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春不會離去

    這個是個比拼,處理資料的能力,對方速度,數量,運動,超過了你的處理能力,你就會失敗,不能完全攔截,只能被動挨打。蜂群是數量超級多,運動超級複雜,速度超級快,攻擊武器犀利,我們不能處理,結果就被打擊了。人海也是,過去武器系統落後,騎兵衝擊,步兵處理不了,就被屠殺。後來機關槍,大炮出現,步兵就又獲得了新生。大家一直在比拼,誰技高一籌,誰勝利。

  • 2 # 兔哥哨位

    謝謝邀請!兔哥回答:人海戰術和蜂群戰術是對軍事上作戰模式的一種形象化的比喻,相對於蜂群戰術,人們對於人海戰術並不陌生。人海戰術顧名思義就是利用人員數量優勢,採用叢集衝鋒作戰,像海浪一樣一個波次接一個波次連續進攻,人海戰術是進攻作戰的一種模式;其實,戰場一路走來就是由人海戰術開始的。特別是冷兵器時代人海戰術是克敵制勝的根本保障,也是主要的作戰模式。人海戰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廣泛使用,人海戰術即便是武器裝備發展到今天依然不能說就過時了。大規模戰爭中,武器裝備消耗大於生產時,人海戰術很可能就是最後博弈的手段。

    蜂群戰術從軍事角度來說屬於新潮流,而且是一個人們正在追求的潮流,蜂群戰術這個術語在軍事上通指空中作戰飛機。“蜂群戰術”的概念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被蘇聯重視,美蘇都曾探討研究蜂群戰術的理論,並付諸實施,但蜂群戰術並沒有達到當初的構想。蜂群戰術的中心指導思想是“空中機械化打擊 ”理論,主要是透過直升機來實現,但不能理解成現在的直升機攻擊模式,要比這個複雜很多,主題核心是把陸上戰場空中化,也就是把陸上坦克裝甲突擊叢集變成空中裝甲突擊叢集,以空制地,從而達成空地作戰的立體優勢。

    從蜂群戰術的定義來看更像是現在的合成化、資訊化、體系化作戰模式,但不同點在於當初的所謂蜂群戰術明顯是太狹義了,缺乏存在的基礎,概念過於模糊。就蜂群戰術定義來說,即便是實現了空地一體,從機械化邁向空中機動化、空中打擊化也不能稱為蜂群戰術,為什麼這麼說?所謂蜂群戰術顧名思義就是空中兵器像蜂群一樣,一窩蜂的發起進攻,不但擁有密集的空中編隊發動叢集衝鋒,也能對重要目標採用自殺式的打擊,還要具備超機動效能。能實現這樣的作戰模式的顯然直升機和戰鬥機有些勉強,蜂群戰術應該不受限於戰場環境,陸海皆能用才對,並且不受戰場寬度,縱深的影響。重要的是具備高性價比,不能為了採用蜂群戰術打一場仗連日子都不過了,一錘子買賣。而能實現這樣的戰術的兵器只有一個,就是無人機。

    隨著無人機的出現,蜂群戰術被又一次提出來,而這次卻是真真正正的能夠實現的蜂群戰術作戰模式。無人機不需要搭上飛行員,也不需要把坦克、戰鬥車、火炮的火力都搬到直升機上去,無人機目前已經實現了察打一體,即可支援地面作戰,提供戰場監視、戰果評估又可獨立作戰。更重要的是無人機可以透過計算機控制,編組作戰。目前無人機大國都在研究無人蜂群戰術,幾百上千,甚至數千無人機組成蜂群對目標發起進攻,想想看,如果是利用無人機蜂群戰術對一艘航母編隊進行打擊是什麼場景。無人機最大的優勢就是不擔心人員的損失,這是一個革命性的戰術改變,無人機攜帶大型彈藥,採取叢集衝鋒,四方八方,什麼樣的武器能承受這樣的打擊。無人機也可以採取自殺式的衝鋒,並且能夠利用計算機技術設定最佳的攻擊路線,攻擊戰術,任何武器面對蜂群戰術的打擊都會潰敗。

