂的方言也是非常頭痛。

    有人可能會說:

    要是秦始皇把語音也早早統一了,

    那豈不是美滋滋~

    不過啊,這事可能有點難為秦始皇了……

    ▲我好不容易把文字統一了,

    你們還不滿足啊?

    雖說這位千古一帝決心夠大,手段夠狠,

    但當時的通訊並不發達,

    也沒有咱們現在的語音裝置,

    要把當時天下人的口音也統一起來,

    實在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那……為什麼文字能統一呢?

    其實啊,當時能熟練使用文字的人,

    僅限於官吏和士(知識分子),

    而普通的“黔首”,基本用不上文字。

    所以,只需要搞定一小部分“體制內”人員,

    就能現文字的統一。

    但,統一語音就不一樣啦。

    古代“普通話”的起源與發展

    漢語方言紛繁複雜,自古已然。

    《說文解字》裡就曾提到:

    “諸侯力政,不統於王……

    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根據西漢揚雄所著

    《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的記載,

    漢初的方言就已經達到了十來種。

    方言太多,還差別很大,

    於是人們需要一種在一定範圍內,

    大多數人可以交流的語言。

    這就出現了所謂的“通語”,即通用的語言。

    揚雄的《方言》最先提出了這個概念,

    並與方言對應。

    不過,這種通用的語言

    實際比“通語”這個概念出現的要早得多,

    各個歷史時期通語的具體稱謂也不一樣。

    先秦時期的通語叫“雅言”,

    《論語·述而第七》裡說:

    “子所雅言,《詩》《書》《禮》,皆雅言也。”

    不過,這裡所說的雅言,

    更多的可能是指一種書面語。

    ▲《方言》一書的宋刻本

    孔子當時周遊列國,

    三千弟子來自全國各地,

    語言不通,如何講學?

    答案就在這裡——雅言授課。

    到了秦漢時期,多稱“通語”,

    隋唐時期多稱為“漢音”。

    至宋元時期,

    則稱為“正音”“雅音”。

    一直到了明朝才叫做“官話”,

    並且沿用至清末。

    不會說“通話”?想當公務員可就難了

    自通語誕生之日起,

    官方對使用這種

    “普通話”的要求就日益嚴格。

    在“雅言”時期,

    還說不上什麼官方的約束和規範,

    更多的是從俗從眾而已。

    但到了秦漢的“通語”、

    隋唐的“漢音”以後就不同了,

    陸續出現半官方或官方性質的

    規範約束加之於通語。

    《魏書·咸陽王禧傳》中,

    就記載了一次孝文帝就推廣“普通話”

    徵詢咸陽王禧意見的對話,

    孝文帝說道:

    “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

    年三十以上,

    習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

    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

    而對於故意不說正音的人,

    則要處以降爵黜官的懲罰。

    那個時候,在正式場合學通語,

    說通語已經帶有一定的強制性質。

    到了“官話”階段更是如此。

    所以說啊,這古人溝通起來,

    也沒有咱們想象中的那麼麻煩。

    不過,

    雖然我們的“普通話”是全國統一標準,

    但是地方的鄉音也依舊是很萌的存在。

    譬如“阿拉寧波人”,

    一聽就很親切了。

  • 2 # 永世的靈魂

    古代也有普通話叫官話、雅言,這誰都能明白,中國版圖之大方言無數,要是在朝堂之上討論國家大事無法交流還咋討論。這也就決定官話、雅言一般都在行政體系內,行政體系內的教育框架內官話能走向民間,這和我們今天普通話教育一樣,一般的大多還是區域方言為主,文字為輔。

  • 3 # 集空先生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什麼是普通話,普通話在百科知識中的解釋如下: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標準漢語。從此可以看出,普通話的來由。

    根據相關資料:“清末已出現“普通話”一詞,清廷1909年規定北京官話為“國語”,民國時期多次制定國語讀音,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規定國家通用語言為普通話。”

    那麼古代人說普通話嗎:

    這裡有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就是秦始皇統一中國,然後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輪等。每一個的歷史意義都是前所未有的。特別文字是語言的具象表達方式,也是語言能統一的前提。在沒有統一之前,大大小小的國家各有各的文字,可以想象,肯定也是各有各的方言。

    那麼當時各國之間的往來,其實和現在國與國的來往大同小異,也需要“翻譯”,只是因為文字和文化的歸屬性大致相同,這種翻譯沒有現在中文和英文,中文和阿拉伯文之間複雜。

    而只有文字統一之後,交流的增加,語言因為其便利性,其統一更為重要。所以開始了一種有官方指定的所謂官話。現在歷來上較為早期的官話來源於漢朝,語稱“正音”、“雅言”,也稱“通語”。隨後因為李朝歷代的更迭,逐漸形成了八大官話:北京官話、東北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江淮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西南官話。這也就是早期普通話的雛形了。

    那麼和現在的話有什麼區別,閩南話,潮汕話,粵語都是目前比較古老的語種之一,可以從這些話語來大概看出和現在普通話的區別!當然大部分的古語已經蕩然無存,古時候又沒有錄音機,所以究竟區別在哪裡,留給我們的也只有無限遐想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當今足壇,有哪些球隊的轉會操作讓你感到很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