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和風漫談

    《日內瓦四公約》有約定啊。

    亨利.杜南是日內瓦公約和國際紅十字會的創始人。在他的倡導下,1864年,瑞士、法國、荷蘭等12個國家在日內瓦召開會議,通過了日內瓦第一公約《改善戰地武裝部隊傷者病者境遇之日內瓦公約》,後來又增加了三份日內瓦公約。

    1950年,61個國家共同簽署了《日內瓦四公約》,至今已有196個國家加入。

    根據公約規定,戰俘是指交戰中被對方俘獲的合法交戰人員。包括正規軍隊,游擊隊,民兵及其他人員等,但不包含間諜和戰犯。

    拘留國應該給予戰俘人道主義待遇,不能虐待侮辱,不能侵佔戰俘的私人物品。應提供飲食,住宿和醫療。不能強迫戰俘從事屈辱性和危險性工作。可以拘禁,但不得監禁。戰爭結束後,應立即遣返戰俘。戰俘的權利受到保護,不得放棄任何一條或全部權利。如果不能確定戰俘身份,那麼在未經主管法庭審判前享受戰俘待遇。

    當然在實際執行中,很多條款被曲解。對敵對我執行雙重標準是經常出現的情況。

    戰爭是解決問題的手段,必須要維持基本的人道主義。如果違背了人道主義,那麼就應該以戰犯論處,接受法庭的審判。比如侵華日軍,犯下滔天罪行,是沒有資格享受戰俘待遇的。

  • 2 # 老徐說史

    第一,直接坑殺。

    如白起坑殺40萬趙軍,項羽坑殺20秦軍。這兩位並不是喜歡殺人,基本都是因為沒糧食養這麼多戰俘;

    第二,收編。

    難度很高,很少有將帥這麼做,小數量還好,數量龐大的第一糧食不夠,第二,不好控制;

    第三,押回去做苦力。

    抓回去做奴隸做苦力,這種還算仁義的,至少這些人的命是保住了。

    第四,放掉。

    這種一般是胸懷天下的人才能這麼做,如劉邦,朱元璋等;抓到俘虜,要留要走隨你自己,既展現了胸懷,又傳播了仁義,最後不坐天下都難。

      其實俘虜這個問題非常的複雜,處理不好那是害了自己!因此,其實古代著名將領是不喜歡有俘虜的。

    古代戰爭和現代戰場其實也是差不多的,只是現代宣傳人道主義,可在戰場中怎麼處理俘虜很大一部分還是取決於將領。

  • 3 # 四十五度說

    虐待俘虜在國際上是要受到輿論譴責的,本著人道主義原則應該優待俘虜。儘管通則規定拘留國俘虜敵方士兵之後應該給予人道的待遇和人身保護,戰敗的俘虜雖然身為人質但不能受到虐待或者是侮辱同時也不能損害個人尊嚴。其中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不得沒收財產

    不能強迫俘虜從事屈辱性或者是危險性的勞動

    可以拘留但是不能監視

    應該得到飲食衛生和醫療衛生的保障權利

    等到雙方戰火停止後應該立刻遣返回國

    這都是理想狀態下的戰爭俘虜待遇,從以往的戰爭中可以看出理想和現實差距天壤之別。戰爭雙方破壞關於戰俘待遇的原則是家常便飯,遵守原則的才是鳳毛麟角。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是衡量一個戰士是否成為英雄的重要尺度。主要考察了一個人對國家信仰或者是整個民族的忠誠程度,殺身成仁的英雄會被民族永遠銘記,這樣的價值觀念牢牢刻在每個人的心中。二戰期間蘇德爆發戰爭,由於蘇聯方面準備倉促,戰爭前期連連失利包括斯大林的兒子在內都被德國納粹俘虜到了集中營。作為投身保家衛國戰爭計程車兵而言,不能凱旋歸來就要馬革裹屍。一個人如果論為戰俘最後被放回國內,他不僅得不到國家的撫卹呵護,後半生都會籠罩在恥辱的陰影之下。斯大林的兒子也不意外他最終選擇了走向高壓電網了斷自己年輕的一生。

    特別是蘇聯和芬蘭中,有將近五萬蘇聯士兵對自己未來的命運做出了最殘酷的詮釋。二戰結束後有四十多萬在戰爭中流離失所的公民不願意返回國內,他們大部分人都是軍人。戰爭磨滅了他們對生活渴望,他們懷著對政治和局勢的恐懼選擇遠離家鄉。儘管他們在戰爭中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即使在戰俘營裡受到了難以言喻的侮辱,錚錚傲骨也沒有讓國家因此蒙受尊嚴的損失。

  • 4 # 戰爭史

    各個國家和民族對待戰俘的方式不一樣,我就說說看我們國家怎麼對待被俘的女戰俘吧!

