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衰敗的玫瑰
-
2 # 天寧閣
歷史上唯一考取文、武雙科狀元的,是唐長慶年間的鄭冠。
823年,鄭冠奪得文科狀元,主考官當時的禮部侍郎王起,試卷題目是《麗龜賦》,鄭冠憑藉出類拔萃的文采征服了考官,奪取了文科狀元,時年31僅歲,由此開始進入官場,步入仕途;時隔5年,即828年,36歲的鄭冠又奪得了武科狀元,升為戶部郎中。
鄭冠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文武雙科狀元,可謂登上科考巔峰,但史書關於他的記載卻很少,只知道鄭冠擅長書法,有作品《濟亭記》,不過此書已失傳。連他的生卒年,籍貫字號都不詳,所以鄭冠這個雙科狀元也就成為一個謎。
-
3 # 趣談秘聞野史
昨天下午,全國一千多萬學子結束了自己的高考徵程,二十多天後,高考成績也將放榜。每一年放榜的時候,各省的狀元都備受關注,也時常出現總分狀元和單科狀元同一人的情況,這樣的學霸在現在可能不算少見,但在古代,要是出現文武科舉都是狀元,那可真是千年難得一見的了。
自622年 (唐武德五年)科考產生第一個狀元孫伏伽,到1904年 (清光緒三十年)最後一次科考產生最後一個狀元劉春霖,1282年間共選拔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那麼在這些狀元中,是否有過文武“雙料”狀元呢?
答案是肯定的,不過雙料狀元太難了,歷史上有且僅有一位,他就是唐長慶年間的鄭冠。
31歲文狀元及第唐穆宗長慶三年(公元823年),鄭冠奪得文科狀元,主考官當時的禮部侍郎王起,試卷題目是《麗龜賦》(出自《春秋左傳·宣公十二年》),他以華麗的辭藻和深邃的思想,戰勝了袁不約、李敬方、韓湘、顧師邕等同科二十七名進士,獨佔鰲頭,征服了考官,奪取了文科狀元,時年31僅歲,由此開始進入官場,步入仕途。
唐朝文科狀元的含金量可比與後來的明清要高得多,唐朝科舉考試的科目五花八門,名目繁多,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等等五十多科,甚至還包括招考數學人才的明算科。不過由於古代對科學並不瞭解和重視,只有明經、進士二科受到重視,而又以進士科為甚。
唐朝科舉只有兩級考試,沒有殿試這一環節。兩級考試為地方州縣及中央官學的預試和尚書省的省試。這位鄭冠先生,雖然我們不知道他到底是從地方州縣還是從中央官學起步,反正他在公元823年進士科考中狀元及第。此時,他正好三十一歲,要知道,當時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說法。
五年後再拿武狀元唐朝的武科舉制度起至武則天,她在長安首先選拔武術人才,主要專案有射箭技巧、馬術、負重等等。但是武科舉的影響力遠遠不能跟文科舉相提並論,有唐一朝時續時斷,沒有形成特別大的規模。
但就是在鄭冠取得文科狀元的五年之後,即828年,唐朝政府舉辦武科舉考試中,36歲的鄭冠贏下同科考生李式,又奪得了武狀元,升為戶部郎中。
文武狀元成為歷史謎團鄭冠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文武雙科狀元,可謂登上科考巔峰,但史書關於他的記載卻很少,只知道鄭冠擅長書法,有作品《濟亭記》,不過此書已失傳。連他的卒年,籍貫字號都不詳,所以鄭冠這個雙科狀元也就成為一個謎。
小科普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文武雙科榜眼是南宋周仁勇。南宋鹹淳元年(1265年)乙丑科榜眼及第,六年後鹹淳七年(1271年)辛未科又中武榜眼。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文榜眼兼武狀元是唐代周渭,唐代宗大曆十四年(779)己未科王儲榜進士第二人(即為榜眼),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又參加“貞師伐謀對有明法”科(即軍謀越眾科)考試,中武舉第一(即為武狀元)。
中國歷史上唯一參加過兩科武舉考試,先中探花後又中狀元的是清朝的馬全。馬全初名為馬瑔,於乾隆十七年(1752 年) 武科進士考試,並在殿試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後因在任職期間與同僚發生矛盾, 被削奪官職。為洗刷恥辱,他更名為馬全,決意再次奪取功名,終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進士殿試中得中狀元。
回覆列表
在歷史的長河中,集文武狀元於一身的人唯有一人,此公是誰?
