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蒼茫大地顧煒斌

    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原因在《吶喊自序》及《藤野先生》等作品中均有詳細敘述,不料一個文學教授竟要蒼茫大地這個小學高階教師來點撥一二(大笑)。

    一、魯迅為什麼要學醫

    魯迅的父親生了重病,魯迅八九歲的時候,常常奔走在當鋪(典當家中值錢的東西買藥)、藥鋪之間,為此還遲到過,後來受到老師的批評,估計可能還有老師的戒尺伺侯,後來在課桌上刻了個“早"字,從此再也沒遲到過。但父親的病還是日重一日的亡故了,遭遇家破人亡的慘劇後,魯迅對中醫及中醫療法產生了疑議,為了拯救千萬個像父親一樣被庸醫殘害的病人,他東渡日本,就讀於仙台醫專(中專,相當於衛校)。

    二、在醫專,他深刻認識到光醫治好當時國民的身體是沒用的,還要醫治好國民的靈魂。

    魯迅是有著濃郁的愛國情結的知識分子,在東京,專門去憑弔了他老鄉明朝遺民朱舜水的墓,他把作為留學人員享受一定的待遇都當著一種施捨,他看到東京的扎著辮子的部分大清留學生忘了國恥,天天“嘭嚓嚓",他就感到非常憤怒,他轉而去仙台學醫了。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人早就不把唐朝以來一直視之為師的華人,放在眼裡。日本有良知的老師藤野先生是個真正普渡眾生、懸壺濟世的正直人,他沒有民族偏見,一心想多幫助一下西醫相對落後的中國,對魯迅相當關愛,魯迅考及格了,竟被長期視華人為二等國民的日本同學諷刺、挖苦,暗指藤野把考題透露給魯迅,這極大地刺激了魯迅的神經。

    在學校還經常放一些日本電影,以日俄戰爭為背景,兩個強盜為爭奪中國東北幹起來了,四肢健壯的華人為俄國刺探情報,被日本人抓住了要殺,旁邊竟還圍著許多中國看客…

    日本同學的陣陣鬨笑極大地刺激了魯迅的神經,他明白了:拯救華人的靈魂比醫治他們的身體更為重要!

    於是魯迅棄醫從文了!

    三、民國時很多後來成長為大師巨匠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理想:救國救民!這是他們成為大師巨匠的精神支柱。

    清末狀元張謇放棄官位,毅然走上艱辛無比的實業救國之路;竺可楨、茅以升等大批科學家想科學救國;陳獨秀、李大釗放棄了大學教授的優越生活,想透過革命救國;蔣百里、蔡鍔想軍事救國…說白了,這幫大師先賢們,考慮的更多的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千方百計讓國家強大起來,使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他們有拯救天下的雄心壯志,絕不僅為自己的老婆孩子熱炕頭!所以他們有情懷,令人懷念!

    四、魯迅死時,蔡元培等公祭,打出“民族魂"的挽幛,可見魯迅的崇高威望。

    魯迅一生,主席已給他定評:文學家、革命家、思想家;臧克家贊他: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先生自勉對聯一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棄醫從文,中國少了個學西醫的護士,多了個文學巨匠!這是民族的大幸,魯迅的大幸。

    五、近來,在文學歷史領域,總有幾個半吊子文人,以標心立異、吸引讀者觀眾眼球為樂事,不惜傷害民族感情、民眾感情,這種大煞風景的事情越少越好。

    我以為往重裡說:是在製造精神汙染。“蚍蜉撼大樹,可笑不量力。"我把當年韓愈反擊唐朝詆譭李杜的無聊文人的詩句,轉贈給詆譭魯迅先生的文人,等你從文奮鬥幾十年,擁有魯迅一樣的文學造詣、擁有魯迅一樣的威望,再來貶評先生不遲!我看你即便奮鬥幾十年,也難以望先生項背啊!

    望斧正!