    中越戰爭時期,我軍的確俘虜了為數不少的越軍女兵。由此,外界就有了許多傳言乃至腦補的故事。事實上,我軍對待越軍女戰俘堪稱典範,那些傳言和故事實在是跟實施相去甚遠。

    被俘的越軍

    越軍俘虜主要包括越南人民軍、民軍、公安兵和其他武裝人員,其中都有女性戰俘。越軍女戰俘數量共117人,其中10%是越南人民軍。我軍紀律嚴格,對待越軍女戰俘有固定的程式。對待俘虜必須搜身,而我軍規定對越南女戰俘,只要讓她們自己掀開外上衣,翻開褲兜,顯示沒有武器和兇器就可以了。在押送途中,我軍規定對越軍女戰俘還要適當關心和照顧。

    我軍在給負傷的越軍女戰俘包紮

    後送到我軍的戰俘管理所之後,除了像其他越軍戰俘一樣要發給被服等生活用品,我軍對女戰俘還發給梳子、鏡子、髮卡還有內衣等女性用品。在管理時間上,我軍戰俘管理所也多給越南女戰俘一些時間梳妝、洗澡和洗衣服。越軍女戰俘多是年輕女孩,我軍戰俘管理所還經常組織她們開展文體活動。許多越南女戰俘變得越來越喜歡中國,有的女戰俘還留下了名言:“如果有人問我,做什麼人最好?我就回答:當中國戰俘最好。”

    戰俘管理所中,越軍女戰俘的文體活動

    由於常年戰爭,越南女多男少。加之越軍女戰俘多是年輕女孩,於是出現外面的那些傳言和故事也情有可原。但我軍自有管理之道:戰俘管理所中主要用女性管理人員,少有的男性管理人員也不許進入女俘宿舍,不許單獨跟女俘接觸。倒的確有越軍女俘虜對我軍男性管理人員有好感,甚至有實質舉動,但我軍的方法是:批評教育,但不傷害其自尊心。

    戰俘管理所中,越軍女戰俘的文體活動

    我軍管理人員搞不到手,有的越軍女戰俘便朝男戰俘下手,甚至有的在戰俘管理所裡公開交往,談起戀愛。我軍的辦法則是這樣:越南的文化習俗是年長的女性在社會上普遍受到尊敬,於是我軍管理人員任命越軍女戰俘中年齡較大、行事較正派的人當班長。她們自己開班務會,自己對男女戰俘談戀愛的事進行批評教育。以俘管俘取得良好效果,女性原本比男性感情脆弱,如此越南男女戰俘之間的戀愛很快談不成了。

    遣返之前,越軍女戰俘與我軍管理人員依依惜別

    我軍除了有女性戰俘,甚至還有老戰俘。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我軍廣西方向的部隊就俘獲了19名越南老兵,年紀最大的居然達73歲,最小的也有48歲,全參加過抗法戰爭。對於這些人,我軍更是積極爭取和優待,充分肯定他們從前參加抗法和抗美戰爭的功績,讓他們回憶中國對越南多年來的支援。結果,這些越南老兵成了我軍的宣傳典型。

    遣返之前,越南戰俘與我軍管理人員親如兄弟

    比如有從前曾三次來華學習和運輸援助物資的越南老戰士公開宣佈:“我是吃中國大米長大的,現在還穿著中國援助的軍裝。上級強迫我用中國援助的武器來打華人,我是做了昧良心的事啊!”

    這就是我軍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同樣是中華文化的力量。參考資料:十年中越戰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科舉中有沒有人既是文狀元,又是武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