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智慧之窗
-
2 # 南朝居士
明朝朱元璋廢除丞相後,自己領六部尚書,但是,皇帝並不是什麼都懂,就讓內閣大學士做秘書,提供專業的諮詢、顧問,
內閣大學士,最開始是扮演皇帝的秘書、顧問,級別是正五品,在京城算是小官了,但是在皇帝身邊,權力就漸漸大了,就成了實際上的宰相了。
明朝中期,大學士開始分管各部,成了各部尚書上級,管部大學士到了部堂,坐在部堂正中央,尚書、侍郎分坐左右,管部大學士就被尊稱為“中堂”。
最開始,只有管部大學士才能稱為中堂,後來所以大學士都被尊稱為中堂。
清朝承襲明制,大學士也被尊稱中堂了。
和珅開始是協辦大學士(從一品),後來文華殿大學士(正一品),
清朝有三殿三閣大學士,都是正一品,協辦大學士,從一品
-
3 # 濃縮歷史
關注
和珅和劉墉被稱為“和中堂”和“劉中堂”,中堂到底是什麼官職?
說不盡歷史
2018-05-31
關注
從曾經大火的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中,在劇中我們知道,和珅和劉墉經常被稱為“和中堂”和“劉中堂”,就算是一些尚書這類的官員見了他們也是恭恭敬敬的,而且還需要行禮,那中堂到底是處於什麼地位呢。
和珅劉墉
中堂最早是起源於唐朝的,在唐朝也可以叫做我們所熟知的宰相,因為當時的宰相在中樞省的政事堂辦公,所以宰相也就自然而然的被稱為中堂。
和珅
到了明朝時期,為了進一步集中權利,朝廷設定了內閣制度,內閣存在之後,內閣大學士包括首府和次府,而內閣大學士的首府自然而然的就相當於宰相,可是,內閣的地位在此時又高於宰相,宰相的權利慢慢的移到了內閣手裡。根據史書我們可以知道,在明朝,大學士相當於宰相,所以也被叫做中堂。
劉墉
到了大清王朝的時候,大清王朝沿襲了明朝時的制度。中堂由於並沒有實際的權利,隨著時間的推移,就出現了罷官的現象。後來,清朝政府為了滿足這些大學士對權力的要求,就會讓他們管理一些部門。那時候的清朝的座位分東西方向,坐在最中間的就是在這方面的領導,他負責管轄這方面,也就是管理方面的大學士,因為正好是坐在中間,所以被叫做中堂,但是他雖然被叫做中堂,但是卻並沒有實際的權利,實際的權利掌握在軍機處手中。從清朝的中堂出現的原因來看,我們就可以知道,清朝的中堂不止一個,有好多個中堂,而且地位等同於宰相,我們所熟知的清晚期歷史風雲人物李鴻章當時也被稱作李中堂,中堂也被看做是給功臣的一種榮譽的稱呼。
而且,中堂在歷史上都是擔任一些文職,不會涉及國家重要機密,也並不掌控國家實際權利。和珅在歷史上是鼎鼎有名的,他不僅身居要職,而且財力雄厚,他是當之無愧的財力雄厚的一品大員,自然也是當之無愧的被稱作“和中堂”。雖然劉墉和和珅比起來似乎命途多舛,但是劉墉也曾身居要職,所以被稱為中堂也是有原因的。
-
4 # 榮耀歷史
憨態可掬的“和胖子”著實討人喜歡,但是他的權勢可不像影視劇裡表現得那麼平易近人了,今天重點說一下和中堂裡面的“中堂”二字。
”中堂“歷史溯源關於中堂的起源,有幾種說法,一種是唐宋時期,宰相在中書省辦公被稱作中堂;第二種說法是起源於元朝;第三種則是明朝內閣辦公的地方,閣老居於中央,中書舍人居於兩旁,於是被稱為中堂。
但是,不管起源於什麼時候,中堂真正走上歷史舞臺是到了清朝。
清朝中堂清朝的政治制度基本繼承明朝制度,中央設六部,沒有丞相。滿清為了讓滿族能掌控絕對權力,所以六部尚書都是安排滿人擔任,但是滿人懂得馬上打江山,能很好治理六部的人才缺很少,於是不得已又給六部配備一名漢人尚書。
所以在清朝,六部都有兩名尚書,一名是滿人,一名是漢人,滿人尚書為尊,但是漢人尚書可以看作是“常務尚書”。
外行領導內行,幹事的受制於喝茶的,時間一長,雙方都相互不滿,工作無法開展,於是皇帝又給六部分別派一個最高領導者。議事的時候滿人尚書坐在左側,漢人尚書坐在右側,這麼最高領導者就坐在中間,這就是中堂!
