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條子
-
2 # 公子想
“盟誓”的由來
一提到春秋戰國,最先想到的那就是“亂”。的確諸侯爭霸,各個諸侯國之間戰爭不斷,爾虞我詐,怎一個“亂”字了得。因為不斷的鬥爭,春秋時期催生一種叫做“盟誓”的禮儀。這是春秋時期諸侯王和卿大夫們為了達到目的鞏固內部團結、打擊異己的政治目的,而經常舉辦的一種具有約束性的禮儀活動。這種類似於我們現在“發毒誓”的禮儀,在春秋時期確實非常的流行,僅僅在文獻中記載的,就多達200多次,有些史學家甚至稱春秋歷史就是“世道交喪,盟詛滋彰”“侵伐盟會,無時無之”的時代。
“盟誓”的意義為什麼春秋時期會有這麼多盟誓?主要是因為進入春秋時期,由於周天子的權威性收到了極大地挑戰,各方面的矛盾開始逐漸加劇。春秋會盟是中國奴隸社會衰落時期各種矛盾相互作用的產物,它反映了當時奴隸制遭破壞、大國爭霸、禮樂廢壞的社會現實。
說白了,盟誓就是實行霸主政治的手段。“周德雖衰,天命未改”的社會心理驅使著人們仍然尊崇周室。所以霸主們就採用了一種迂迴政策,往往打著“尊王”的旗幟,提出“獎王室”的口號。當王室發生內亂或遭侵凌時,就舉行會盟,幫助王室平定混亂。從而藉此提升自己的實力。
會盟作為統治階級解決當時社會生活中各種矛盾和糾紛的重要手段,對當時社會歷史的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政治、經濟、軍事、列國交往、列國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著重大影響。如何約束“盟誓”很多人會有疑問了,諸侯之間是如何透過盟誓進行相互約束的呢?《禮記·曲禮》中有一段關於盟誓的記載“約信曰盟,涖牲曰盟”。這是啥意思呢,就是說用言辭訂立相互信守之約定,然後殺一頭牲畜,歃血以結盟。一般結盟時,都會立下一些非常惡毒的詛咒,如果違背盟言,就會斷子絕孫啊、永遠不舉啊、娶不到老婆等等啦。這些盟誓對我們現在人,看來一點都沒有約束作用,但是對於那一時期的人,可就不一樣,他們崇信鬼神祖先,所以一般不會違背誓言。
但是在利益面前,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有些人為了利益,就會違背誓言,當然最後也沒有遇到什麼詛咒,就是被人滅了而已。參考文獻: 張全民《試論春秋會盟的歷史作用》 -
3 # 國史記聞
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他曾經“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即他曾經多次(實際上是十五次)與諸侯會盟,除了自身稱霸之外,更維護了周王室的地位、維護了諸侯不受當時的蠻夷的侵犯、維護了諸侯之間的和平。那麼,齊桓公組織諸侯會盟,都做出了哪些約定呢?
