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孫子李兵解讀

    沒有伊利,就沒有蒙牛。

    牛根生在伊利工作過16年,16年裡他從一個洗瓶工幹到營銷副總,伊利這所乳製品黃埔軍校不僅培養了牛根生,也為蒙牛培養了很多創業人才。據很多資料介紹:蒙牛的創業骨幹當初大都是在被迫的情況下離開伊利。

    蒙牛“借”伊利發展自己。

    蒙牛起步的時候,錢少、名無、勢薄、力單,無奶源、無市場、無工廠。更為殘酷的是,蒙牛與伊利同城而居。伊利當時是乳業巨頭,其決策者對蒙牛又特別耿耿於懷。蒙牛當時既要防止被對手踩死,還要在短時間內後發制人。蒙牛的策略是“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借伊利之力發力。

    蒙牛從成立之日起就拱手伊利是自己的“老大”,自稱“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

    內蒙古乳業的第一品牌是伊利,但內蒙古乳業的第二品牌是誰?沒人知道。蒙牛一出世就提出創“第二品牌”,這等於把所有其它對手都甩到了腦後,利用伊利的知名度,提升蒙牛的品牌。

    而對伊利而言,別人奉承自己為老大要比自己恭維自己來得爽,這樣雙方利益同享,“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在這種情況下,伊利這個行業老大如果有任何打擊蒙牛的市場手段,一方面會連帶自己,另一方面還有可能引起公憤,蒙牛借勢一下子從平地上了青雲。

  • 2 # 野馬財經

    1999年,牛根生與“乳業教父”鄭俊懷的矛盾激化,被迫出走創辦了蒙牛乳業。曾經的伊利“重臣”牛根生,鄭俊懷將其逼走後,卻培養了一個勁敵。

    牛根生離開伊利後,找到曾經給伊利提供包裝製品的謝秋旭拿到了資金,又找到了幾位伊利前高管成立了蒙牛乳業。

    三年後,蒙牛乳業進行股改開始引進外資,深諳引進外資才能提升產品競爭力的牛根生,先後引進了摩根士丹利、鼎暉投資、英聯投資等三家外資機構。同時,牛根生和蒙牛15位高管於英屬維京群島註冊了金牛公司和銀牛公司成為蒙牛乳業股東

    2004年,蒙牛在港交所敲鐘上市,但曾經排擠牛根生的“乳業教父”卻出事兒了。鄭俊懷因涉嫌挪用公款罪被判入獄6年,但是鄭俊懷卻被兩次減刑,於2008年刑滿釋放,後又加入了黑龍江紅星集團食品有限公司。

    由於牛根生的出走以及伊利混亂的局面,導致伊利的業績直線下滑,被後來居上的蒙牛逐漸超越。鄭俊懷出事兒的那一年,潘剛臨危受命,出任了伊利集團董事長兼Quattroporte。正當伊利內部糾葛不斷時,2007年,蒙牛的銷售額首次超越伊利成為乳企行業老大。

    好景不長,北京奧運會舉辦那年,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導致兩家乳企紛紛陷入了危機,此後便重新回到了起跑線開始了競爭。而這十年,伊利和蒙牛的官司更是紛繁不斷。

    2009年,中糧集團入主蒙牛成為第一大股東,牛根生開始逐漸淡出蒙牛,開始了他的慈善事業。牛根生逐漸淡出蒙牛後,2012年,伊利的銷售額再次超越蒙牛,成為乳企老大。

    眼看蒙牛遭遇到這樣的現狀,牛根生再次以“戰略及發展委員會成員”的身份迴歸蒙牛,寄希望再造蒙牛。

    如今,蒙牛已不是那個蒙牛,伊利也不是那個伊利。蒙牛已從早期的合資企業變成了國有股東為單一大股東的“國有企業”。而目前伊利股份股權分散,並無實際控制人,並且代表國資的呼和浩特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持股僅8.86%,潘剛作為自然人股東直接持股已達到3.88%。

    然而,伊利、蒙牛的暗戰或許才剛剛開始。去年伊利舉報“乳業教父”鄭俊懷的事兒鬧的沸沸揚揚,如今伊利又再次公開舉報蒙牛聯合外資在冬奧會搞“貓膩”。未來的大戲或許仍少不了。

    但是,對於兩家乳業巨頭來說,真正體現自身價值的顯然並非“互懟”的功力,而是自己的業績。

    誰更勝一籌?

