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黑水布衣

    乾隆皇帝對自己的武功是很得意的,親自撰寫了《十全武功記》。乾隆五十七年十月,他命人建造碑亭,以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銘刻碑上,以昭示他的武功。所謂“十全”是指兩平準噶爾、定回部、兩定大小金川、靖臺灣、服緬甸、安南、兩服廓爾喀,合計為十。他自詡為“十全老人”並鐫刻了“十全老人之寶”。

    那麼這“十全武功”真的都是窮兵黷武嗎?其實不然,這十場戰爭其實性質各異。有平定叛亂的、有鎮壓民變的、有反擊侵略的,當然也不乏耀武揚威的。我們可以一一來看。

    一、平定叛亂

    一平準噶爾:準噶爾從康熙到乾隆時期,一直都是大清帝國的心頭病。乾隆二十年(1755),乾隆派兵再次進攻準噶爾部,叛亂頭目達瓦齊見勢不妙,逃到烏什,被維吾爾人民擒獲並解送北京。但乾隆為了安撫民族關係赦免了達瓦齊,並封為親王,不過只能住在北京。

    二平準噶爾:阿睦爾撒納自恃平定達瓦齊有功,想統管準噶爾部,不過乾隆沒有答應。這令阿睦爾撒納十分惱火,逃回新疆後再次叛亂。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軍長驅直入,阿睦爾撒納倉皇逃入俄國,最後死在俄國。

    定回部:“回部”是清代對天山以南地區的稱呼,那裡居住著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人。大小和卓(即布那敦和霍集佔兄弟,“和卓”意為“聖人的子孫”)殺害清政府派出的招撫使阿,煽動叛亂。乾隆二十三年(1758 )五月,清政府命雅爾哈善為靖逆將軍,統兵前往南疆平亂。七月清軍就徹底結束了這場戰爭。 這三場戰爭,我認為是必要的,這對清政府後來穩定新疆局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反擊侵略

    一服廓爾喀:廓爾喀是原尼泊爾的一個部落,乾隆三十四年(1769),它征服了尼泊爾各部落,遷都加德滿都,建立了新王朝。開始了擴張,乾隆五十三年(1788 )六月,廓爾喀派兵入藏,搶佔後藏聶拉木、濟嚨、宗喀等地。當時清廷決定以武力驅逐入侵者,在清軍威懾下,廓爾喀請求講和,退出了西藏。

    二服廓爾喀:乾隆五十六年(1791 )六月,廓爾喀捲土重來,先後搶佔聶拉木、日喀則、濟嚨等地,並將扎什倫布寺搶掠一空。乾隆聞訊後,決定進討。乾隆五十七年(1792),清軍兵臨加德滿都城下,迫使了廓爾喀國王投降,這次戰爭由於孤軍深入堪稱慘勝。

    反擊侵略是沒啥說的,即使付出慘重代價,也是值得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西藏的穩定。

    三、得不償失

    一定大金川:乾隆十二年(1747),大金川安撫司莎羅奔發動叛亂,乾隆十四年(1749)正月莎羅奔潰敗乞降。此次戰爭損兵折將可謂得不償失。

    二定大小金川:乾隆三十一年(1766),大金川再次叛亂,乾隆三十六年(1771)小金川土司也公然叛變,直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初,清軍才平定這次叛亂。

    大小金川在大渡河上游,氣候寒冷,終年積雪,人口不過三萬,周圍不過二三百里,對於他們內部的矛盾,最好的方式就是安撫為主,為平定大小金川,清廷兩度興師,歷時多年,調兵17萬,耗資金銀8000多萬兩,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可謂得不償失啊。

    四、耀武揚威

    服緬甸:當時不少在金川的叛亂者逃到了緬甸,乾隆為顯示大清國威,出兵緬甸,緬甸新王孟雲懾於大清的軍隊,趕緊服軟稱臣,並送還叛逃者。

    服安南:安南就是現在越南北部,乾隆五十三年末(1788),安南發生政變,乾隆為顯示對屬國的影響力,便發兵安南。不過在第二年初就結束了這場戰爭。可笑的是,清軍在此次作戰中,多次失敗,而安南新國王為了維護穩定屢次稱臣,最後的結果就是,乾隆接受了安南新政府,清軍慘敗,卻算作了乾隆的一項武功。

