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趙普,人們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其實有褒獎和貶低的兩重意思,一方面是對他活學活用、聰明能幹的讚美之詞,但同時也可以看作是朝廷內外譏笑他胸無點墨、不學無術的反對之聲。
事實也確實如此,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後世,趙普的名聲都不敢恭維。他鑽營取巧、專橫跋扈、同事們對他很有意見。
“普為政頗專,廷臣多忌之。”這是他的同事們的評價。
“阿附朋黨、傾危善類”、“密謀行險、戕害天倫”,是個“不仁之人”,這是明代王夫之在《宋論》中的評價。
那麼這樣風評不好不講團結的一個人,駛入穩坐釣魚臺、三登相位,最終還榮貴一世、高位善終的呢?
趙普進入權力核心,走的不是正常的科舉之道,而是做幕僚起家。他先是被後周永興軍節度使劉詞招聘為從事,因為參謀工作做得好,被宰相範質安排到當時還是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軍前效力,成為了趙匡胤的一名參謀。參謀參謀,有事則參、無事不謀。
當時周世宗用兵淮上,趙匡胤攻下了滁州,在這個節骨眼上,趙匡胤的父親卻一病不起,讓趙匡胤愁眉不展,好在趙普善解人意,在老太爺身邊侍奉湯藥,極其殷勤,老太爺非常感動,把趙普當成自家人看待。從此,他融入了趙氏家族,也以良好的印象進入了趙匡胤的視野。
如果說照顧趙老太爺是趙普的感情牌,那麼下面這件小事,就讓趙匡胤對其刮目相看了。趙匡胤攻下滁州後,抓獲了百餘名盜賊,準備就地正法,趙普懷疑其中有無辜者,勸其重審。結果,趙普此舉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
這說明他不僅有一定的觀察能力,而且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對領導的工作做到查缺補漏、及時提醒,而這些正是一個好參謀必備的素質。不久,趙普就成了趙匡胤的“掌書記”,即機要秘書,進入了趙匡胤的核心決策層。
趙普為趙匡胤立下的頭功,就是幫助他策劃並完成了“陳橋兵變”。無論是開始的契丹南侵、後漢加入,還是後來的將領們有組織地集中勸進,乃至最後的“黃袍加身”,無一不是趙普精神策劃的結果。
在“陳橋兵變”這一改寫歷史程序的重要事件中,趙普表現出了其把握全域性、運籌帷幄、平衡各方面關係的協調能力,而且具有領會領導意圖並將其轉化為堅強行動的執行力。
然而,家天下的時代,某人錢財已屬不義,奪人江山則是不法了,更何況周世宗屍骨未寒,孤兒寡母楚楚可憐。政變需要挑戰法律與良知底線,這猴子那個逆國法、背綱常、舞蹈的的行為,趙匡胤選擇與趙普與他一起悉心商討,策劃,可見趙匡胤對他信任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同時,趙普在疏通上下之際,還需要時而唱白臉,時而唱紅臉,時而威逼,時而利誘。從一開始趙普選擇的就不是一條“賢臣”之路,因為賢臣需要以學問、胸懷、道德為基礎,以忠於皇族、服務百姓為歸依,而這些恰恰都是趙普的軟肋。趙普既然無法走光明正大的路子,那就只能走陰謀詭計、鑽營取巧之塗,他要發揮自己擅營謀、攻心計的特長。
而趙普在這條路上走得十分順暢,一出“黃袍加身”的戲碼幫助趙匡胤和平演變,然後又協助趙匡胤設計了另外一出好戲“杯酒釋兵權”,和諧奪兵權。
像趙普這樣的奇才,在幫助領導完成功業後,往往只有兩種結果,一種是領導擔心他抖自己老底,要麼是領導擔心自己被他給玩死,於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另一種是領導把他當成創業與守成的核心智囊,萬事依賴,信任有加。
趙匡胤是一個善於規避風險,尊重人才的梟雄,一般不會以流血方式收拾功臣,以免節外生枝,同時趙大為了扶持文人制衡武人,將文人的地位提高了許多,幾乎不會輕易處理文人,以免節外生枝。所以趙普這樣的人,能夠繼續發揮作用,其實與趙宋立國,趙匡胤的治國理念也有很大的關係。
趙普憑藉幫助趙匡胤上位,穩固統治,實現了個人事業的飛昇,很快他就成為趙宋王朝的宰相,而且還是獨相。
趙普成為宰相後,作為百官之首的他,有些事情做得確實很離譜。比如,皇帝怕部下專權結黨,但趙普推薦的幹部,如果皇帝不用,他便一奏二奏三奏,連續上書到趙匡胤點頭為止。趙匡胤對趙普這種自私又任性的行為無可奈何。
還有就是,趙匡胤擔心大臣架空皇權,規定宰輔大臣之間不得通婚,趙普卻與樞密使李崇矩結成兒女親家,國家禁止私販木材、私購土地,他卻私賣木材修建豪宅,私購土地擴充房產......
