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天白雲168

    怎樣看待李世民的晚年驕奢,本人覺得不能簡單的就認為李世民晚年的一些行為就是驕奢,本人覺得李世民必竟是舊時代的皇帝,一生從戰,身上少不了許多傷痛,當上皇帝又縱慾過度,過了五十多歲,身體開始走下坡,年輕時的病痛創傷都顯露出來了,那麼作為一個皇帝來講身體毛病多了,自然會出現怕死的心裡恐懼,必境才五十多㞮,想到自己又是搶奪的江山,如果那天離去,拚了幾十年的江山自己這麼丟下就走了,不服老的心情肯定在日日加,重,思想圧力肯定很大,必境自己馳騁疆場幾十年,如今還不到六十歲,這般身體,是個正常人都會這樣想,肯定就會想盡一切辦法來盡力廷長自己的壽命,在傍觀者看來是李世民晚年太驕奢,我個人認為既使是有些驕奢也屬正常。後人覺得李世民變了,主要是對他當皇帝時的前後對比,覺得李世民不是才當皇帝時那個勤正廉潔的皇帝。可又有誰站在一個皇帝的角度真正的去體會過,考慮過呢???希望友友一起來討論。

  • 2 # 南宮外史

    隋朝末年,宇文化及在揚州謀殺隋煬帝,自立為帝,各地農民及隋朝官員紛紛起義或擁兵自利。李世民見隋朝已經不可救藥,遂縱恿父親晉陽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取得皇位,於公元618年建立唐朝。經過數年征戰一一平定各武裝勢力,繼隋之後又實現了國家的統一。

    因隋末戰爭,人口銳減,在公元628年,唐朝只有二百九十萬戶人口。

    627年,貞觀元年,李世民登基為帝后,以亡隋為戒,克己寡慾,勵精圖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經濟上,薄賦尚儉,為政謹慎;文化上,復興文教;軍事上,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高句麗等勢力的入侵和叛亂。

    經李世民君、臣二十五年的努力,社會安定、夜不閉戶,道不拾遺;經濟恢復並穩定發展;對外武功顯赫,大唐國威遠揚;至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全華人口已經達到三百八十萬戶,奠定了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時期大唐盛世的基礎,史稱貞觀之治。

    遍覽史書,還沒有發現李世民晚年有什麼驕奢之事蹟。

    縱觀後世歷來對李世民的評價,也少有褒貶之詞,千百年來唯有一人,這個人就是明憲宗朱見深,他說:“三代以後,治功莫盛於唐,而唐三百年間,莫若貞觀之盛。”“太宗在唐為一代英明之君,其濟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純也。”他所指的“正心修身”不知為何?是指玄武門之變?

    但就明憲宗本人而言,在位時,重用奸佞,宦官婦人當道,西廠肆虐,就算不得明君。他對唐太宗李世民的評價也就缺少分量。

    明太祖朱元璋評價唐太宗說:“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歐陽修:“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

    蘇轍:“唐太宗之賢,自西漢以來,一人而已。任賢使能,將相莫非其人,恭儉節用,天下幾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見其比也。”

    《劍橋中國隋唐史》:“對後世的中國文人來說,太宗代表了一個文治武功理想地結合起來的盛世:國家由一個精力充沛但聰明而謹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握著他的帝國,同時又一貫謙虛耐心地聽取群臣,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見。太宗的施政作風之所以被人推崇,不僅由於它的成就,而且由於它接近儒家的納諫愛民為治國之本這一理想,另外還由於它表現了君臣之間水乳交融的關係。”

  • 3 # 光芒萬丈34957

    李世民是依靠道家的以人為本無為而治取得經濟繁榮,是依靠兵家的以將軍為主上上伐謀成為天可汗,是依靠修改百家姓讓人民在前獲得巨大成功的。

    唐朝的盛世沒有儒傢什麼事,是靠百家爭鳴取得的,所以唐朝在科技,製造,文化,經濟,軍事上取得飛速的發展,超過秦始皇所取得的經濟,文化,軍事成就。

    儒家如果不找點唐太宗的小缺點,是無法向門生交待的,就搬出過去扶黑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手段,抹黑唐太宗取得的成就。

