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首先說明,所謂公曆,是西方的格里高利曆。也就是基於太陽的歷法。

    中國目前使用的農曆,是陰陽合曆。

    在中國,很早以前就有太陽曆。之所以周代之後使用陰曆,是因為以月球為參照物。

    而二十四節氣是以太陽為參照。

    明白了嗎?

    公曆,二十四節氣都是以太陽做參照,所以二十四節氣與公曆表現一致。

    使用公曆前,中國的二十四節氣與農曆同時存在,各自推算執行。

  • 2 # 論語天下

    24節氣和公曆是一致的,都屬於太陽曆,所以它們的日期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農曆和陽曆觀測物件都是太陽☀,所以方有黃道吉日一說。而更多的人是把農曆和陰曆混為一談了而已,才有如此產生錯覺和錯誤,而陰曆觀測的是月亮。搞清楚農曆和公曆的一致性以及細微的差異,就明白農曆的二十四節氣非遺的偉大之處。

  • 3 # 老鄉121265536

    公曆是世界通用日曆,農曆是中國日曆。公曆農曆都是地球自轉一圈為晝夜,繞太陽公轉一圈為一年的定律,這是共同合一的。

    農曆是中國古人發明的,根據中國在地球上所在位置緯度,一年內氣候變化不同分定季節。24節氣,精確到日時分秒,當然也就跟公曆日期相切合了……

  • 4 # 老晨說

    這個問題是個偽命題。 二十四節氣,是指中國農曆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所以,節氣本身和公曆日期沒關係!但現在人們使用公曆,為了記住日期,所以一般對應的測算後換算成二十四節氣這次在哪天,下次在哪天。每次的公曆日期有的相同,有的就不同,不同是正常,相同是巧合,僅此而已。

  • 5 # 大山220265039

    因為只有公曆規律是不變,用公曆推算二十四節氣基本無誤差,上半年節氣基本在6號前後,下半年在8號前後,可以說是一個規律轉換。因此,二十四節氣以公曆日期推算。農曆有三年兩閏月的規律,用農曆推算節氣,誤差就太大。

  • 6 # 子夏故壇

    中國24節氣的測定和公曆時間都與太陽有關。這是兩者產生關聯的主要因素。中國自新中國成立後開始使用國際通行的公曆,但中國古人傳下來的24節氣是我們珍貴的文化遺產,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尤其對農業生產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無論如何不能輕易丟掉它,所以就在使用的公曆中把24節氣都標示了出來。

    24節氣最初是由中國古人透過測日影得出的。正午日影最長的一天為冬至日;正午日影最短的一天為夏至日;正午日影長短介於從冬至到夏至的最長日影和最短日影的中間值時,這一天為春分日;同樣,正午日影長短介於從夏至到冬至的最短日影和最長日影的中間值時,這一天為秋分日。這就是所謂的“二分二至”,“二分二至”是節氣上的“四正”節氣日。“四正”節氣日之間還各有五個節氣日,都是根據日影長短測定的。這樣就形成了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24個節氣。

    夏曆是中國最早的歷法。儲存在《大戴禮記》中的《夏小正》就是現存的有關“夏曆”的重要文獻,它按夏曆十二月的順序,分別記述每個月中的星象、氣象、物象以及所應從事的農事和政事。夏曆依據北斗星旋轉斗柄所指的方位來確定月份,以北斗斗柄指在正東偏北的所謂“建寅”之月為歲首。從而把一年分為四季,每季三個月,共十二個月,每月兩個節氣。這十二個月分別為孟春之月(立春、雨水)、仲春之月(驚蟄、春分)、季春之月(清明、穀雨)、孟夏之月(立夏、小滿)、仲夏之月(芒種、夏至)、季夏之月(小暑、大暑)、孟秋之月(立秋、處暑)、仲秋之月(白露、秋分)、季秋之月(寒露、霜降)、孟冬之月(立冬、小雪)、仲冬之月(大雪、冬至)、季冬之月(小寒、大寒)。以立春為開始的孟春之月當為元月,立春日當為元旦。

