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目歷史君
-
2 # 2許雲輝
先回答第一問:龐籍是忠是奸?龐籍是忠臣!視其為奸臣者,定是受影視劇包公戲中的反一號龐太師(僅因與龐籍同姓便從此成為奸臣)的影響。
第二問,正史中的龐籍是這樣的人:龐籍,字醇之,今山東省菏澤市成武縣人,北宋名臣,官至宰相,76歲終,諡“莊敏”。
龐籍25歲進士及第,出任黃州司理參軍,深受上司器重,從此步步高昇,曾任天子御史,被破格提拔為宰相。他通曉法令,執法嚴苛。擔任地方官期間“治民頗有惠愛。”他與名臣韓琦和范仲淹交情深厚,並向宋仁宗保證文彥博與富弼是為相的不二人選,還大力提攜了司馬光與狄青等人。
綜上所述,龐籍是忠臣,而且是北宋名臣。
每一個傳奇故事,註定需要一個反派來襯托出主角的偉大與輝煌,就比如我們很多90後的回憶——《少年包青天》之中就有這麼一個反派角色“龐太師”。這個人有多壞呢?在《三俠五義》之中對龐太師有十分詳盡的描寫,那就是說“龐吉為國丈加封太師,原是個饞佞之臣,倚了國丈之勢,每每欺壓臣僚。又有一班趨炎附勢之人,結成黨羽,明欺聖上年幼,暗有擅自專權之意”。從這樣的描寫之中便能夠看出,這龐太師果真是個奸臣。
出身名門,官路亨通但是這龐太師在歷史上真的是一個整天和包公作對的大壞蛋嗎?其實並不是,龐太師龐吉原型是為北宋名臣龐籍,他並不是一個整天作威作福的國丈,而是一個忠誠正直,敢於拿著命去直言進諫的好官,歷史上的他其實並不比同時期的包拯差。
龐籍,生於公元988年,卒於公元1063年,在中國古代應該算得上長壽。而出生於官宦世家的他,其父親為當時的國子監博士,家學淵博的龐家把心思都用在了培養家中子女身上,龐籍也沒有辜負家中長輩的厚望,僅僅二十七歲便進士及第,之後的官路也可謂是順風順水,沒有遇到什麼大挫折,之後甚至擔任過北宋的宰相一職,封爵穎國公,龐籍一生長壽與榮譽為伴,可以說是一位相當成功的“人生贏家”。
膽識過人,助帝掌權其實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即便他是有官宦背景,一個官員要想爬到宰相高位那也只能夠慢慢熬,而且熬一輩子都不一定能成,但是龐籍卻成功的贏得了“宰相”這一殊榮。其中緣由還要追溯到他的站隊和忠誠上這來。
仁宗皇帝即位時才年僅十三歲,年幼的他無力自行處理朝政,於是他即位初期並沒有獨立把持皇權,而是由嫡母劉太后垂簾聽政的,他24歲的時候,劉太后去世時,也沒有把權力直接轉移到仁宗手上,而是下了道遺旨,想讓自己的閨中好友楊太后繼續垂簾聽政。原本以為自己的母后去世,權力就會迴歸自己手中的仁宗皇帝大慌失措,他沒想到死去的母后還留了一手。
但當時年輕氣盛的仁宗又怎麼會真的把好不容易要到手的權力再拱手讓人呢?他想要拿回這本該屬於自己的權力。但當時的大宋朝廷被劉太后統治了十餘年,即便其去世了,威望與親信依舊還是在。親政黨與親後黨兩方各執己見,就皇帝究竟要不要親政進行了激烈爭辯,而龐籍在當時則是堅決擁護皇帝的親政黨。在當時雖有不少親政黨,但大多都是些清談家,只是耍嘴皮子,並不會付諸行動,而龐籍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實幹家,他為仁宗能夠順利親政做了很多的硬核貢獻。
《宋史》記載:“籍請下閣門,取垂簾儀制盡燔之。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說龐籍要求將劉太后讓楊太后垂簾聽政的遺召燒了,從這足見其膽識魄力。而此事之後,仁宗皇帝自然是對這個膽識與忠誠二者合一的龐籍充滿了感激之情。
