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院之觀

    楊元之死,不能全怪麻貴,但麻貴無疑起了很大作用。本來可以網開一面的麻貴為何要置楊元於死地?這需要從南原之戰的前後說起。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八月十三日,宇喜多秀家、小西行長率領的日軍左翼軍團在先後攻破朝軍駐守的南海、光州等地後,抵達了南原城外。小西行長前面已經有過詳細介紹,這裡不再多說,再說一下宇喜多秀家。

    宇喜多秀家是豐臣秀吉手下五大老之一,自幼就是當時還叫羽柴秀吉的豐臣秀吉的養子。

    宇喜多秀家並非無名小輩,擁有著顯赫的出身,他是戰國大名宇喜多直家之子,父親宇喜多直家被稱為“中國三大謀將”之一,曾取代原宗主浦上氏自立為王。

    宇喜多秀家在豐臣秀吉南征北戰之時就成為他手下大將,在九州征伐中擔任先鋒並立下大功,由此被封為57萬4千石的親藩大名,其領地為備前國、美作國、播磨國西部和備中國東部,已經是重量級大名。

    在第一次抗倭援朝戰爭中,深受秀吉信任的宇喜多秀家被任命為入朝日軍總司令,在碧蹄館圍困李如松所部明軍,差點成功。

    到了第二次明日北韓戰爭之時,宇喜多秀家還是被任命為總大將,在他到達南原城下之時,手下統帥著加藤清正的第一軍團、小西行長的第二軍團、島津義弘的第五軍團和他自己直屬和配屬的一些其他部隊,總兵力達到了驚人的56000多人,而這時,他的年齡才僅僅只有24歲。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駐守南原城的明朝聯軍。城內明軍是名將楊元率領的遼東騎兵3000人,北韓軍隊有全羅兵使李福男手下的1000多人,還有一些雜七雜八幫助防守的民兵和義軍,總兵力不超過5000人,日軍人數,是明軍的十幾倍有餘。

    楊元是抗倭名將,在之前的碧蹄館之戰中,就是由他率領自己手下1000名騎兵火速馳援被包圍在碧蹄館的李如松,從日軍背後殺入,開啟缺口,李如松、祖承訓、查大受等部明軍才得以全身而退,如果李如松一旦有何閃失,後果不堪設想,所以說在碧蹄館楊元居功至偉。

    瞭解日軍戰鬥力和作戰方式的楊元絲毫不敢怠慢,一抵達南原城,立馬加強防禦,訓練士兵,挖掘護城河,在城頭立起了三門大炮。不過他能做的,也就僅止於此了,因為手裡的兵力實在太少,而南原城又是建立在平原,無險可據,一旦被圍攻,難以堅守。明軍苦於調動需要時間,所以第一批入朝的只有3萬多人,還不如16萬日軍的一個零頭,而分配給楊元的部隊則更是少之又少,只有3000人,隊友北韓又幫不了什麼忙,不當帶路黨已經不錯。

    這樣的戰爭態勢下,不懂軍事的人都看得出,南原是守不住的,無奈軍令如山,硬著頭皮也要守。8月12日,日軍兵臨城下,開始攻城,仗著人多,宇喜多秀家自己帶領藤堂高虎、太田一吉攻南門,小西行長、宗義智、脅坂安治、竹中重利攻西門,加藤嘉明、島津義弘攻北門,蜂須賀家政、毛利吉成、生駒一正攻東門,日軍黑壓壓把不大的南原城圍了幾圈。

    四門同時接敵,城內本就捉襟見肘的兵力更加分散,楊元手下的本就是騎兵,策馬殺敵是其所長,守城戰卻不算好手,優勢完全無法發揮。即使在這樣的劣勢下,明朝聯軍還是堅守了三天之久,應該說,已經不錯了。

    楊元並不是只知道一味死守,他派人像全州守將陳愚衷求救,全州雖然與南原相距不遠,無奈陳愚衷手下的兵力同楊元一樣,也只有騎兵三千人,這種情況下,陳愚衷確實也是有心無力,如果出兵,除了被日軍圍點打援送人頭,對南原之圍基本無法產生任何實質性幫助。