哪些人能當中堂呢一般情況下,中堂大人都是大學士,但是不是所有的大學士都能當中堂。
清朝大學士實行三殿三閣制,即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滿漢全各一名,但是清朝內閣不像明朝內閣那樣有權柄,特別是雍正設立軍機處後,大學士只有進入軍機處才能參與國家大事決策。
通常情況下也只有進入軍機處的大學士才有可能被任命為管部大學士。
另外,皇子也會被任命為管部王爺,比如說《雍正王朝》中,四爺管吏部、八爺管戶部、十三爺管刑部、十四爺管兵部,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權柄。
紀曉嵐離和珅差多遠不同於《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的嬉皮笑臉,真正的紀曉嵐離和珅差了十個劉墉!
紀曉嵐:左都御史,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
劉墉: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地方任職就不體現了)
和珅:一等忠襄公,文華殿大學士,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理藩院尚書,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正Quattroporte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
上面最有含金量的官職有領班軍機大臣(名副其實的宰輔)、領侍衛內大臣(皇帝親信中的親信)、吏部尚書(掌管所有官員的升遷考核,六部排名第一)、內務府總管(替皇帝管理小金庫,親信中的親信)、步軍統領(京城治安最高長官,保護皇帝的身家性命)、戶部尚書(管理國庫,天下錢財、土地、民籍,六部排名第二)。
所以和珅是宰相,劉墉頂多算個副宰相,紀曉嵐則是九卿之一,地位差距還是很大的,兩人根本不可能並排走路,於禮不合。
可以稱和珅為和中堂,但是萬萬不可以稱紀曉嵐為紀中堂!
-
5 # 球員兼裁判
明清時代,所有的大學士,都可被稱為中堂。
所謂中堂,就是指開會時候,坐在大堂中央,主持會議的人,故稱中堂,也就是最重要,地位最高的人。
中堂只是稱呼,不是官職,就像我們現代所稱呼的領導,首長一樣。
-
6 # 樂天派宇宙T
中堂在唐朝是宰相辦公的地方,清朝沒有宰相職位,但三殿三閣大學士的地位就相當於宰相,所以殿閣大學士老百姓也叫中堂,民間也叫閣老。
-
7 # 英雄聯盟翻譯呀
索額圖等大臣,收了吳三桂“孝敬”的銀子,竭力維護吳三桂,認為他是大清取得天下的頭號功臣。朝廷再逼迫防範他,吳三桂就算不想反也要反了。列位臣工紛紛吹捧“索中堂”老成謀國,有大局觀。
“中堂”之稱起於唐朝(另一說為北宋),宰相們商議國事的政事堂設定在中書省。因宰相們在中書省政事堂辦公,故以中堂指代宰相,並不是一種官職,而是一種尊稱。明朝以內閣首輔、大學士代替宰相之職,清朝承襲,故內閣大學士有被尊稱為中堂。
清朝為了平衡滿漢關係,六部各設滿、漢尚書一名,分別位於部裡東西兩側辦公,管理各部的大學士則坐鎮大堂,稱“中堂”。陳廷敬彼時在朝堂上還只是尚書職,並未加銜內閣大學士,只能被稱為陳尚書。
候補內閣大學士被稱為協辦大學士,在正式殿閣大學士空缺時會統領各部,如紀昀(紀曉嵐)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主管禮部,也被稱為“中堂”;劉墉(劉羅鍋)遷體仁閣大學士;和珅拜文華殿大學士,由於乾隆信任恩寵更是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因此,按照官職品秩,有人將紀曉嵐、劉羅鍋、和珅稱為乾隆時期三大中堂。