    日影的長短與太陽正午直射點在地球上的移動有關。按公曆規律講,每年的12月22日左右,太陽直射南迴歸線,處於北半球的中國中原地區的正午日影最長,這就是中國的冬至日。每年的6月22日左右,太陽直射北迴歸線,中國中原地區的正午日影最短,這就是中國的夏至日。每年的3月21日左右,太陽直射赤道,中國中原地區的正午日影介於一年正午最長和最短日影的中間,這就是中國的春分日。每年的9月23日左右,太陽直射赤道,中國中原地區正午的日影長短同樣介於一年當中正午最長日影和最短日影之間,這就是中國的秋分日。依次類推,中國古代其它節氣日的測定也都是靠日影,而日影長短與太陽正午直射點有關,也就是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有關。現代科技水平已不是古代可比,測量手段多樣化而且精確度極大提高,節氣日的測定都至少精確到秒以後。

    中國的節氣劃分及測定與公曆本無半點關係,是兩個不同的計時體系,但二者之間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和太陽有關,準確講就是都和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有關。這樣,中國的每個節氣就和公曆的日期有了比較固定的對應關係,前後相差不會超過一天,所以就好象是用公曆時間來確定節氣一樣,但事實並非如此。

  • 7 # 心齋網易經明師

    因公曆是現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通用之歷,中國也自民國始就開始施行公曆。公曆目前在中國已成為法定現行通用之歷,所以現代曆書上把二十四節氣用公曆日期標註,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但它並不表示二十四個節氣就是按公曆劃分而產生的。

    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勞動人民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並掌握了用土圭觀測日影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把一年中土圭影最長的一天,也就是太陽在它的路線上移到最南方的一天叫冬至。把土圭影最短的一天,也就是太陽在它的路線上移到最北的一天叫夏至。把由冬至到夏至土圭影不長不短的一天(約是土圭影最長和最短一天的平均值)也就是太陽由南向北移到直射在赤道上的一天,叫做春分。把由夏至到冬至土圭影不長不短的一天,也就是太陽自北向南移到直射在赤道上的一天,叫做秋分。後來又在“二至”、“二分”中間安排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氣。在秦漢之時,又增加到二十四個節氣。

    由此可見,所謂節氣,實際上是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的軌道位置,以及地球自轉軸(地球南北兩極的連線)和公轉軌道(黃道面)斜交成的角度而劃分的。二十四節氣也就是表示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二十四個不同的位置,也就是把黃道分為二十四等分,每等分佔黃道經十五度。兩者雖然都跟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即迴歸年有關,但其劃分產生卻並非由公曆所創設。

  • 8 # 趙日金141

    我們國家使用的公曆與農曆合為一體,可以互相參照,又因為二十四節氣在公曆上的日期較固定,使一些人誤以為公曆有二十四節氣。

    公曆無二十四節氣,但有春分秋分。公曆是以太陽年(又稱迴歸年)制定的歷法。迴歸年:太陽中心兩次經過春分點所需要的時間,一個迴歸年等於365天5小時48分46秒?

    中國古代雖然沒有地球繞太陽公轉之說,但透過測日影長短的方法,兩個冬至日為一個太陽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

    測太陽年的時間,西方以春分日為標準,中國以冬至日為標準,本質上是相同的。

  • 9 # 小綠71

    二十四節氣用公曆是近代的事,,以前都是用農曆。說崇洋媚外也好,說與世界接軌也行,反正現在老祖宗的,不論好壞都被有學歷成專家的捨棄,其實實踐證明大多數還是自家的好。

  • 10 # 166747061快樂人

    中原很早很早制定″黃曆″了!皆因農種耕作,必須尊從″二十四節“氣候,不誤農時。春種秋收,秋收冬藏。舊曆法舊程式,太陽太陰環繞刻畫為章,計算編制造歷,務農按天時,根據天人合一,自然現象,風雲雨雪聚變有常,地支演庚而異。公曆都是演袋舊曆而編成,怎麼不一樣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種紅薯是提藤好還是翻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