奠定齊桓公霸主地位的是著名的“葵丘之盟”,在這次會盟中,齊桓公與與會的諸侯們共同立下了“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弒,抑兼併”的盟誓,這個盟誓對當時以及後世的中國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第一、尊周室這是最基本的條件,而春秋首霸齊桓公正是因為尊王而得到了天下諸侯的普遍擁護。《穀梁傳》中記載了“葵丘之盟”中的盟約,其中就提到了霸主們“壹明天子之禁”,即擁護東遷之後已經衰微的周天子。所以,周襄王在葵丘之盟中給齊桓公賜胙,並特許他“無下拜”,而齊桓公依然堅持下拜,後來齊國討伐山戎,“王以上卿禮饗之,(管)仲辭,受下卿禮而還”,這都是在向全天下展示齊國“尊王”的態度。
第二、攘夷狄攘夷的目的就是在維護中原文明的利益,春秋時期是華夷雜處的時期,蠻夷戎狄長期侵犯中原,他們滅溫、伐齊、伐魯、伐鄭、伐晉,以至於出現了“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的情況。霸主齊桓公曾經北伐山戎,南抗楚國(當時的楚國是中原文明的一個嚴重威脅)。另外,“葵丘之盟”中還約定,凡是同盟國中有任意一國遭受蠻夷侵犯,其他國家均有出兵的義務。
第三、禁篡弒周王室衰微之後,各諸侯國爆發了頻繁的內亂,原來需要周天子任命的諸侯,現在也紛紛開始篡位或者自立,而霸主則主動站出來主持公道——諸侯不僅需要周天子認可,還需要霸主認可,否則所有同盟國都不承認該國的新君。不但不承認,還要聯合出兵平叛。這就給很多有野心的人以震懾作用,維護了中原文明的和平穩定。另外,《穀梁傳》記載葵丘盟誓誓辭:“毋易樹子,毋以妾為妻,毋使婦人與國事”,這就是給天下諸侯立下了規矩。
第四、抑兼併這裡的兼併指的是當時各個諸侯國之間的互相侵犯行為,根據《春秋》與《左傳》一共記載了多達139個諸侯國,但是顧棟高先生在《春秋大事表》中做了這麼一個統計:楚國共吞併了42個諸侯國、晉吞併18個、齊吞併10個、魯吞併9個、宋吞併6個。所以,諸侯之間約定“抑兼併”就很有意義了,這就是諸侯之間互不侵犯,如果真的發生了矛盾,爆發了爭端,就要請霸主出來主持公道。除此之外,葵丘盟誓中還有這麼一句誓辭“毋壅泉,毋遏糴”,也就是諸侯有難,其他各國即便是不能提供援助,也絕對不能落井下石。
齊桓公雖然是春秋時期的霸主,行使了原本週天子才有的權力,但他確實是有擔當並且受其他諸侯國普遍尊重的一位帶頭人。所以,孔子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我們很難想象,如果沒有齊桓公制定當時的“國際準則”,現在的中國會是什麼樣。
參考資料:《史記》《穀梁傳》《國史大綱》
-
4 # 心無止境ghyo
周朝的制度是封建制,所有諸侯的上級就是周天子,但到了東周以後這種關係就變了,周天子沒有了權威,也沒有諸侯願意去朝見周天子。原來是諸侯國之間出現了矛盾跟爭端就去找周天子來裁定,但周天子權威的喪失也沒有能力去管理諸侯,諸侯國之間出現了矛盾,只有諸侯之間自己解決,會盟就是諸侯國君會面商量解決矛盾跟分歧,確立國際關係,跟今天的國際關係很像
-
5 # 四川達州人
最早的諸侯會盟是八百諸侯會孟津。東周初年,平王東遷時期也多次會盟。
之後開始的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互相之間大肆兼併,毫無信義可言。周王室則憋屈居住洛邑,幾乎沒有任何人去尊重,楚國等蠻夷甚至多次威脅周王。甚至有諸侯敢於搶割周王的麥子,可見周王室的地位。齊國作為老牌大國,為了霸業,齊桓公以尊王攘夷作為凌駕其他諸侯的藉口。
前656年,齊桓公率領諸侯進軍楚國,質問楚國為何不按時進貢茅草,致周王祭祀拖延。
齊桓公因此成就了霸業,得到周王認可,諸侯俯首,楚國只能承認錯誤。所以葵丘會盟(前651年)可看作春秋特色的會盟開始,也是齊桓公霸業的正式宣言。
據說整個春秋會盟達200次,不是宣示霸業就是縱橫捭闔,無非就是強國展示自己的強大力量或表達政治理念。比如九合諸侯的齊桓公多次宣佈:不準把水禍引向鄰國。不準因鄰國災荒拒絕出售糧食。不準更換太子。不準以妾為妻。不準女子參與國家大事。
回覆列表
會盟就是約定逐成的一種聚會。本來開始的三兩個諸候都是較為純樸的,如秦穆公,由於一直受到中原國家的歧視,在擊敗聯軍後,舉行會盟(開個會議,所有諸候國王都要到),由周天子主持,意思只是要強調一下,現在我秦穆公是大哥,有能力的,你們以後做小弟的要聽聽話話,否則我要教訓你。後期的會盟開始有了炫耀之風,也不把周天子放在眼內,只在乎問鼎中原,也是打著這旗號去,實際上這四個字,不只是想當大佬了,是想當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