趙普違反禁令、中飽私囊,皇帝往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結交錢王,私通外國,皇帝只是酸不溜秋地嘟囔一句:“他吳越王還以為國家大事都是由你們這些書生決定的。”
由此可見,趙普這樣的陰謀家對於趙匡胤而言,是多麼的不可或缺。
然而,等到趙匡胤去世,新領導趙光義上臺後,並沒有把趙普當成一回事,把本來被趙匡胤調走的他調回了京城,先任太子少保,後任太子太保,其實都是閒職。趙普沐浴新朝,卻絲毫也感受不到新朝的氣象,備受冷落,鬱鬱寡歡。
趙普是不甘於坐冷板凳的,對於他來說,缺少的不是皇帝的信賴,而是一個陰謀。只要皇帝有陰謀,他就是靶場上的黃忠,百發百中。
前面說過趙老太爺把趙普當自家人看待,而老太太也對趙普信任有加,當初趙光義能夠兄終弟及上位,老太太臨終交代遺言的“金匱之盟”起到了很大作用,而趙普是這件事情的記錄和見證者。
皇帝們大多是有心病的,而趙光義的心病就是這個“金匱之盟”。因為這個坑爹的盟約規定呀不能把皇位傳給自己的親生兒子,而是傳給趙廷美,這得多麼揪心啊。
要治好心病,就得篡改盟約,就得搬開自己的弟弟和趙匡胤的兒子們,於是就有了陰謀。而趙氏兄弟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一有陰謀就想起趙普,因為趙普真的是一個頂尖的陰謀家,沒有他擺不平的事情。於是,趙普被重新啟用為宰相。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趙光義與趙普君臣合謀,把趙廷美貶到了洛陽,接著貶到涪陵,使他困於偏遠之地,使得他困於偏遠之地,最後鬱鬱而終。
為什麼說是君臣合謀呢?試想,有金匱之盟確保自己能夠登上皇位的趙廷美,真會如《宋史•趙普傳》中所說,“驕恣,將有陰謀竊發”?擺放在皇宮裡的那把椅子,我明知最終會是我的,我還會去偷去搶嗎?這怎麼看怎麼都像賊喊捉賊。
正如《資治通鑑•考異》所說:“延美之陰謀, 事無佐證,特以地處危疑 ,為眾人所矚 目,太宗已懷猜忌 ,普復從而媒孽之 ,故禍不旋踵耳。”
趙廷美成了陰謀的犧牲品,至於“德昭不得其 死 , 德芳相繼天絕 ”,不過是陰謀的前奏罷了。趙普深深懂得,只要有陰謀,就會有他的市場,就會有他的錦繡前程。隨著“金匱之盟”的關鍵人物逐漸離開歷史舞臺,趙光義對他更加信任,更加倚重。
趙普一生,三登相位,死後諡“忠獻”,先追封“真定王”,後追封“韓王”,還“配享太廟”,得到了一個臣子身後能得到的最高榮譽與待遇。
趙普的成功,關鍵在於道路的選擇。他選擇的是一條與極權合謀的通幽曲徑,利用陰謀,把自己與極權捆綁成一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要麼大富大貴,要麼遺臭萬年,這就像攀登高峰,越是險峻處,越容易墜落深淵,但也越容易衝刺頂峰,越容易奪取成功。
關於趙普,人們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其實有褒獎和貶低的兩重意思,一方面是對他活學活用、聰明能幹的讚美之詞,但同時也可以看作是朝廷內外譏笑他胸無點墨、不學無術的反對之聲。
事實也確實如此,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後世,趙普的名聲都不敢恭維。他鑽營取巧、專橫跋扈、同事們對他很有意見。
“普為政頗專,廷臣多忌之。”這是他的同事們的評價。
“阿附朋黨、傾危善類”、“密謀行險、戕害天倫”,是個“不仁之人”,這是明代王夫之在《宋論》中的評價。
那麼這樣風評不好不講團結的一個人,駛入穩坐釣魚臺、三登相位,最終還榮貴一世、高位善終的呢?