忠誠有道,敢於進諫龐籍對仁宗皇帝的忠誠也並不是愚忠,仁宗順利親政之後,龐籍多次上奏進諫,提出了很多直男的建議,比如說要皇帝注意防止結黨隱私;又比如說要多納諫,而不是聽由宰相權臣的。龐籍在說這番話的時候並沒有絲毫隱晦,相當的直,與唐太宗身邊魏徵無異。
毫無疑問說話如此會令皇帝不舒服,更會讓權臣忌恨。但從中也可以看出他的忠誠有道,他的渾身正氣。而得益於此,他獲得了朝野一致的稱讚,即使是其政敵,在說起龐籍之時也是多為稱讚。
雖是文臣,武略不凡而且龐籍雖然是文官出身,但他卻並非是個文弱書生,文武雙全程度與後來的辛棄疾無異。那他的這個“武”到底體現在哪呢?“武”不僅體現在他高超的對敵應變能力,還體現在他敏銳的識人能力。
對敵應變需要軍事部署,戰略調整等等,龐籍在宋夏邊疆任安撫使之時,與元昊周旋多年,不拉下風,可以看出這個武,因為武一定程度也包含軍事才幹。但或許有人不解,識才到底哪裡就武了?我想說的是,龐籍的識人偏偏也就有“武”的成分,因為他識的是軍事人才,比如名將狄青就是他提拔的,若是不懂“武”——不懂軍事,又怎能從眾人中發掘出狄青,知道狄青所具備的軍事理論與才幹可勝任呢?如若不知“武”,定當不會舉薦狄青。
而憑藉舉薦狄青這一功勞,龐籍其實就當可名垂青史。仁宗時期,大宋面對的敵人不僅是西夏與遼,就連大後方也出了問題——當時廣西壯族發生了儂智高叛亂,抵禦叛亂的宋軍幾乎是屢戰屢敗,畢竟廣西地區自古以來作戰能力就是相當強悍的。但龐籍舉薦並重用狄青後(有多重用呢?甚至一反前規,勸說仁宗不用文臣去監督,讓他大刀闊斧的打仗,給予了充分的自由),情況立馬有了好轉——狄青用奇襲之策一舉平定了叛亂。
此戰後,仁宗大發感慨說道:“青破賊,卿之力也。”其實仁宗這樣說也確實沒錯,若不是有龐籍如此強硬要求舉薦狄青,並讓他不受節制,沒有阻力的統兵,狄青又如何來殺敵取勝?
而這一切的一切都能體現出龐籍的文武雙全,其實龐籍全面才幹的充分體現——一定程度上得多謝大宋的重文輕武,雖然此政策使得武將受到節制,但卻讓文官的才幹得以全面體現,如若不重文,文官還會帶兵嗎?不帶兵,那些像龐籍一樣有軍事才幹的文官又如何能夠發光發熱。凡事都有利弊,這話其實任何時候都適用。
一代賢臣,戲成奸佞言歸正傳,由上文我們便能夠知道,真正歷史上的龐籍不僅忠誠有膽識,還是個文武雙全的主兒,這和文藝作品裡的他的原型龐吉可謂是天差地別,龐籍可真的是夠冤枉,好好一個能夠名垂青史的賢臣怎麼就變成一個小說演義中做盡了壞事的大反派呢?
這與仁宗朝另一個叫做張堯佐的皇親有關,此人是仁宗寵愛的張貴妃的伯父,在死後也確實被封為了太師。但是他也沒有文藝作品中龐吉那麼壞,最開始的時候,他也不過只是一個地方小官,但是“持身謹畏”,沒犯過大錯,只是一個相當普通政績一般的地方官,而等到自己的侄女被皇帝寵愛,他的地位自然也水漲船高。
雖然本身無大錯,但是他的才幹就那麼多,官做得越大,反而會越顯得他的平庸,也算是德不配位,而加上靠著裙帶關係成為重臣讓人更加看得不順眼,自然會被人所不齒,《宋史》之中就直接說他“嫪恩寵,為世所鄙”。後來更是被包拯等群臣隨便找了個藉口給彈劾了。
而文藝作品裡的那些作者抓住《宋史》中這句話,並且把張堯佐的故事添油加醋,加給了龐吉原型龐籍,用以襯托包拯的正面形象。雖然使得包公包拯的形象更加的璀璨奪目,但是卻偏偏誤傷了無辜的大賢臣龐籍。
參考史料:《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