    到了第四天,守軍傷亡慘重,已實在無法堅持,護城河已被日軍填平,不斷有日軍攻上城頭,眼見城陷在即。楊元有兩個選擇,一是與城池共存亡,也就是戰死殉國。二是突圍而走,儲存實力東山再起。

    楊元選擇了第二條路。

    突圍前,楊元派人向城內的北韓守將李福男打招呼,想叫他一起突圍,李福男拒絕了楊元的提議。無奈,楊元只得自己殺出南門,突圍而走,南原城內剩餘的守將,明將毛承先、北韓將李福男等英勇戰死,南原失陷。

    由於聯軍的堅守,日軍付出了重大傷亡才攻下南原,為了報復,日軍隨即屠城,這種人神共憤的暴行,在幾百年後還會上演。

    南原陷落的後果是嚴重的,引起了連鎖反應,全州守將陳愚衷儲存實力,棄城而走,日軍隨後長驅直入,全州、黃石山城、公州等地先後淪陷,日軍直逼漢城,提督麻貴被迫召集分散在各地的守軍在漢城集中以進行防禦,打亂了明軍的戰略部署。

    再說回楊元,突圍而走的楊元回到大營,隨即被逮捕,這也正常,畢竟丟城喪師,主將要負責。不過按照一般流程,除非有特別惡劣的行為,否則戰爭中失利的主將通常會被起復,允許戴罪立功,比如在第一次北韓之役中輕敵冒進,在平壤被日軍擊敗,損兵折將的祖承訓,同樣被允許戴罪立功,並在之後有出彩表現。就算不行,也就是押解回京下獄,等戰事結束後再論罪。

    楊元沒有想到一點,此時的明軍主將,已經不是李如松,換成了麻貴。

    楊元同祖承訓一樣,是李如松嫡系,忠心耿耿,屢立戰功,被稱為名將。所謂上面有人好辦事,祖承訓失敗後,論罪當斬,不過有老領導李如松擔著,表個態也就算了,臨陣斬自己心腹,成何體統,這種事,李如松無論如何是不會做的。

    問題是,麻貴不是李如松,他跟楊元沒啥交情。

    楊元在他手下,只是一員普通將領,身為軍官,守土有責,棄城喪師,按律當斬,軍法,不是開玩笑的。

    “按軍法,敗軍則誅”。

    楊元被押解都遼陽,斬首示眾。

    被稱為“不世出之名將”的楊元,就這樣憋屈的死了,不是死於敵軍之手,而是死於自己人刀下。

    平心而論,楊元的選擇在政治方向上有一些錯誤,而在現實面前,小院認為可以接受。畢竟楊元是在十幾倍的敵人面前堅守了三日,在外無援軍,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才突圍而走,如果他困守城池,無非也就是和毛承先、李福男一樣戰死殉國,這樣的死,除了保全了名節,沒有什麼實際意義。而保得一條命,還可以上陣殺敵報仇,這樣的選擇,也不能說錯。

    比如第一次戰爭中駐守平壤的小西行長,被李如松殺得幾乎不成編制,15000多人的軍團只剩下4000多人,重鎮平壤丟失,小西行長最後也是突圍而走,按這個邏輯,他早就應該被斬首。

    戰爭發展到了今天,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堅持抵抗後撤退,早就被報以寬容的對待,具體例子有很多,這裡不一一列舉。

    可惜,當時是明朝。

    我實在是懷疑麻貴跟楊元有什麼私仇,非做掉他不可。

    不管麻貴是為了立威還是本身就對楊元有意見,楊元就這樣死了,死得非常可惜。

    當然,麻貴一個人決定不了楊元的生死,上面還有楊鎬,還有萬曆,不過麻貴的意見顯然是做出最後判決的重要憑據。

    關於萬曆抗倭援朝戰爭,小院有專門的詳細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

  • 2 # 小龍女5505

    明朝萬曆年間抗倭援朝戰爭中,與抗倭名將麻貴同朝為將的另一悲情名將楊元,不是死於同僚名將麻貴之手,而是被他的上級總管軍務的楊鎬以其棄城失地、守土不力、作戰不力、辜負皇恩之罪命麻貴將他斬首示眾。可憐一代抗倭名將,也曾重創日寇戰功卓著,可惜最終沒戰死沙場,反而含冤被自己上級所殺,一代名將屈死九泉。楊元間接還是死於同僚名將麻貴之手,所以麻貴雖不是殺害楊元的主犯,但也是幫兇。

