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人嘯劍

    首先說一下李悝變法,李悝是法家先驅,他的變法大致有:1.在魏國實現法制,他的《法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法律文獻只是後來失傳了。2.國家獎勵農耕控制物價,提高農民積極性,透過取有餘以補不足的核心保證農民收入,對經濟的變革起到重大推動作用。3.實行軍功制有功者一一封賞廢除貴族特權。4.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公務員選拔機制,一大批有作為的平民子弟得以躋身魏國朝堂。5.選拔訓練一支王牌部隊——“武卒”但魏武卒的選拔訓練並不是由他具體負責。

    然後是管仲,管仲時期齊國一國三制,齊地用的是早商制,西邊衛地是晚商制,東邊南邊是周制。管仲很好的整合了這些資源。管仲要建立的是貴族和財團分享權力的齊國,核心就是培養大的財團來搞經濟戰,主要變革有三點,四民分業,貿易興國,鹽鐵專營。後來直接搞垮了楚國,但是這變法有一個重大的缺點,就是財團開始介入政治,這個你們可以詳細看一下,齊桓公爭霸之後幾百年,齊國的歷史是怎麼樣一步一步被這些財團組織控制架空的,最後一個田家商販就理所當然的把中興的齊國篡了位。此外,財團開始過分關注既有組織的最佳化和經濟戰爭的收益。 這個從齊國那麼牛的經濟但是武器實際沒啥革新,(齊國出現弩兵都是晉國吃了楚國的虧之後學回來的)

    最後管仲的改革適合小資產階級和環境一直不變,沒有強大敵人的時候。李悝變法則是國家四面受敵,危難之中。

  • 2 # 月光下魔術師34309

    時代的特點跟訴求不同,一個是春秋一個是後面的戰國時代邏輯是春秋講稱霸,戰國要滅國所以帶出來結果不同!改法跟變法就好像改革跟革命的關係大家可以這樣理解,我的理解不是兩位人的政績人生有什麼不同主要看當時的環境跟國際關係時代特點!

  • 3 # 青石5340

    李悝是戰國時期魏國的一位宰相,公元前千千445至前396年,因李悝的變法使魏國社會生產力發展而富強,變法的主要內容有,廢除奴隸的世襲制度,廢除井田制,建立國家法規,法令,改革軍事制度,揭開了戰國時期的改革序幕,也是奴隸社會走向封䢖社會的一個重要標誌。

  • 4 # 鑑史馬後炮

    史上關於戰國時期的變法,之所以稱之為“變法”是因為制度上的改變,而這種制度的變革與之前所沿襲下來的舊制度是截然不同的,戰國時期的變法,本質就是剷除封建奴隸制建立起君主專制下的以郡縣長官制取代封建奴隸世襲封主制。李悝變法是中國史上由封建奴隸制向君主專制轉變的重要標誌,它的成功變法標誌著華夏大地由春秋時代進入戰國時代;也宣告封建奴隸時代開始退出歷史舞臺。是人類文明進步史的里程碑。

    那麼,戰國初期李悝變法具體做了什麼前所未有之事?李悝變法首先廢除分封和奴隸;其次打破階級固化;其者建立起比奴隸封建社會更公正公平的社會秩序。這是有史以來前所未有的。

    管仲治理齊國為什麼不能稱之為“變法”?

    原因很簡單,他並沒有改變周以來所固有的封建奴隸制度,而是在這種制度之下透過各種有力措施發展封建經濟,提升齊國的實力,使得齊國成為能代替天子制約諸候的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稱霸只是為了維護封建奴隸統治,而並非取代封建奴隸統治而建立新的社會制度。故不能與戰國時期的“變法”同日而語。

    當然,管仲的有效發展經濟舉措得到後世變法者的繼承和發揚。變法的成敗關鍵在於富國強兵,要實現富國強兵就必須有強大的經濟支撐,否則強國強兵無從說起。所以,法家把發展經濟作為第一強國要務。戰國時的法家對封建奴隸制的弊病認識是最透徹的,封建社會之所以動盪不安,就是因為封建經濟本質就是少數人剝削多數人,少數人得利多數長期被剝削,長期的社會不公所致。

