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真陽
-
2 # 百里不奚
因為從時間上來說,炎帝在前,黃帝在後。
中國可考的古史,起於三皇五帝,三皇的次序:燧人在前,伏羲次之,神農最後。
《白虎通》的論三皇說:
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蔽前而不能蔽後(《北堂書鈔》引《五經異義》:“太古之時,未有布帛,人食禽獸肉而衣其皮,知蔽前,未知蔽後”)。臥之,行之吁吁,飢即求食,飽即棄餘;茹毛飲血,而衣皮葦。於是伏羲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畫八卦以治下,治下伏而化之,故謂之伏羲也。謂之神農何?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謂之燧人何?鑽木燧取火,教民熟食;養人利性,避臭去毒,謂之燧人也。神農就是炎帝。
三皇時代,君主的傳統,還不可考;到五帝時代就不然(就不是緊相承接,也必相去不遠)。可見得五帝時代的歷史,更比三皇時代明白。
據《史記·五帝本紀》所載,是:黃帝者,少典之子(《索隱》:“少典者,諸侯國號,非人名也。”又按《國語》雲:“少典娶有氏女,而生炎帝,然則炎帝亦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氏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可見炎帝是先於黃帝興起的,時間有先後。
上古神話經過後世的加工,逐漸向完全相反的兩個方向演化:一個方向是徹底神化,把原本半人半神的英雄人物描繪成無所不能的天神;另一個方向是儘量向自以為真實的歷史靠攏,將野蠻時代的英雄們變為仁德兼備的楷模君主。然而無論是哪一個版本更接近真實的歷史,炎帝和黃帝都是中華民族尊崇的先祖。
炎帝不僅是南方天帝,同時也是太陽神,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都是他的子孫。此外,他還生了幾個女兒,其中最小的名叫女娃。女娃某一次前往東海遊玩,不幸被風浪捲走,葬身海底,靈魂化為一隻小鳥,名叫精衛。為了報仇,精衛不辭辛勞地銜來西山的石子、樹枝,想要填平東海——這就是“精衛填海”的故事。大詩人陶淵明曾經讚歎說:“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東海,刑天舞干鏚,猛志固長在!”在詩中和精衛並稱的刑天,據說是一位英勇的戰士,因為反抗天帝的統治而被砍下腦袋。但他絲毫不肯退縮,沒有了頭顱,就以雙乳為眼,以肚臍為口,依舊手持盾牌(幹)和斧子(戚),高呼酣戰。
黃帝也寫作“皇帝”,就是皇天上帝的意思,是最尊貴的天神。據說他長著四張面孔,可以同時看到四方萬里以外。他居住在崑崙山上華麗的宮殿中,有各種相貌奇特的神靈或者神獸做他的護衛。在得到炎帝求援的資訊後,黃帝就召集麾下各方神靈,前往討伐蚩尤,雙方在涿鹿展開了大戰----
-
3 # 一老沈一
如果簡單地說,炎帝在前,黃帝在後,按照中國自古“尊老”傳統,也該稱“炎黃”。 比如,父子、爺孫、老幼、長少,等等,沒有反過來說的。
炎帝,《國語》記載,姜姓,因“以火德王”故稱“炎帝”,作耒耜(sì),教耕種,亦稱“神農氏”。 黃帝,《史記》曰,少典之子,姓公孫,居軒轅丘,故稱“軒轅氏”;又居姬水,改姓姬;國有熊,還稱“有熊氏”。敗炎帝於阪泉,又與蚩尤戰於涿鹿。諸侯尊之,以以代神農。有“土德之瑞”,因號“黃帝”。以風后為相,以力牧為將;命大橈(nào)作甲子,容成置歷;伶倫造律呂,隸首演算數。據說蠶桑、醫藥、舟車、宮室、文字,皆自黃帝始。
最早稱“炎黃”的,大約是《漢書》,其曰:“周室即衰,至春秋末,諸侯耗盡,而炎黃唐虞之苗裔尚猶頗有存者”。
後來,炎黃逐漸成為華夏先祖的總稱了。
-
4 # 艾淑華33
在我小的時候聽老年人講故事。中國的龍脈是由軒轅和神農合體組成的(也就是說,青龍和黃龍組成了中華的龍脈。)。從此以後,才有啦龍的傳奇和炎黃子孫之說。誰知道呢?咱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的傳說很多很多是怎麼起源的?但我個人猜測肯定是真的!