  • 3 # 東北虎男323

    麻貴從來就沒想殺楊元,楊元也不是麻貴殺的,這是明朝和李家和努爾哈赤糾葛的體制悲劇。

    第一,麻貴不是第二次抗倭援朝戰爭中國方面的最高統帥,帶尚書銜的經略備倭的原兵部侍郎邢玠才是最高統帥,麻貴連第二把交椅都坐不上,麻貴上面還有,帶㪘都御史銜的經略北韓軍務的楊鎬,

    第二,殺楊元的就是楊鎬,因為他們之間有公仇又有私仇,給楊元的任務就是讓他死的任務,讓他死守根本無法守住的南原。

    楊鎬大家應該都知道,著名坑國坑民族的敗類統帥!名揚天下。明清轉折點薩爾滸之戰明軍統帥,成就努爾哈赤之名揚天下,楊鎬百戰百敗,國家偏偏百戰必用的統帥。

    第三,楊元是蓋世猛將,太猛,很多傳奇戰績,不一一列舉了,

    第四,楊元不忠於大明,他只忠於北韓人李家

    第五,北韓人李成梁家族世代坐遼鎮總兵,李成梁李如松李如梅李如柏都是總兵。軍閥家族,遼鎮的主力不是大明官兵;而是他家的家奴,順便說一句,努爾哈赤就是他家家奴,作為李家家丁奮戰多年,李成梁還娶了努爾哈赤的侄女做小妾,抗倭援朝戰爭開始時,李成梁還指使努爾哈赤上書皇帝,努爾哈赤申請要帶女真兵為大明進入北韓抗日,皇帝怕李家偷佔北韓,不允許。

    楊元是李家的將,楊元主力都是李家家丁。

    第六,楊鎬,最有名的戰役就是薩爾滸之戰,讓努爾哈赤以少以弱勝最強帝國,一戰成名天下,這不是他第一次慘敗,不是他第一次瞎指揮,抗日援朝戰爭,第一次和第二次戰役,他都是重要角色,都錯誤指揮多次,都用鐵證證明自己是坑貨,充分表現了他的無能,引起朝廷重視,是你就是你,你就是大明要的統帥!

    第七,簡單說,私仇,楊鎬和李家李如松總兵不和,在戰役指揮上意見不同,李如松瞧不起他認為他不懂軍事,

    公仇,朝廷猜忌李成梁家族,包括李成梁的兒子李如松李如梅李如柏,想弄死他們,更擴大到猜忌李成梁的部下們,不讓努爾哈赤抗日,弄死楊元都是朝廷對李家猜忌的延伸,楊鎬是聰明人,一到軍中就和李家對著幹!

    重用楊鎬就是因為要對付李家,

    嗯,李家也不慣毛病,薩爾滸之戰,明軍四路大軍分進合擊,努爾哈赤擊潰三路,就不打李如柏,李如柏坐看,友軍被幹掉,帶著家丁一個不少飛奔回家,扔下非家丁官軍給努爾哈赤隨便處置。

    綜上所述,殺楊元是楊鎬的主意,本質上是削弱李家並報私仇,

    大明朝高層官員天天不認真研究抗日,天天研究怎麼限制猜忌自己的猛將們,哈哈哈,明朝不亡還有天理嗎?!

    補充一下:為什麼要全國調動兵馬?為什麼不全部讓就近的遼鎮薊鎮出兵,明知道遼鎮薊鎮就足夠了,因為要武將們大小相制,方便文官挑撥離間控制武將,甚至不打仗也要總兵副總兵參將遊擊將軍互相牽制,為了控制限制武將們,甚至派不懂軍事的文官當統帥,這樣的軍隊能有多高戰鬥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山陰公主劉楚玉和清朝公主莽古濟誰更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