不過,內閣雖然地位尊崇,但逐漸被束之高閣,架空閒置,由軍機處頂替。軍機大臣的實權大過內閣大學士,成為宰相的象徵。紀曉嵐和劉羅鍋並未進入軍機處,但和珅官拜領班軍機大臣,所以《清史稿》說大學士非兼軍機處,不得為真宰相。
清朝的殿閣大學士頭銜來自“三殿三閣”,名義上滿漢大學士各兩位、協辦大學士各一位,滿編十八人,雖然不會授滿,如乾隆擢升富察·傅恆為保和殿大學士後,後世皇帝再也沒有授予此頭銜,但同一時期的殿閣大學士數量依舊龐大,被稱為“中堂”的人很多,“宰相”遍地走。
後來,清朝中央權威日漸衰落,“禮崩樂壞”,卿大夫八佾舞於庭,除了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被稱為“中堂”,地方總督、巡撫私下書信、交談都用“中堂”恭維吹捧,更是爛大街了。
內閣還可以透過票擬獲得部分決策權,內閣首輔權柄大大重於次輔、大學士等閣臣,總攬朝政,是官僚系統的重要流傳節點。軍機處只是一個秘書機構,聽旨辦事,重大事情只能軍機大臣一起商量,領班軍機大臣只是主持作用,無法單獨拍板,乃皇帝的附庸。
清朝統治者的專制使得財政、軍事、民政等各條線是分散的,除了最高統治者沒有第二個人能重新整合。明朝滅亡得如此之快在於權力中心散了,崇禎皇帝是藩王入京,權力中心還未與系統相容,加上接手爛攤子,結構更加不穩定,。癱瘓,崇禎皇帝只能頻繁更換內閣首輔和大學士,依舊不頂用。
明朝政權已經沒辦法運行了,中心垮了之後,更是全域性崩潰四散,沒有領導核心。南明朝廷無法整合,一盤散沙。
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在庚子國難中出逃,可是軍機處和總理衙門還在正常運作,這個圍繞慈禧的結構本身沒有垮掉。南方督撫張之洞、劉坤一等發動東南互保拒不奉詔,卻沒有一個自立為王,或出兵勤王劫走光緒重新掌權。京師陷落,太后皇帝出逃,朝廷卻沒有亡,待清廷與列強簽訂條約後,慈禧還能回朝。
事後,袁世凱派張勳迎奉慈禧拍馬屁;張之洞去京師磕頭接受監視;李鴻章乖乖北上議和談判被罵成狗;把東南督撫一擼到底,秋後算賬。清朝沒有像明朝一樣瓦解,政權沒有癱瘓,可是已經難以控制地方,亡與不亡只是名義上的差別,只需一點火星。
-
8 # 上進甜甜的蜜糖
在清代,如果是大學士,一定要稱之為“中堂”。
其次,可以被稱呼為“大人”的,只有京官裡的內大臣、都統、內閣學士、尚書、侍郎、正卿,外官裡的督撫、學政、織造、司道、提督、總兵、副都統、城守尉。一些小京官,只有在本衙門內才被屬下稱為“大人”。至於其餘的官員,還是按照職官來稱呼比較好,比如說“縣大老爺”這樣的品級就離“大人”遠著呢。
和珅,可以稱之為“和中堂”、“和相”、“和大人”,也可以稱之為“和致齋”、“致齋”。清代人對於各種職官有各種的別稱,經常使用在書面或者口語上。
中堂官是比較大的,正一品官員,可想而知,當時的和珅是有多受皇帝寵喜愛的。
回覆列表
對於中堂這個稱謂,我們在一些現代的清宮劇中《鐵齒銅牙紀曉嵐》時常能聽到,和珅和中堂等,那麼到底“中堂”是個多大的官職呢?
其實對於“中堂”的稱呼最早起源於唐代。當時皇宮裡宰相的辦事機構被稱為政事堂,它是中書省的一個常設機構,有時候也被稱謂中書門下,根據這個稱謂也把宰相叫做“中堂”。
到了明朝時,朱元璋廢除了宰相之職,而是讓內閣來處理政務,而在內閣中的大學士一職,就代替了原來的宰相。大學士辦公的地點還是在中間,東西兩邊是中書,所以此時的大學士被稱謂“中堂”。
到了清代依然沿用這種做法和稱謂,但是略有不同的是,除了首輔大學士被稱謂中堂,一些協辦的大學士也被稱謂“中堂”。但是自雍正設立軍機處後,內閣的地位就逐漸弱化了。在軍機處下面設定了六部,每部設主管尚書兩名,為了達到平衡尚書的設定是滿漢各一名。在大堂上也是左右對坐的,而中間位置是空的。
但是如果某位大臣被朝廷派往該部來督查的話,那就另當別論了,由於他代表的是皇權,地位高是肯定的,當然要坐在大堂的中間,就稱為“中堂”。看來在清朝是能被稱為中堂的,都是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