    客觀的說,這兩次戰爭完全就是窮兵黷武,緬甸和安南,都算屬國,完全沒必要如此興師動眾,勞民傷財。

    五、鎮壓民變

    靖臺灣:其實就是鎮壓所謂的林爽文起義,林爽文不過就是臺灣天地會領袖而已,但此次鎮壓卻大費周折,從乾隆五十一年(1786),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清政府甚至都調動了閩浙總督的軍隊來跨海鎮壓。此次戰爭雖然有點小題大做,但整體上維持了臺灣的穩定。

    其實乾隆時期,大大小小的民變不斷,鬧的比較厲害的都是白蓮教,但乾隆唯獨把靖臺灣放入“十全”裡,可見他對這次戰爭有多重視了。

    總體來看這“十全武功”,有窮兵黷武的,也有國家需要的,乾隆為了保持清朝的統治,對外用兵不惜財力、民力,耗盡了康、雍兩朝所儲積的國力,所獲得的是清運盛極而哀。

  • 2 # 夏慈史

    對於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歷史上爭議頗大,有的人說是好大喜功,靡費巨資,有人則說是為了中國版圖的統一。

    其實從這十場戰役的位置來看,其中新疆用兵是三次,平定準噶爾部兩次,回部大小和卓一次;西藏用兵兩次,反擊廓爾喀,其餘還有平定安南一次,平定緬甸一次,這些戰爭基本上都是發生在清王朝的邊境地區,而且這些地方在現在也是屬於中國周邊的熱點地區,經常也會發生各種衝突,從這點可以看出乾隆皇帝並不完全是窮兵黷武,無意義的發動戰爭,而是在對方已經影響到國家完整統一的情況下而反動的反擊作戰。

    尤其是新疆和西藏地區在當時屬於新附的地區,在明朝長期沒有得到中央有效的管轄,清朝的乾隆皇帝對這個兩個重要的邊陲地區有著重要的認識,如果任由敵對勢力在這些地方作亂,時間一長難免重蹈明朝覆轍,讓西北重要的軍事屏障丟失,這樣陝甘地區將直面敵方威脅,將會醞釀成嚴重的邊防危機,這也是左宗棠在晚清時期也要堅持收復新疆。而且準噶爾部自康熙年間就與清朝為敵,征伐幾十年,這次正好趁準噶爾內憂外患,乾隆親征終於剪滅元兇,徹底解決了準噶爾部族對西部邊陲幾十年的威脅。

    清朝自己作為半定居遊牧民族起家,自然知道這些草原部族的厲害之處,如果不早早防範,遲早要一天會對農耕文化產生巨大威脅,雖然說對邊疆地區的征伐耗費錢糧巨甚,但是為了長治久安,也不得不為之。

    但是邊境戰爭因為距離原因,往往要大量從內地調撥士兵,而且還要維持一條從境內到境外的龐大補給線,對於古代戰爭而言,確實是非常困難。比如徵緬甸時,清軍四萬兵、十萬馬匹,單十個月就需糧42萬石,而全省倉糧也不過35萬石,而從內地調糧,按三夫運米一石算,就需百餘萬人次,這又是一筆不小的花銷。而且不管是緬甸、越南、廓爾喀還是準噶爾不是高原、荒漠就是叢林瘴氣,大多是屬於極端氣候區域,不適合農耕民族的軍隊展開戰爭,4萬清軍在這種地方作戰戰馬馭馬一次就需要十萬匹,這在客觀上增加了戰爭的成本。

    而從作戰效果效果,因為邊境戰爭很難長期維持,所以最大戰果也就是維持了邊境安全,不可能再有開疆拓土的功勞,這樣也讓覺人得花費幾千萬兩白銀似乎覺得不划算。間接給不少人造成了乾隆好大喜功的感覺,比如大小金川戰役兩次耗費內帑九千萬兩。但是試想這些邊境衝突發生後,古代又沒有及時高效的溝通方式,和政治解決手段,如果放任不管,最終中國的疆域版圖將會被不斷蠶食,這樣遺禍子孫,恐怕乾隆皇帝會被罵的更慘。

    你覺得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中有哪些戰爭是可以避免的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車票T字打頭和K字打頭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