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yb882
-
2 # AB動漫城
我是一個農村人,來大城市闖蕩13年在沒有回過老家。
1.其實窮人與富人更多的是價值觀和眼界的區別。 窮人家的孩子更多的會有一種錢是需要省出來的觀念,富人家會更多地想多賺。富人家的有底氣,有失敗的餘地 窮人的底氣都是長年省出來的,要冒險的時候也不那麼肯拿出來。
2.成長過程中的安全感不同,導致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的孩子今後的各種觀念和格局不一樣。 其實我覺得一個人的思想品格,學識成就和家境的關係不是太大,當然我也認為“大多數富家的孩子都很有禮貌,並且知識也很豐富,而且相比我們這些百姓的孩子要更會懂得爭取。”有一些道理,因為富人家相對來說有更多的精力和更好的條件來培養子女。但這只是客觀條件。最重要的還在於自己,寒門子弟卓有成就者有之,富家子弟飽學之士也很多,反過來也一樣。
總的來說,什麼都靠自己。窮富是有選擇的,《窮不學,窮不盡。富不學,富不長。》在中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當大老闆的人太多了。其實就已經說明了很多問題。
-
3 # 使用者94621416076
我覺得是很捨得給孩子花錢的家庭孩子,及覺得不必須在孩子身上花太多錢家庭的孩子區別吧。
我們周圍有些家長屬於中產階級吧,但孩子卻實實在在的王子、公主。
吃喝拉撒睡都是高檔次。補習也是一對一,興趣愛好學習都是往上一級地區走的,基本教授級教。
其他孩子就普通一樣了。
差距……誰知道呢!?
-
4 # 麥芒歲月
富人的孩子和窮人的孩子區別還是很大的,身為窮人,切身感覺自己的不足,寫出來與大家共享。第一是眼光的區別,出生的不同、交往層面的不同導致兩個人在相同的起點的追求目標不同,目標不同,又導致奮鬥的方式不一樣,最後的結果也肯定不一樣。在這個層面,富孩的眼光明顯會看到的更遠,會因更高一個層次而少走彎路,而窮孩大多數會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力圖以工作能力取勝,遇到機會時可能會因為缺少經驗而錯失良機。二是交往手段的不同,小家庭出生,限於自己的家境,通常對錢非常看重,在日常交往中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自己的形象,給人留下摳摳縮縮的感覺。富孩就不一樣了,因為不缺錢,所以對錢財往來的處理上就非常放鬆,給人感覺大氣、豪爽。第三,假如兩人同時奮鬥到一樣的位置,這種因對待錢財的眼光而導致的做事方式會更明顯也更危險,這個大家應該都懂得。凡事非絕對,窮家出麒麟,富生敗家子的事也經常發生。
-
5 # 332692017
活人和死人只差一口氣,富人和窮人的孩子有啥區別呢?
沒有特定的環境,根本無法比較。
從社會角度來說,沒有區別,都是獨立個體的人;如果從生活角度來說,區別就太大了。物資、教育資源、社交人群、生存環境、購物消費等,都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貧富差距一直都有,而且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長期存在,所有不論是窮人的孩子還是富人的孩子,都應該自我確認,自我努力。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只要對這個社會,國家有所貢獻,就是有意義的一生。不必追究貧富!
-
6 # 三袋大菠蘿
我覺得窮和富分界孩子不是正確方式。
主要應該看父母提供給孩子什麼樣的環境。即使窮家庭的孩子,如果父母修養都很好,教出來的孩子往往素質較高。
反過來,即使家庭很有錢,但父母經常吵架,脾氣特別壞,動不動就打人,還怎麼教孩子?
不過現實社會中,修養好的家庭大多富有。脾氣壞的人大多事業也不好,所以看到的表象是富人家庭孩子大多比窮人家孩子強。
-
7 # 沉澱讀書
這個問題,看過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經典系列之《異類》這本書的,就會有答案。我看了之後很受觸動。
先介紹下這位怪才作者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
他被《快公司》譽為“21世紀的彼得•德魯克”,2005年被《時代》週刊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100位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品《引爆點》、《異類》、《眨眼之間》均創造了書市神話。《紐約時報》更是把格拉德威爾對社會思潮的影響稱為“格拉德威爾效應”。格拉德威爾很擅長講故事,看他的書,不會有刻板枯燥的感覺,因為他的觀點都是用故事來闡述的,很有趣味性。
《異類》這本書裡對人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做了分析。主要是說,一個人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成為異類,和父母階層、出生時代、10000小時法則,以及各種環境優勢息息相關。和所謂的天分,智商並沒有太大的關係。其中最觸動的當初書中關於孩子協同培養這塊。
社會學家安妮特·拉里奧把“協同培養”定義為中產階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風格。這種風格傾向於發掘孩子的天分,培養孩子的主動性和技能。與之相對的是“自然成長”的風格,這種教育風格通常是低收入家庭對孩子的教育風格,是說這些家長只把撫養子女成人看作自己的責任,而把孩子的成長與發展看作孩子自己的事兒。拉里奧強調,一種模式並不一定優於另一種模式。
但是“協同培養”的教育方式,可以讓孩子學會與他人寫作完成任務,學會在複雜的組織結構中應付自如。而這個理念恰巧和心理學家羅伯特·斯滕伯格的“實踐智力”相呼應。實踐智力是強調知道該向什麼人說什麼話,該在什麼時候說,怎樣說才能達到最好效果。通俗來講,就是社交能力比較強,知道該如何與人相處,在關鍵的時候直到要如何做對自己有利。而這種技能的獲得場所是家庭。
拉里奧想要針對家庭教育方式做研究,於是從學生裡隨機挑了12組家庭。拉里奧在最開始認為每個家庭的教育方式肯定是不同的,沒想到最後跟蹤調查的結果只有兩種,就是上面說的窮人家的教育方式和富人家的教育方式。
窮人家的孩子,生活中完全沒有緊張的時間安排,沒有多餘的課外活動,就是和小夥伴們一起玩耍。家長總是震懾與權威,行事消極,停滯不前。所以孩子們通常會更懂得守規矩,更少發牢騷,獨立性更高,更順從。
而富人家的孩子,可與沒有一刻是閒著的,他們會參加各種補習班,各種興趣班。家長總是和孩子商量事情,曉之以理,不會下硬性命令,會站在成人的角度問他們問題,如果孩子在學校表現不佳,會站在孩子一邊。他們學會了如何舒服地與成年人打交道,在必要的時候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也就是所謂的“權利”意識。
書中列舉了兩個案例,是兩個智商都是200多的天才,從小都有著異於常人的表現。區別就是一個是富人家的孩子,一個是特別貧窮家的孩子。結果是,富人家的孩子,天賦從小就被發現並接受了相應的培養,雖然在讀博士的時候,曾因想要謀殺導師被發現,但是從小就接受協同培養的教育,在關鍵時候幫他脫了危險,最後成為美國原子彈的首席科學家。而另一位“天才”,從小家境極度貧寒,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不會處理與人之間的互動,各種不順,最後成了一名很普通的普通人。
看到這個窮人家的“天才”,一生的不順,不免感慨,天才如果沒有“好運”,根本成不了真正的天才。
我想,這才是現今時代,富人家和窮人家孩子真正的差距。這也是父母們要努力的地方。
回覆列表
如果兩個一樣重視教育的家庭比較,富人的孩子更容易獲得好的教育資源,讀的起名校,請得起名師,甚至可以避開高考,照樣有大學讀。另外生活和學習的壓力較小,往往使這些孩子學習的後勁更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