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安定郡小書生
-
2 # 淮西一哥
公元1081年,西夏國主李秉常被梁太后軟禁。李秉常向宋發起了求救。神宗皇帝和大臣們一致認為,此時是滅掉西夏最佳時刻。從全國調動36萬大軍,分五路進軍準備一舉拿下西夏。這麼大的聲勢天時地利人和,從表面上看宋必勝。但是我們來看看這五路大軍的司令員的個人簡歷。
李憲,宋朝宦官,字子範,開封祥符(治今河南開封市)人,宋仁宗皇祐年間補入內黃門,升供奉官。在宋神宗時期活躍於西北邊境,數次參與北宋同西夏的交鋒。李公公領兵7萬。
種(Chóng)諤 祖籍洛陽,世居陝西。宋初大儒种放之侄孫,名將種世衡之子,與其兄種古、其弟種診並稱“三種 ,北宋時期著名將領。吹牛皮將軍領兵9萬。
高遵裕,字公綽,亳州蒙城(今屬安徽)漆園鎮十里井村高莊人。武烈王高瓊之孫,高繼宣之子, 神宗的親舅舅 領兵9萬。
劉昌祚字子京,真定(今河北正定縣)人,為北宋名將。其人氣雄貌偉,精通兵法,尤善騎射,有百步穿楊之能,夏人得其箭以為神。領兵5萬。
王中正,北宋宦官。字希烈,開封人。因父任補入內黃門,遷赴延福宮學詩書、歷算。仁宗嘉其才,命置左右。王公公領兵6萬。
看看這幾路大軍指揮員,不是太監就是皇親國戚,唯一能打仗的劉昌祚官職最低,還不能做主。五路大軍浩浩蕩蕩殺奔西夏,剛開勢如破竹所到之處戰無不勝。後來西夏改變策略,硬生生把這36萬大軍拖垮了,梁太后為了儲存實力讓西夏士兵全部投降,西夏嚮導把王中正所部帶在沙漠裡轉了好幾天。盡走歪道。不用打都損失了一萬多人。 種諤所到之處戰無不勝有點飄了,上奏朝廷要求獨立行動 神宗准奏。
幾位大將一路很順利,很快就脫離了組織,佔領了西夏很多空城,沒糧沒水的情況下宋軍不戰自潰。唯有劉昌祚遇到夏軍主力。和夏軍殺的是難解難分,後劉昌祚要求獨立行動,遭到了神宗皇帝的反對。神宗下旨讓高遵裕撤掉劉昌祚。臨陣換將又犯一個低階錯誤。
戰爭進入了關鍵性階段,劉昌祚大軍兵至靈州城。這個時候靈州是一座空城,請示高遵裕下一步作戰計劃,高遵裕為了搶功勞,要求劉昌祚不得入城 就這樣,五萬多人在靈州城外呆了十幾天。高遵裕姍姍來遲,終於到了,到了之後宣讀聖旨撤掉劉昌祚。把劉昌祚所得的戰利品全部佔為己有,劉計程車兵憤怒萬分。咱他孃的是後孃養的,在打仗你們打吧。
宋軍在處理自己事情的時候 , 夏軍在靈州城佈防已經到位。宋軍兩路大軍合併準備攻打靈州才發現自己重型機械全部都沒帶。宋軍正在忙活的時候,西夏梁太后讓人掘開七星渠利用黃河水把十幾萬宋軍 大部分淹死。僅剩萬把來人,高遵裕一個人騎馬逃回了東京。另外幾路敗的敗 退的退,種諤 大軍由於斷糧餓計程車兵坐在地上哭,遇到暴風雪九萬來人僅回來不到三萬。三十六萬大軍回來不到十萬,神宗皇帝悔恨不已,自認為決策失誤,於是決定再次出兵西夏。預知後事如何請下個問題見分曉。
-
3 # 匠心普洱只在方寸
北宋五路伐夏是為北宋與西夏的第三次大規模戰爭,由北宋宋神宗發起,旨在趁西夏內亂之際,滅亡西夏,收復河西走廊一帶!
宋神宗其實是北宋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其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想要成為像漢武帝一樣開疆拓土的君王!因此其任內,任用王安石等改革派進行變法,取得一定效果,並取得了“煕河開邊”的勝利!
因此,元豐四年 ( 1081) ,得知因西夏梁太后囚禁夏惠宗李秉常而導致以梁太后為首的外戚與西夏皇族保皇派劍拔弩張之際,宋神宗認為西夏政局不穩,伐夏的時機已經成熟!
