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這是一種政治智慧,也是無奈。

    不管是託孤重臣,還是領兵大將,都害怕被吹噓成為聖人,周公與王莽就是例子。

    破壞自己的名聲,殺人盈野,貪汙受賄,貪花好色,都是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如此則皇帝太后信任,大臣放心。無論立下再大的功勞,都要被御史彈劾幾次,皇帝才安心使用,給予財帛美女賞賜,你好我好大家好。

  • 2 # 筱原123

    自汙耳。飛鳥盡,良弓藏。能被稱為權臣,自然是權力非常大的人,皇帝需要用他們來維持維護皇權,但是權力過大,又與皇權產生了衝突,難免引起皇帝的猜忌,這種君臣博弈,要維持一種平衡,需要極高的情商與智慧。

    王翦是戰國末年四大名將之一,伐楚時要了60萬大軍,這使秦王有點心驚膽戰,可是滅楚離了王翦又不行,戰爭一觸即發,王翦也知道秦王的顧慮,於是出發前就不斷向秦王討賞,良田,金銀和宅院,並且在路途中還多次派人向秦王討要,以示胸無大志,這樣也真消除了秦王的疑心,王翦也順利的滅楚。

    蕭何漢初三傑之一,和劉邦是沛縣老鄉,最早跟隨劉邦,情義深厚。可是劉邦在外征伐英布時,多次打聽蕭何在幹什麼,有人看出了用意,提醒蕭何,皇上對他不放心,大禍不遠矣,意識到危險之後,蕭何果斷的貪汙腐敗,且欺壓民眾,強買強賣,這就使得蕭何的名聲大降,還有人彈劾他,這樣一來劉邦也就放心了。

  • 3 # 博通周

    權臣一般自認為自己是忠臣!當一個人成為權臣的時候,都已經變成的重功利而輕聲名了

    權臣一般是先帝託孤,顧命大臣,等幾朝元老。他們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努力的治政報答,教新帝慢慢成長,等新帝可以獨自穩重執政的時候交權告老。

    但是,新帝年輕,思想激進活躍,權臣的老成持重和固執古板被新帝認為是欺壓自己,於是新帝為了掌權聯合權臣政敵想方設法要趕權臣下臺。而權臣見新帝不把精力用在學習執政上而用在其他方面,心中失望至極,再加上掌權日久唯我獨尊的心態,逐漸有了廢立之心。於是權臣與新帝政爭,權臣敗則身死新帝掌權,新帝敗則被廢喪權。

    霍光與漢宣帝,曹操與獻帝,諸葛亮和劉禪,張居正與萬曆皇帝,鰲拜與康熙。

    有個動畫叫《魁拔》,延伸出一個理念:一代魁拔一代臣,代代魁拔殺舊臣。講的就是老魁拔的一大批忠臣等待新魁拔出現就宣誓效忠,而新魁拔卻隱藏自己身份,加入打魁拔的隊伍,把老魁拔的部下一個個幹掉,在幹掉老魁拔部下的過程中培養出一大批自己的新勢力。

  • 4 # 歲七夸父

    我是七哥

    這是一個人性問題。權力之毒,會腐蝕一個人,不論你是忠臣,奸臣。

    可能許多人不太瞭解權力的精妙之處,也不太認可我說的第一句話,那是因為大家都是權力之外的人,一直都沒有站到過權力的最高點,同時也沒有領悟到權力給人帶來種種影響。

    今天我就以舉例古代著名的一位權臣,來解析一下。

    西漢第一位最出名的權臣,西漢霍光。

    霍光是西漢名將霍去病的同父異母弟。在霍去病的關照下,帶入漢武帝的宮中,逐漸受到漢武帝的重用,最終成為漢昭帝的四大顧命大臣之一。

    霍光發家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稱他為忠臣。對待政務,恪盡職守,小心謹慎;對待君王,忠臣無二。這也是漢武帝得以信任,重用霍光的原因。

    如果霍光能夠一直保持這些為政本色,一定可以名垂青史,保住霍家的一方富貴。但他沒有。

    年幼的漢昭帝即位,朝中四位顧命大臣明爭暗鬥,最終霍光獲勝,開始大權獨攬,再加上漢昭帝格外信任,一時之間,霍光登上了權力的頂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得勢之後的霍光,開始培植個人勢力,將大量的霍家親信,安排在朝中重要崗位,終於成為朝中權臣。此時的霍光,犯了一個大忌,在朝中培植個人勢力,這既方便了霍光的個人權力之路,也為他的身後惡名,埋下了伏筆。

    精明的霍光,難道沒有想到自己身後的罵名嗎?