趙普的成功之道趙普進入權力核心,走的不是正常的科舉之道,而是做幕僚起家。他先是被後周永興軍節度使劉詞招聘為從事,因為參謀工作做得好,被宰相範質安排到當時還是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軍前效力,成為了趙匡胤的一名參謀。參謀參謀,有事則參、無事不謀。
當時周世宗用兵淮上,趙匡胤攻下了滁州,在這個節骨眼上,趙匡胤的父親卻一病不起,讓趙匡胤愁眉不展,好在趙普善解人意,在老太爺身邊侍奉湯藥,極其殷勤,老太爺非常感動,把趙普當成自家人看待。從此,他融入了趙氏家族,也以良好的印象進入了趙匡胤的視野。
如果說照顧趙老太爺是趙普的感情牌,那麼下面這件小事,就讓趙匡胤對其刮目相看了。趙匡胤攻下滁州後,抓獲了百餘名盜賊,準備就地正法,趙普懷疑其中有無辜者,勸其重審。結果,趙普此舉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
這說明他不僅有一定的觀察能力,而且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對領導的工作做到查缺補漏、及時提醒,而這些正是一個好參謀必備的素質。不久,趙普就成了趙匡胤的“掌書記”,即機要秘書,進入了趙匡胤的核心決策層。
趙普為趙匡胤立下的頭功,就是幫助他策劃並完成了“陳橋兵變”。無論是開始的契丹南侵、後漢加入,還是後來的將領們有組織地集中勸進,乃至最後的“黃袍加身”,無一不是趙普精神策劃的結果。
在“陳橋兵變”這一改寫歷史程序的重要事件中,趙普表現出了其把握全域性、運籌帷幄、平衡各方面關係的協調能力,而且具有領會領導意圖並將其轉化為堅強行動的執行力。
然而,家天下的時代,某人錢財已屬不義,奪人江山則是不法了,更何況周世宗屍骨未寒,孤兒寡母楚楚可憐。政變需要挑戰法律與良知底線,這猴子那個逆國法、背綱常、舞蹈的的行為,趙匡胤選擇與趙普與他一起悉心商討,策劃,可見趙匡胤對他信任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同時,趙普在疏通上下之際,還需要時而唱白臉,時而唱紅臉,時而威逼,時而利誘。從一開始趙普選擇的就不是一條“賢臣”之路,因為賢臣需要以學問、胸懷、道德為基礎,以忠於皇族、服務百姓為歸依,而這些恰恰都是趙普的軟肋。趙普既然無法走光明正大的路子,那就只能走陰謀詭計、鑽營取巧之塗,他要發揮自己擅營謀、攻心計的特長。
而趙普在這條路上走得十分順暢,一出“黃袍加身”的戲碼幫助趙匡胤和平演變,然後又協助趙匡胤設計了另外一出好戲“杯酒釋兵權”,和諧奪兵權。
像趙普這樣的奇才,在幫助領導完成功業後,往往只有兩種結果,一種是領導擔心他抖自己老底,要麼是領導擔心自己被他給玩死,於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另一種是領導把他當成創業與守成的核心智囊,萬事依賴,信任有加。
趙匡胤是一個善於規避風險,尊重人才的梟雄,一般不會以流血方式收拾功臣,以免節外生枝,同時趙大為了扶持文人制衡武人,將文人的地位提高了許多,幾乎不會輕易處理文人,以免節外生枝。所以趙普這樣的人,能夠繼續發揮作用,其實與趙宋立國,趙匡胤的治國理念也有很大的關係。
趙普憑藉幫助趙匡胤上位,穩固統治,實現了個人事業的飛昇,很快他就成為趙宋王朝的宰相,而且還是獨相。
趙普成為宰相後,作為百官之首的他,有些事情做得確實很離譜。比如,皇帝怕部下專權結黨,但趙普推薦的幹部,如果皇帝不用,他便一奏二奏三奏,連續上書到趙匡胤點頭為止。趙匡胤對趙普這種自私又任性的行為無可奈何。
還有就是,趙匡胤擔心大臣架空皇權,規定宰輔大臣之間不得通婚,趙普卻與樞密使李崇矩結成兒女親家,國家禁止私販木材、私購土地,他卻私賣木材修建豪宅,私購土地擴充房產......