於是,宋神宗命李憲部出熙河路,種諤部出鄜延路,高遵裕部出環慶路,劉昌祚部出涇原路,王中正部出河東路,五路伐夏,欲一舉滅亡西夏!但奈何,這時候對西夏來說,同樣是渴望戰爭的,因為梁太后也需要用對外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因此,北宋五路伐夏,其實也是正中梁太后下懷!
於是,當北宋出兵伐夏的訊息傳到西夏,梁太后立即進行戰爭動員,部署軍隊迎戰宋軍!
而北宋的五路大軍,因西夏軍隊的頑強抵抗及惡劣天氣等原因,只佔領了銀、石、夏、宥諸州和橫山北側一些軍事要點。由於宋軍之前佔領的銀、夏、宥三州無法駐紮軍隊,後,北宋開始修築永樂城,準備以此為基地,進而準備一舉滅夏的戰爭!
後梁太后親率30萬大軍,攻破永樂城,西夏軍隊大獲全勝,宋神宗想要滅亡西夏的夢想就此成為泡影。
而對於第二個問題,個人認為,五路伐夏成功的機率不大!原因有三:
其一:
西夏以武立國,軍事實力雄厚,國內精兵五十萬餘,北宋王朝雖有精兵,卻無強將,想要憑藉一戰將其滅亡,實在是難上加難!其二:
王安石變法雖取得一定成效,但北宋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並沒有完全得到解決,且在這之前的“煕河開邊”中,已經使宋軍實力及財政得到嚴重損耗。
因而“煕河開邊”之舉,也受到司馬光及蘇軾等人的反對!
其三:
北宋時期,三國鼎立,相互制衡,誰都不會允許這樣的天平被打破,因此,退一萬步說,即使五路伐夏取得勝利,遼國也會出兵助夏,而不會無視北宋的崛起!因此,綜上,個人認為,五路伐夏的成功率不大,揪其原因,還是因為時機不成熟。
且王安石多次遭到罷官,北宋的變法改革並沒有實現真正的富國強兵!
大家覺得呢?
回覆列表
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七月,宋神宗以秉常被幽囚為藉口,興師問罪,發五路大軍伐夏。
①熙河路:熙河經制李憲任主帥統領熙秦七軍加上吐蕃的僱傭兵共三萬出熙河;②麟府路:王中正領兵六萬出麟州;③鄜延路:種諤率九萬多軍隊出綏德;④環慶路:高遵裕帶近九萬兵出環慶;⑤涇原路:劉昌祚率五萬出涇原。
五路伐夏背景:①神宗進取。宋神宗即位後,決心勵精圖治,做一個有為之君。任用王安石變法,王韶向朝廷呈《平戎策》,得到宋神宗和王安石的支援。
②熙河開邊。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王韶招撫吐蕃諸部,在熙河地區拓地一千多里,招撫吐蕃各部三十餘萬。
五路伐夏經過: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梁太后幽禁了想向宋朝歸還河南之地的兒子秉常。皇帝被困,西夏內部一時紛擾,不少部落擁兵自固。宋神宗以秉常被幽囚為藉口,興師問罪,發五路大軍伐夏。
開始時捷報頻傳,李憲攻克蘭州,王中正攻取宥州,種諤攻取米脂,高遵裕攻取清遠軍,劉昌祚在磨齊隘大敗梁乙埋主力夏軍。宋神宗命諸路兵馬向興州、靈州發起總攻。
劉昌祚率先殺入西夏國境,殺至靈州城下。高遵裕怕劉昌祚得靈州首功,嚴命待雙方合軍再攻城。戰機喪失,靈州夏軍有了防禦準備,掘黃河七級渠水猛灌宋軍,宋軍補給線被斷,水淹、缺糧、凍餓致使攻城部隊損失慘重,十萬宋軍最後僅剩一萬餘人撤退。種諤的九萬人馬因夏人堅壁清野,減員嚴重,只剩三萬餘人;王中正部傷亡兩萬餘人。李憲部由於小心謹慎,全軍而還。至此宋軍五路攻夏以大敗告終。
失敗原因分析:①五路大軍缺乏統一指揮,相互掣肘;
②五路大軍出動,地形限制,後勤補給跟不上;
④戰爭後期,西夏軍隊反彈厲害,充分利用地理、氣候優勢,堅壁清野、水淹、氣候寒冷,形勢嚴重不利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