    解決封建少數的人佔據多數利益和社會的不公平,在政治上建立新制度是魂魄,發展社會經濟則是肌體。管仲的一系列發展經濟的舉措得到後世法家的推崇和應用,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正如一塊好鐵打造成為一柄寶劍一樣,寶劍是由好鐵打造成的,它還是原來的鐵,但是未打造成寶劍的鐵,是沒有寶劍的作用的。管仲的經濟措施就是打造變法寶劍的“好鐵”。

  • 5 # 聾王異史

    李悝的變法,可稱之為改革,國家和國民都感受到了利益。

    管仲的變法,只能叫改變,更多的是注重國家實力的增長,統治地位的加強。

    百姓的福利方面,李悝更實惠,百姓更認可。

    李悝是法家先驅,李悝的變法切中肯綮,力度大,效果好。

    不拘一格選人才。

    廢除世襲制,推行選拔機制,讓有真才實學、有理想、有抱負的平民有了用開之地。

    嚴法律維護公平。

    編寫了中國史上首部法律大典——《法經》,從法令、機構職能、官員升遷、政績獎懲、軍功獎勵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規範。

    強軍隊捍衛主權。

    建立"武卒"制,士兵從僱傭兵成為職業軍人;加強士兵考核和獎勵;重新界定了兵種。戰鬥力一躍成為戰國最強。

    開荒拓地不傷農。

    改變土地貴族私有制,鼓勵農民開荒拓田,透過土地進行測評,估算產量,制定合理的稅收政策。解決了農耕時代最關鍵的問題——多種多收,徵稅不傷農。

    管仲改革只是在舊制度上的延展

    管仲的變法形式主義嚴重。比如把全華人口按職業劃分為土、農、工、商四民分別居住,更多的是在形式上的規範。“相地而衰徵”,和李悝的政策相似,土地貧瘠徵稅,但沒有那改變貴族對土地的佔有權。

    管仲的改革是從統治者的角度出發,更多的在維護利益集團。李悝變法則是國家從強力的角度出發,在維護國家利益同時,人民得到更多的利益。因此李悝的改革才被廣泛推崇。

  • 6 # 漢唐那些事

    戰國第一雄主【魏文侯】之厲行變法

    李悝是魏文侯時的重要人物,在史書上,有時又稱他為李克,他也是孔門高徒子夏的學生,文武雙全。翟璜知道李悝很有本事,當時魏文侯攻下中山後,想派一位能幹的人去鎮守,翟璜便推薦李悝前往。中山這個地方是不好治理的,原因有二:第一,這裡的居民多為狄人,也就是蠻族部落,雖然在文化上基本上華夏化了,但野蠻的性情仍存;第二,中山被魏所滅後,成為一塊飛地,與魏國本土並不接壤,在管理上難度很大。但是李悝不負使命,把中山治理得井井有條,故而深得魏文侯的信任。

    幾年後,李悝升任魏相,大力改革內政,成為戰國時代變法的先驅人物之一此,李悝變法的第一個要點,便是廢除“世卿世祿”的制度,官吏的提拔不再是靠家族裙帶關係,而是靠功勞與能力。這預示著貴族壟斷權力的歷史被終結,平民有了更多的機會脫穎而出,只要有本事有膽量,就有無限的機會。事實上,這正是戰國明顯區別於春秋之處,傳統。統的貴族權力進一步被削弱,民間勢力崛起。    

    變法的第二個要點,是實行“盡地力”、“平糴法”的經濟政策。“盡地力”就是最大程度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要做到盡地力,除了開拓新的耕地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單位糧食產量。李悝認為,單位產量的高低與勞動付出是成正比,勤於治田則收穫多,荒於耕種則收穫少,因此經濟政策的取向要鼓勵農民勤於耕作。“平糴法”是用於平抑糧價,在豐收年時政府購入糧食,以避免谷價大跌,在饑年時則開倉放糧,抑制商人哄抬糧價。   

    變法的第三個要點,是制訂一套嚴密的法律。李悝彙集各國刑典,編成《法經》一書,後來這也成為魏國的法律依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木料計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