在漫長的中國封建時代,狀元這個詞意味著無上的榮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無數的人都擠著爭科舉這座獨木橋,因為他們知道,走過去就是海闊天空,而其中的狀元,往往更是那隻一飛沖天的雄鷹。
狀元分為文狀元和武狀元,得來都殊為不易。文科舉從隋朝起步,歷經唐宋元明清,不斷完善,武科舉自女皇武則天開先河,也到清朝末年被廢止,其中參加學子如同過江之鯽,幾乎囊括了中國古代最為優秀的人才。在這其中,取得狀元,極為不易,而取得文武兩個狀元的,有史以來,僅此一人!
這個人就是唐朝鄭冠,冠這個字就有冠絕群雄的意思,後來他以獨步天下的表現告訴世人,他無愧於這個名字。
在此之前,我們稍微介紹一下唐朝的科舉。先說文科舉,唐朝與後來的明朝不同,科舉考試的科目五花八門,名目繁多,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等等五十多科,甚至還包括招考數學人才的明算科。
但是因為有些科目招考的就是工程師類的職位,在仕途上並無多少發展空間,只有明經、進士二科受到重視,而又以進士科為甚。唐朝科舉只有兩級考試,沒有殿試這一環節。兩級考試為地方州縣及中央官學的預試和尚書省的省試。這位鄭冠先生,雖然我們不知道他到底是從地方州縣還是從中央官學起步,反正他在公元823年,正值唐穆宗長慶三年的進士科考中狀元及第。此時,他正好三十歲,要知道,當時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說法。
這個意思是明經和進士都屬於最重要的兩個考試,但是進士顯然值錢得多。三十歲考上明經就算年紀大了,五十歲考上進士還風華正茂、前途無量。
鄭狀元的當年的考題是《麗龜賦》,他以華麗的辭藻和深邃的思想,戰勝了袁不約、李敬方、韓湘、顧師邕等同科二十七名進士,獨佔鰲頭!此後,鄭狀元的記載在史料中神秘消失,彷彿此人從未出現。
唐朝的武科舉制度起至武則天,她在長安首先選拔武術人才,主要專案有射箭技巧、馬術、負重等等。但是武科舉的影響力遠遠不能跟文科舉相提並論,有唐一朝時續時斷,沒有形成特別大的規模。
但就是在鄭冠取得文科狀元的五年之後,唐朝政府舉辦武科舉考試。此時,這位消失了五年之久的神秘人士再度登場。他在武科舉考試中,贏下同科考生李式,再次問鼎。號稱登軍謀弘遠、堪任將帥科。
這樣,鄭學霸成為中國歷史唯一一位文武雙科狀元。雖然以後有人考過文武榜眼,文榜眼武狀元,文狀元武榜眼等等,但是貨真價實的雙狀元,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武科舉過後,有記載這位雙狀元當過戶部郎中。但也不知道是不是才華無法施展,還是有別的隱情,此後他再次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從此了無音訊。
唐朝滅亡源於黃巢的起義,這位不及第的憤青,如果有幾分鄭先生的才華,能夠在朝廷謀上一官半職。也許,唐朝就不會亡得那麼快了。
鄭學霸在歷史上是出名的神秘人物,他的生卒年齡也只是推測,他的出生地、生平都毫無記載。這對於一位狀元,還是雙料狀元,簡直就不可想象。甚至有人懷疑,他就是地地道道的一位穿越人士。他的到來,只是給古人開個玩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