    唐太宗對人民好,對商人好,對外來民族好,以開放經濟大家共享促進各已族和平友好相處,共同發展的理念,到現在還不過時。

    比偶家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濱”的保守思想先進,李世民的讓利於民的思想,與儒家忠君愛國思想格格不入勢同水火。

    李世民的成功是靠和人民打成一片,將自己也變人民中的一員,不僅自己過的很清苦,也讓公務員過的很廉潔,國家的主要財政都用來強軍,士兵的武器超過所有鄰國,讓它們不敢有非份之想。

    比儒家的“國富民弱”思想先進,不會實行對外軟弱,對內強硬,不會實行對外無能,對內剝削,這種愚民政策。

    總之,在經濟開放,商業開放,文化開放,技術開放,強軍利民上,唐太宗李世民說第二,沒有一個君王敢說第一。

  • 4 # 秋暮煙雨

    在我讀史書的記憶裡,兩位國家領導人的流淚讓我刻骨銘心,肅然起敬。

    一是毛澤東主席。唐山大地震時,毛主席身體已經極度虛弱,華國鋒第一時間到醫院向毛澤東主席報告情況。毛主席問華國鋒:"傷亡如何?"華國鋒說:"比較嚴重,"話剛一落,毛主席的兩行淚水潸然而下。

    二是唐朝開國皇帝李世民。貞觀十七年十二月癸丑日,是唐太宗李世民四十七歲生日。李世民對大臣說:"今天是我的生日,民間認為生日是可慶賀的事情,但我卻感概萬千。帝王君臨天下,富有四海,可是想奉養父母,卻永遠無法做到。仲由貧困時,常常到外面為父母背米,他到楚國做官之後,富有萬鍾之粟,但那時他的父母已去世,再想盡孝心已不可能,所以他感到非常遺憾。《詩經》說:`可憐我的父母,為養育我付出了多少艱辛啊。′怎麼可以在父母生我這樣艱難的日子,舉辦宴會尋歡作樂呢?這實在是與禮儀相違。"說完,便情不自禁地哭泣了很久。

    唐太宗李世民五十歲時御駕親征途中染上風寒,病情逐步加重,於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去世,是年52歲。看了上面唐太宗在47歲生日時想起父母的艱難而哭泣的場面,如此慈孝仁愛的君主,晚年驕奢與否,我們心裡就明白了幾分。

    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後期主要做了三件有爭議的事:

    一是修造宮殿。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命人修建翠微宮,同年七月又修建五華宮,搞建設當然要耗費人力、物力、財力。

    二是徵役備戰。貞觀一十九年,唐太宗征戰高句麗失敗,準備再次起兵征伐,於是開始備戰。貞觀二十一年下令徵用劍南、江南民工造船。既出人,又出錢,引起了部分民眾的反對。

    三是廢立太子。太子承乾放蕩不羈、十分荒淫,他不近士人,不聽規諫,後來甚至密結黨羽,準備發動政變。公元643年他陰謀暴露,被唐太宗廢掉。唐太宗轉而想立魏王泰,遭到魏徵等人的極力反對。後經長孫無豈、褚遂良等人推薦,立晉王李治為太子。廢立太子之事,在當時唐太宗的統治集團內部引起了很大的震盪與爭議。

    唐太宗後期經過貞觀之治,國力強大,人民生活富足。這個時候搞點建設,安定邊境很正常。另外,如此荒淫謀逆的太子不廢掉行嗎?充其量只能說唐太宗後期不如貞觀初期那樣賢明,怎麼也算不上驕奢。

    唐太宗李世民堪稱“千古一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位少有的英明皇帝,也是一位十分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並無驕奢之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路遙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哪一部更好看?在構思和寫作手法上有什麼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