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貧道段德12

    新科舉(高考)與八股文(填鴨式),之走出來人真能挺起晶片製造業的脊樑?翟天臨知網將重演,爾等未來與漢芯一號無異

  • 2 # 古梁鏞

    (《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

    “范進中舉”出自晚清著名譴責小說《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

    作者透過“范進中舉”前後的,圍繞著主人公范進所發生的一些事件,反應了當時“科舉害人”的社會風氣。

    那麼,范進考中進士後,為什麼大家對他的態度前後截然不同呢?因為在清朝,舉人是非常非常難考的,其難度比現代人考取名牌大學的難度還要大。

    下面,小哥詳細介紹。

    (范進中舉繪圖)

    科舉制度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製度,是封建王朝透過設立各種科目公開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

    科舉制度起源於隋朝,在隋朝之前,中國古代官吏選拔制度各代不同,但薦舉任官制一直佔有重要地位,比如三國時期的“舉孝廉”。隋朝立國後果斷進行改革,廢除九品中正制,建立科舉考試。

    科舉制度起於隋朝,形成於唐朝,完備於宋朝,強化於明朝,至清朝趨向衰落。光緒二十七年(1901),武科考試正式廢止,歷經1300餘年。

    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對中國封建社會中、後期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觀念和社會風尚有重大影響。

    (范進中舉繪圖)

    清朝讀書人等級劃分

    清朝的讀書人,按照考試成績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級別:府試(縣級考試),中了稱為童生。

    第二級別:童試(縣、州級考試),中了稱秀才。

    第三級別:鄉試(省級考試),中了稱舉人。

    第四級別:會試(國家級考試),中了稱貢生。

    第五級別:殿試(皇帝親自主考),前三名為鼎賈三元:頭名"狀元",次名"榜眼",三名"探花"。餘者"進士出身"或"同進士出身"。

    “連中三元”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鄉試第一(解員)、會試第一(會員)、殿試第一(殿員)的人,在科舉考試中長達1300年的歷史中,連中三元的只有17人。

    (科舉考試晉級流程)

    清朝科考年份安排

    清朝科舉考試一般是在八月進行,同時,科舉考試為三年一次。遇慶典加科為恩科,考期也在八月。逢子、午、卯、酉年為正科,遇慶典加科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欽派。中試之舉人原則上即獲得了選官的資格。凡中式者均可參加次年在京師舉行的會試。

    童生先參加本地舉辦的“院試”,“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才有資格參加鄉試、會試。

    (殿試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

    清朝科舉考試考場概況和嚴禁事宜

    清朝科考是非常非常嚴格的,比如嚴禁異地考試,嚴禁代考,嚴禁洩露試題等等。

    清朝為了考試真實性和權威性,出臺了很多規章制度,比如很多地方都規定童生的祖父必須在當地居住二十年以上,並且家族有墳墓、有田園的,才能參加考試。同時為防止和懲罰冒考,清代童生考試時,必須備有保人,具有保結。這保人有兩個階級,一是本縣的廩生,一是本縣的學官。 其中,本籍廩生(即已中的秀才)可為參加考試的童生擔保,童生之間也需要相互擔保,其中五人為一結。 在入場點名時,廩生與同結五人互相覺察.如有代考等不正常情況時,須即時舉出,如有隱瞞,五人連坐,廩生也要被革除功名。

    (科舉考試考場構造)

    (嚴加管理的科舉考試考場)

    (正在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

    不具備參加科舉考試資格的人群

    在清代,娼、優、隸、卒四類人是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的。

    娼我們都知道,他們的兒子是不允許參加考試的。

    猶就是指戲子、說唱、雜耍等,他們的兒子不允許參加科舉考試。

    隸,顧名思義就是奴隸,但是清代沒有奴隸,所以這類人就是賣身的家僕,僱傭性質的老僕、書童,以及官長的長隨、青衣、長班等一切服役人等,他們的兒子也不允許參加科舉考試。

    卒就是指差役、捕快、地保、甲頭、更夫、親丁之類,他們的兒子都不許考試。

    同時,囚犯、僧人、道士、商人、犯諱的人(犯皇帝的國號,名字等等),這些人是不允許參加科舉考試的。

    (科舉考試放榜後,前來觀看名次的考生。)

    科舉考試內容

    八股文

    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略仿宋代的經義,但是措辭要用古人口氣,所謂代聖賢立言。結構有一定的程式,字數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稱為八比文、時文、時藝、制藝。 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測試的內容是經義,《詩》《書》《禮》《易》《春秋》,五經裡選擇一定的題目來進行寫作。 題目和寫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後來又叫八股。

    所以說,這個考題的難度是非常非常大的。

    范進中舉後的發展潛力

    范進中舉後,首先就有了做官的資格,俗話說“十年清知府,萬兩雪花銀”,可見做官的好處人所共知。

    其次,范進中舉後可以參加會試,會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應考者為各省的舉人,錄取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這個會試可謂是匯聚天下英豪,在清代著名的富商胡雪巖的朋友中,有一個叫做王有齡,王有齡正是參加了會試,結識了一幫“同年”,這些人在後來王有齡的發展中作用非常大,也就是所謂的人脈。

    第三,舉人在清代有特權,比如免除賦稅,這可以節省很多開支,還有舉人見到官員可以不跪,這是不是立馬高人一等?

    范進中舉的難度

    清代貢生的統計資料。

    清代貢生無定額,每科自百餘名至二三百名不等,最多的一次在雍正八年(1730),錄取406名,最少的一次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共取96名。各省被錄取的名額,以應試人數及省的大小、人口多寡而酌定。會試揭榜後,中式者於下月應殿試。

    科舉考試中秀才的難度

    科舉考試中童生考秀才,每2年3次的府院試,每次錄取只有30人左右,而這30個人,分到每個縣相當於一個縣5人。

    清朝科舉考試舉人錄取率

    據統計,清朝一共260年,其中只有15萬人是舉人,可以說是一年一共也就600人,想一想華人口這麼多,一年才出現600個舉人,這難度這機率可想而知了。

    范進中舉難度非常大,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考題難度非常高,二是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非常多,三是錄取率低的可怕。范進中舉後的好處也非常多,最為直觀的就是具有了做官的資格,同時可以免除繁重的賦稅,在日常生活中地位非常高,最為重要的是,後續人生髮展不可限量。

    最後,小哥發自肺腑的祝福所有考生,高考超常發揮,考取理想的大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鐳射制導炸彈是導彈嗎?它有哪些厲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