    肖竹青向Mustang君表示,網上曾有段子,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競爭,從來不詆譭對方。麥當勞和肯德基的競爭,也從不詆譭對方。他認為,企業之間需要竟合,即競爭合作,而不是拆臺,不是爆對方的猛料。“市場競爭,有利於擴大市場份額,但是這種互相拆臺,我感覺是一種低階的競爭手段。

    而在伊利“怒懟”蒙牛背後,隱約可見兩個乳業巨頭的“老大爭奪戰”。

    最新的財務資料顯示,伊利市值近2000億元,而蒙牛市值是1200億元。僅從數量級而言,蒙牛幾乎是伊利的一半。但是年報顯示,2018年,伊利營收789.76億元,而蒙牛的營收是689.77億元,相差百億元。

    事實上,從2006年開始,蒙牛和伊利就一直處於激烈競爭狀態。但是論歷史,伊利是當之無愧的大哥。

    1999年,41歲的牛根生還在伊利擔任副Quattroporte,但是因為和當時伊利掌門鄭俊懷有了隔閡,於是出走創辦了蒙牛。1999年是牛根生的拐點,也是蒙牛的起點。那個時候,蒙牛“一無工廠、二無奶源、三無市場”。

    不過從1999年到2007年,蒙牛從零開始,飛速發展。最初銷售額只有4000萬元,到2007年,已經超過了乳業巨頭伊利。也是在這一年,中國乳業的雙寡頭格局初露雛形。

    此後的十幾年間,蒙牛和伊利一直處於你追我趕之中。2008年,震驚全國的三聚氰胺事件,讓國內乳業的發展陷入停滯,蒙牛和伊利也未能逃脫。

    此時,初生的蒙牛在9年狂奔後,突然被迫勒馬。而以牛根生為主的初創團隊佔股約26%,而幾家外資機構佔股已經接近30%。眼看企業身處逆境,蒙牛面臨易主的危機。一年後,蒙牛的代表產品“特侖蘇”又因為被爆出其中新增的物質OMP“可能致癌”而引發市場信任危機。

    連二連三的危機之下,蒙牛難逃“易主之命”。2009年7月,中糧集團聯合厚朴投資,以8億美元獲得蒙牛20%的股權,成為蒙牛第一大股東。蒙牛正式進入中糧時代,牛根生逐漸淡出。

    伊利雖然也受三聚氰胺事件的影響,但是相比蒙牛可能易主的危機,伊利承壓能力明顯更甚一籌。在潘剛掌舵伊利之後,伊利的大股東呼和浩特國資委和伊利管理層在股權分配上達成了共識,伊利此也積極推進股權激勵計劃,使管理層持股比例不斷增加。

    2009年以後,隨著乳業市場逐漸恢復,伊利和蒙牛再次走上發展的快車道。到2018年,伊利和蒙牛已經是當之無愧的乳業雙雄,市場佔率分別為23.6%和22.4%,而第三名光明的市佔率僅有4.2%。

    很明顯,後來者蒙牛在20年的發展後,已經和伊利處於一種雙雄博弈的狀態。但是初創團隊退出,蒙牛的管理層不穩定是其軟肋。而伊利在這麼多年的發展後,股權處於高度分散狀態,並沒有持股超過20%的股東。

    雖然都有軟肋,蒙牛和伊利基本還是處於一種同步發展的狀態。然而,一山不容二虎,蒙牛和伊利的乳業霸王爭奪戰,這麼多年就沒停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最多能被別人知道哪幾種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