  • 2 # 密探零零發

    語不驚死不休,魯迅是近代中國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一個偉人曾經評價過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然而在網上,卻有人爆出“他是因為學醫失敗才棄醫從文”。那麼,歷史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

    魯迅的學藝成績確實不太好,但絕非一個失敗者。根據魯迅當年日本同班同學小林茂雄保留的1905年春季升級考試的分數單,列有魯迅的各項分數,照錄於下:解剖學57.3分、組織學63.7分、生物學65分、倫理學90分、化學95分、德語60分、物理60.1分,在一百四十二人中間列第六十八名。魯迅的成績屬於中等,當時他是醫學院唯一的留學生,全日文教學,他能夠取得如此的成績,著實不易,並且成績並不能代表一切,絕不能以此得出魯迅是“因為學醫失敗才棄醫從文。”的結論。

    關於魯迅棄醫從文的原因,實際上他早就做了交代。魯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及此事,當時他在學校看了一部關於日俄戰爭的紀錄片,影片中的華人為俄華人做偵探而被日本人逮捕要被處決,而麻木不仁的華人卻像“鴨子”一樣伸著腦袋來看熱鬧,這件事大大地刺激了魯迅,他認為“救國救民需先救思想”,於是他棄醫從文,希望用文學改造華人的“國民劣根性”。魯迅作為當事人的自述,難道不令人信服,那麼我們還能信什麼呢?

    事實勝於雄辯,魯迅以實際行動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棄醫從文後,魯迅加入新文化運動,以手中的筆作為武器,發出了震人心脾的吶喊,他創做了《狂人日記》、《阿Q正傳》、《吶喊》、《彷徨》等作品,發人省醒,旨在喚醒華人沉睡的靈魂。他自己也說過他的寫作目的:一是為“賓士的猛士”吶喊;二是為那些“如我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美夢的青年,正是因為他們,我必須在作品中處處給予一種不退走,不悲觀,不絕望的誘導,而對自己內心深處的悲涼感有所扼制(何況我對於悲涼感本身也是持有懷疑態度的)”。三是他的敵人,魯迅說,“我的敵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幹嘛要讓他們那麼愉快呢?我要像一個黑色魔鬼那樣,站在他們面前,使他們感到不圓滿” 。

    就這樣一個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猛士,在死後卻反遭人詬病,令人痛心疾首。不可否認魯迅不是一個完人,我們可以全面解讀他,但像這樣的不負責任的言論,我們絕不能接受的。這既是對歷史人物的不尊重,對我們精神的侵蝕,其心可誅。各位,你們說呢?

  • 3 # 愛石頭的專業戶

    不知道這是個什麼博土,到底是無知還是別有用心?魯迅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國處於戰亂紛爭,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之時,放眼望去,到處都是體弱多病又無法醫治的人,面對華人的慘狀,魯迅內心受到了很大的觸動,於是他毅然決定到日本去學最先進的醫學,為民眾解除身體上的痛苦。來到日本以後,師從一位非常有名的醫生藤野,憂國憂民的魯迅克服了種種困難刻苦學習,成績很優異,得到了藤野的嘗識,如果照這樣下去,魯迅定能成為一名很好的醫生,但一件事情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他對華人的認知,也改變了魯迅的一生,在一次偶然中,他看到了一部由曰本人拍攝的幻燈片,這部片子講述的是1904年,曰本與俄國為爭奪在中國東北的主導權,發生了戰爭,在此期間,有不少華人為俄國充當間諜,被日本人抓住,然後當眾槍殺,在片中魯迅看到的是,面對著將要被殺的同胞,很多華人卻看起了熱鬧,那一張張木然的面孔,深深的刺痛了魯迅,特別是當同胞被殺的一剎那,那些中國看客們異口同聲的大喊:"好"!看到這個場景,魯迅受到了強烈的衝擊和震驚,也就是在那一刻,讓他真正明白了華人最該醫治的不是身體上的疾病。於是決定棄醫從文,用筆來喚醒沉睡的華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愛的人對你說點到為止,就這樣吧,你是什麼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