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兒不孝走為上
-
2 # 認知顛覆
這個問題特別適合我回答。我前些日子專門就這個問題,寫了一篇2000多字的文章,非常詳細的介紹了其中的心理過程。
這裡我把大概意思說一說。人之所以說感覺似曾相識,是因為大腦中分泌了一種叫共鳴快感的激素。這種激素分泌以後,你就會感覺到豁然開朗,對對對,就是這麼這麼一回事噢,會產生一種頓悟感,這個頓悟感的形成,有一定條件,但是不是充分必要條件,什麼條件呢?就是你看見了這個事物,和你大腦以前的記憶,經過核對之後,大部分相似的情況下,就會分泌出這種共鳴快感。我說了這個不是充分必要條件,也就是說,我們大腦有時候會出現錯誤,在沒有準確核對的情況下,大腦也會錯誤的分泌出了這種頓悟激素。於是你就出現_此情此景好像是在哪裡發生過一樣 的錯覺了。下面是我寫的這篇文章的地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開仔細看一看。https://m.toutiaocdn.com/item/6714789464067015176/?app=news_article×tamp=1565537782&req_id=20190811233622010152020033063C6D9&group_id=6714789464067015176
-
3 # 搞笑影片每日享
這種現象叫做既視感(別名叫海馬效應、即視現象)
這種現象不是你一個人發生過,幾乎所有人都有過這種現象
既視感是一個具有透過前的現狀住的感覺,這個短語在字面上翻譯為“既視感”。儘管有些人在超自然的語境中解釋似曾相識, 主流科學方法拒絕將似曾相識解釋為“預知 ”或“預言”“相反,他們將其解釋為記憶的異常,因為儘管有強烈的回憶感,但”先前“經歷的時間,地點和實際背景是不確定的或被認為是不可能的。有兩種型別的似曾相識被認可:通常與癲癇相關的病理性似曾相識或者當異常延長或頻繁出現或與其他症狀如幻覺相關時,可能是神經或精神疾病的指標,和健康人的非病理型別特徵,其中約三分之二有過似曾相識的體驗。旅行更多或觀看更多電影的人比其他人更有可能體驗似曾相識。此外,人們也傾向於在脆弱的環境或高壓下更多地體驗似曾相識,研究表明,似曾相識的經歷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
具體現象1、某種場景好像在何時經歷過。這種現象不僅僅只發生在陌生的環境,其實在熟悉的環境也會發生。比如此時此刻出現的人和發生的事,也許這些人或者事情是的的確確已經發生過的,甚至是很久之前發生,也許有可能只是自己在電視或是電影中看到的某一場景,或者又因為是自己很久之前憑空想象的場景……但在我們身臨其境之時便會突然覺得,此時此刻發生的事情怎麼會如此之熟悉。2、某種感覺好像在何時有過。這種現象一般會出現在出現極端情緒,尤其是在接近失控的時候。多體現為內心的感受,因為某件事、某個人或是某句話帶來的情緒上的一系列波動,會突然讓自己感到內心湧出的感覺是那麼真實。一般情緒波動到已經難以控制的地步是不會察覺的,當且只有當情緒波動至極致卻自己又在努力控制,接近爆發的臨界點時,才會出來的感受。3、某個地方好像在何時去過。這種一般會發生在陌生的地方,即當事人來到自己從未到過的地方。
(摘自百度百科)
科學解釋(目前比較有說服力的)1.分裂感知解釋
如果一個人連續兩次經歷當前的感覺,可能會發生既視感。第一次輸入體驗是短暫的,退化的,被遮擋的或分心的。緊隨其後,第二種感知可能是熟悉的,因為這個人自然地將它與第一個輸入相關聯。這種機制背後的一種可能性是第一種輸入體驗涉及淺層處理,這意味著只從刺激中提取一些表面的物理屬性。
2.雙重神經過程
1964年,波士頓退伍軍人醫院的Robert Efron提出,似曾相識是由訊號延遲引起的雙重神經過程引起的。Efron發現大腦對輸入訊號的分類是在大腦左半球的顳葉進行的。然而,訊號在處理之前兩次進入顳葉,一次從大腦的每個半球進入,通常在它們之間稍微延遲幾毫秒。Efron提出,如果這兩個訊號偶爾不能正確同步,那麼它們將作為兩個獨立的經驗處理,第二個看起來是第一個的重生。
3.潛意識的記憶重建
對似曾相識現象的另一種可能的解釋是“ 潛在意識 ” 的出現,這是學習的資訊被遺忘但仍儲存在大腦中的地方,類似的事件會呼叫所包含的知識,從而產生熟悉感,因為事件或經驗經驗豐富的人在過去已經經歷過,被稱為“ 似曾相識 ”。一些專家認為,記憶是一個重建的過程,而不是回憶固定的既定事件。這種重建來自儲存的元件,涉及詳細說明,扭曲和遺漏。每次連續召回事件僅僅是對最後一次重建的回憶。建議的認可感(似曾相識)涉及在當前體驗和我們儲存的資料之間實現良好的“匹配”。然而,這種重建現在可能與我們之前從未經歷過的“知道”的原始事件有很大不同,即使它看起來相似。
4.基於夢想的解釋
夢也可以用來解釋似曾相識的經歷,它們在三個不同方面有關。首先,根據布朗(2004)的調查,一些似曾相識的經歷重複了夢境中的情況,而不是醒著的條件。2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似曾相識經歷來自夢想,4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既有現實,也有夢想。其次,人們可能會體驗似曾相識,因為他們記憶中的夢想中有一些元素被展示出來。Zuger(1966)所做的一項研究透過研究記憶中的夢和幻覺體驗之間的關係來支援這一觀點,並表明存在強烈的相關性。第三,人們可能在夢境狀態下體驗似曾相識,它將夢幻頻率與夢幻頻率聯絡起來。
這是目前比較有說服力的解釋,但還是沒有真正權威的解釋。因為目前的科學水平還是沒法解開這道“謎”,不過相信在未來的不久,經過人們的努力探索,總會得出權威結果的!
-
4 # 清風佛佛
說明人類的認知能力非常有限,判斷很不準確,常常會出錯,因此,不要掉以輕心,自以為是,必須紮紮實實,小心求證!
-
5 # 青桐春雨
意識生生滅滅,一段一段生死相割,今生學到的知識帶不到下世。
但意根(末那識),卻是無始劫來不斷不滅的,它生生世世都受到意識境界的影響與熏習,它緣的事物太多,但不能像意識那樣清晰地了別。
似曾相識,多數情況都是意根察覺到過去有相似的色聲香味觸法,如果是今世經歷過,容易記起來,如果是往世經歷過,就不容易記起來。
生命意識是意根所緣的一個工具,用來滿足意根對五蘊境界的攀緣。二者雖有因果關係,但二者都是如來藏依業種輸出的內容。
生命的記憶,都由如來藏依意根的作意而幻現,並不存在腦中。
回覆列表
大凡人們進入幻想時代多於兒童時期。
在家長於授課老師的透導下,比如長大了要幹什麼?小夥伴通常回答,軍人呀,保衛祖國等。女孩則多於醫生教師類,如此種種都報有理想於幻想之間。
長大以後,社會的層次,層面把控不得當會產生情緒類的不平。人生的道路並不是一舤風順,道路崎嶇不平。
進入中老年後多會回味當年如果選另一條路走的話可能大不一樣,而後在看到當下的人與事便產生了錯覺,感到那山、那水、那人似曾相識,人的感悟而已。
心態是生活的關健?不知對否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