    我的答案是,霍光絕對沒有想到。

    在漢昭帝到漢宣帝三朝,霍光炙手可熱,滿朝皆是霍家的勢力,誰能扳倒霍光呢?沒有人,霍光也是這樣認為的;再加上,霍光自認為勞苦功高,帝王也沒有太大理由拿自己這麼遠,更何況自己手握權柄呢?

    這是所有權臣的通病,一時的風光無限,至上權力,讓他們忽略了君權、相權的權衡之道。

    接著,霍光做了一生中,最大膽的事情,廢除君王漢廢帝劉賀。史書上將這件事情,與伊尹之舉並列,稱為“伊霍之舉”。

    但在當世人看來,霍光此舉,似乎並沒有不妥,君王無道,群臣要求廢除,這不是順應天意嗎?

    除去政治陰謀的判斷,霍光真的有必要搞臭自己的名聲嗎?霍光似乎也沒有這個必要,但他抱著對先帝基業的忠心,認為有必要給漢家江山找一個賢主,所以廢除君王之舉,很有必要。(霍光擁立的漢宣帝)

    這是霍光認可的正當理由,群臣也是有所認可的。但也有不同的聲音,開始誹謗霍光的流言,四處傳播,最終在霍光死後,霍家被人告發,漢宣帝開始清算霍家,霍家親信以前所做的醜事,全部被挖出來了,因而全族被滅。

    最終死去的霍光,也遭受牽連,被帶上謀逆之臣的臭名,但因為作為三朝老臣,功績卓著,除了身後罵名,其他也並沒有受到太大處分。

    霍光從籍籍無名的小民,一步步走到權力的頂峰,成為勢力龐大的權臣,再從頂峰落入谷底,成為身負罵名的權臣,期間變化的,只是權力轉換。

    霍光把持朝政,輔佐三朝君王,權傾朝野;霍光死去,霍光家族勢力依舊在,霍光死後的哀榮依然無妨;但當霍光家族勢力全部摘除,沒有霍光的芒刺在背,漢宣帝開始全力打壓霍家的勢力,權臣、忠臣也蒙上謀逆的味道。

    所以說,忠臣、權臣並不想搞臭自己的名聲,而是被迫地,被君王帶上了臭名,畢竟可以威脅君權、廢立君王的權臣,是任何一個有才能的帝王,都不能忍受的,不論你是否忠誠、還是奸佞。

  • 5 # 南門嶺的柿子樹

    權臣,顧名思義就是有權勢的大臣,多指掌握國家軍政大權能威脅最高統治者的大臣;

    這類人通常跋扈囂張,目無君上,就像東魏權臣高澄對孝靜帝說“朕,朕,狗腳朕!”罵皇帝不說還讓人打皇帝,哪裡有搞臭自己的現象,那是相當的高調,實在看不順眼了,可以像霍光那樣廢立皇帝,這樣的人怎麼可能自己搞臭自己呢?就算搞臭他們也是後來掌權的皇帝來起作用的,像明朝張居正死後被清算,所以權臣是不存在自己搞臭自己的現象!

    歷史上是有些大臣自己搞臭自己的,像秦滅六國時,秦大將王翦率60萬大軍伐楚時,向秦王贏政請求賞賜田地;漢初丞相蕭何聽從部下建議用低價強買民間田宅……要知道,皇權(王權)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也是不許他人染指的,染指的人要麼改朝換代,要麼死於非命,還有一些大臣安於高官厚祿,想常保富貴的,但是又怕皇帝懷疑自己心懷不軌,那他們就要採取措施來消除皇帝的戒心和不安全感,這隻能透過置田置地、多收美女等來表明自己只求富貴、安於享樂而已,沒有政治野心……說白了,自己搞臭自己只是在高壓的皇權下生存自保罷了,也算是一種無奈的生存之道吧!

    像王翦、蕭何這些大臣還稱不上是權臣,沒有真正的權力才需要韜光養晦或自己搞臭自己來保全;真正的權臣是沒有自己搞臭自己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大聯賽進球數,梅西445場414球,C羅514場414球兩人再次打平,為什麼說C羅已經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