    透過上述講解我們總結一下人海戰術和無人機蜂群戰術的區別。首先是一個空中一個地面,蜂群戰術以空制地、制海打擊模式為主題存在。二是發展路徑不同,人海戰術是早期作戰模式,現在已經過時了,而蜂群戰術卻是剛剛起步,處於發展的初起階段,是未來作戰模式的一個發展方向,這也是兩者最大的區別。第三人海戰術是以犧牲有生力量為代價,而無人機蜂群戰術卻是以人員不損失為根本,是戰場無人化作戰的一部分,也是已經看到了曙光的一部分。無人蜂群戰術是有別於早期蜂群戰術理論的新的蜂群戰術概念,和早期蜂群戰術比,人員的脫離是最大的根本,正是這一點使無人機蜂群戰術才能稱為真正的蜂群戰術,其它的只不過是噱頭而已,不配稱為蜂群戰術。

  • 3 # 鷹鴿分析

    人海戰術和蜂群戰術在原理上是相同的,只不過是兩個不同發展階段的歷史呈現,有人將這兩種戰術看作是一種軍事比喻,這個理解是有偏差的。更確切是說這是兩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戰爭形態的展現,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執行以人為主,後者則是更多的傾向於有人控制的武器裝備。

    人海戰術是外媒對我軍一個歷史時期的作戰樣式的概括性表述,主要指的就是中國近現代軍事史上,因武器裝備與對手之間的懸殊差距,最終只能憑藉傳統的人數優勢來彌補武器上的差距,在一個歷史時期書寫了一段前赴後繼的悲壯史詩。

    其實,對於人海戰術的理解,可以追溯到戰爭誕生之初。從最早的部落間的衝突,到發展到後來的政權統一,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形態無論東西方都可以看作是一種人海戰術。因為在那個發展時期,軍隊的數量決定了戰爭的勝負,這是一個比較常態化的觀念,儘管也有不少膾炙人口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但總體這種比值佔比要低的多。

    比如,中國古代文獻中描述戰爭的記載,動輒就是幾萬人、幾十萬人甚至接近百萬人在某一個地域展開殊死決戰,人數優勢成為比較普遍的制勝之道,也是很長一段時間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根本指標。在國外,比如聞名於世的馬其頓方陣等等,某種意義上都可以看做是一種人海戰術,為後來軍事術語中的線性作戰理論奠定了基礎。

    進入到火器戰爭時代,對於人海戰術的理解悄然發生變化。在人與武器之間傾向於武器因素,主要特指某一方軍隊武器裝備簡陋,最終透過人數優勢來彌補武器的不足,這和現在所講的,數量優勢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技術上的優勢在邏輯上是相似的。解放軍發展起源於農民運動,對於武器裝備的獲取很長一段時間主要依靠繳獲,這也就有了開國大典上萬國造的局面。

    在北韓戰場上,志願軍雖然武器裝備建設取得一定成就,得到蘇聯的部分制式裝備,但在軍隊整體建設上與美軍相比差距還是很明顯的,但是在戰場上志願軍給美軍帶來極大的思想困擾,迄今在很多國外軍事領域也沒有得到充分的理解。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西方國家逐漸就塑造出了中國軍隊“人海戰術”的概念,潛移默化的深入人心,成為中國軍隊一個歷史階段的代名詞。

    隨著科技的發展,戰爭形態發生巨大變化,作戰形態由傳統的線性作戰向非線性作戰轉變,由平面戰場向立體戰場拓展,體系作戰優勢被確立。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軍事實力的差距越發懸殊,也就有“吊打”一詞。在這個特殊的背景下,蜂群戰術作為一種非對稱作戰理念被提出來,其本質還是希望以數量優勢在區域性製造重創,達到緩解或改變戰爭程序的目的,只不過技術的影子愈發突出。

    舉個例子,伊朗曾提出一個以導彈快艇為核心的蜂群戰術,伊朗海軍在海岸線上建設一大批隱蔽式導彈快艇洞庫,按照設想,戰時這些導彈快艇以幾十艘的規模形成密集編隊,根據導彈快艇雷達目標小、移動速度快的優勢,突防至導彈發射距離,而後在短時間內向來襲目標編隊發射幾何倍數增長的導彈,從而在區域性形成一種不對稱優勢,達到以弱克強的目的。

    這就是兩種戰術本質上的區別所在。在高技術發展的今天,人海戰術已經成為歷史,蜂群戰術在未來將會有更大的發展,比如在無人機領域,中國曾經成功進行上百架無人機密集飛行試驗,這對於後續的作戰態勢將帶來極大的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德國為什麼要調查“精銳部隊”內的極右翼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