趙普違反禁令、中飽私囊,皇帝往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結交錢王,私通外國,皇帝只是酸不溜秋地嘟囔一句:“他吳越王還以為國家大事都是由你們這些書生決定的。”
由此可見,趙普這樣的陰謀家對於趙匡胤而言,是多麼的不可或缺。
然而,等到趙匡胤去世,新領導趙光義上臺後,並沒有把趙普當成一回事,把本來被趙匡胤調走的他調回了京城,先任太子少保,後任太子太保,其實都是閒職。趙普沐浴新朝,卻絲毫也感受不到新朝的氣象,備受冷落,鬱鬱寡歡。
趙普是不甘於坐冷板凳的,對於他來說,缺少的不是皇帝的信賴,而是一個陰謀。只要皇帝有陰謀,他就是靶場上的黃忠,百發百中。
前面說過趙老太爺把趙普當自家人看待,而老太太也對趙普信任有加,當初趙光義能夠兄終弟及上位,老太太臨終交代遺言的“金匱之盟”起到了很大作用,而趙普是這件事情的記錄和見證者。
皇帝們大多是有心病的,而趙光義的心病就是這個“金匱之盟”。因為這個坑爹的盟約規定呀不能把皇位傳給自己的親生兒子,而是傳給趙廷美,這得多麼揪心啊。
要治好心病,就得篡改盟約,就得搬開自己的弟弟和趙匡胤的兒子們,於是就有了陰謀。而趙氏兄弟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一有陰謀就想起趙普,因為趙普真的是一個頂尖的陰謀家,沒有他擺不平的事情。於是,趙普被重新啟用為宰相。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趙光義與趙普君臣合謀,把趙廷美貶到了洛陽,接著貶到涪陵,使他困於偏遠之地,使得他困於偏遠之地,最後鬱鬱而終。
為什麼說是君臣合謀呢?試想,有金匱之盟確保自己能夠登上皇位的趙廷美,真會如《宋史•趙普傳》中所說,“驕恣,將有陰謀竊發”?擺放在皇宮裡的那把椅子,我明知最終會是我的,我還會去偷去搶嗎?這怎麼看怎麼都像賊喊捉賊。
正如《資治通鑑•考異》所說:“延美之陰謀, 事無佐證,特以地處危疑 ,為眾人所矚 目,太宗已懷猜忌 ,普復從而媒孽之 ,故禍不旋踵耳。”
趙廷美成了陰謀的犧牲品,至於“德昭不得其 死 , 德芳相繼天絕 ”,不過是陰謀的前奏罷了。趙普深深懂得,只要有陰謀,就會有他的市場,就會有他的錦繡前程。隨著“金匱之盟”的關鍵人物逐漸離開歷史舞臺,趙光義對他更加信任,更加倚重。
趙普一生,三登相位,死後諡“忠獻”,先追封“真定王”,後追封“韓王”,還“配享太廟”,得到了一個臣子身後能得到的最高榮譽與待遇。
趙普的成功,關鍵在於道路的選擇。他選擇的是一條與極權合謀的通幽曲徑,利用陰謀,把自己與極權捆綁成一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要麼大富大貴,要麼遺臭萬年,這就像攀登高峰,越是險峻處,越容易墜落深淵,但也越容易衝刺頂峰,越容易奪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