-
5 # 華夏問長安
炎帝歲數比黃帝大,成為部落首領的時間比黃帝長,炎帝被黃帝打敗過,然後才臣服黃帝。基於對資歷老的尊重,炎帝放在前面。
-
6 # 聊聊歷史上的那些事
1、從“地位”順序是“黃炎”。黃炎之說最早見於東周春秋時期的《國語》。《國語·周語下》稱姒姓、子姓、嬴姓、姬姓、姜姓“皆黃、炎之後也。”究其原因,因為周王室是黃帝——姬姓的後裔,而炎帝是周人姜姓部落的祖先,所以將黃帝放在炎帝前,是周王室對黃帝地位的推崇,符合周人“尊卑有序”的宗法制度原則。
2、從時間順序是“炎黃”。這裡要搞清楚的問題是炎帝是否就是傳說中的神農氏,一般民間說法炎帝就是神農氏。但《史記·五帝本紀》說:“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弗能徵,而蚩尤氏最為暴。”又說:“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可見炎帝不但不是神農氏,反而有可能是蚩尤。但是不管炎帝是神農氏也好、蚩尤也好,總之最後黃帝戰勝了炎帝,興衰的時間順序上肯定是炎帝在前,黃帝在後,將炎放在黃之前,符合時間先後上的排序。
3、從近代人民群眾情感傾向是“炎黃”。按一般民間說法,炎帝就是神農氏。他嘗百草,種五穀,造農具,教人民墾荒種植糧食,是華夏民族由遊牧民族演變為農耕民族的領路人。黃帝則是軍事貴族,他製衣冠(禮法),建舟車,發明指南車,建立了超越其他部落的政治和軍事制度,是華夏民族政治文化的奠基人。所以統治階級一般自稱都是黃帝后裔(除了遼國耶律族自稱炎帝后裔外),而長期以農耕民族為主體的華人民群眾從感情上更接近炎帝,這樣一來稱“炎黃”既符合時間順序又照顧了人民群眾的情感傾向,“炎黃子孫”一說在推翻帝制後的近代更加符合時代的需要。
-
7 # 月韻了了
在那個原始部落時代,主要有三個大部落,他們的首領分別是炎帝、黃帝和蚩尤。三人各有特點帶領著自己的部族變大、變強。
炎帝嚐遍百草,發明了草藥和人們種植的糧食,讓人們減少病痛和飢餓,所以又稱神農百草。黃帝則是發明了房屋和衣服,讓人們不用再擔心猛獸的襲擊和保暖。而蚩尤則是喜歡發動戰爭,靠侵略他人來壯大自己,被譽為“戰神”,也是當時最強大的部族。
最後黃帝打敗了炎帝,但是卻禮遇了炎帝,炎帝也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了黃帝,黃帝也將自己的知識給了黃帝,雙方合作,互利共贏,打敗了蚩尤。三個部族合為了一個更為強大的部族。所以我們也叫炎黃子孫。
而“炎”之所以排在前面,可能是古代認為民以食為天,覺得糧食更重要,炎帝作為粟的發現者自然也要排在前面。
回覆列表
炎帝先出名的,原始社會時有很多部落,部落與部落之間要結成聯盟,這樣可以抵抗更大災難。神農氏故事每個人都聽過,就是親自用嘴嚐遍百草,然後幫部落人治病。
自然部落人們推舉他為部落首領,這時黃帝還沒有什麼名氣。之後一段時間內,北方有個部落叫蚩尤。總得來騷擾炎帝部落,當時炎帝無法抵抗蚩尤強大。
這時皇帝看到蚩尤對部落危害太大了,長此下去,會被全部吞併,決心滅掉蚩尤。當時他聯絡了炎帝,並在逐鹿打敗了蚩尤,然後滅掉他。
這時皇帝就出名了,叫炎黃,就是按先後順序來的。學歷史也一樣,從古到今,按時間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