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穆心情表
-
2 # WILLSON39
說到底就是不利於統治和政權的穩定。
無為而治,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順應自然,唯變所適,像水一樣與萬物相融匯,滋潤萬物,像森林一樣包容萬物,相輔相成,實質是無為而無不為,是符合自然規律的。
周朝、漢朝、唐朝在建國前後,也都以這種自強不息、韜光養晦的方式治國,從而形成了人心所向、欣欣向榮的局面。但是,這種治理方式也讓一些野心蓬勃的人得以放任自流、為所欲為,致使周朝諸侯不斷做大,周天子形同虛設,漢朝諸王各自為陣,皇帝幾被架空,唐朝皇室爭權奪利,李家幾被顛覆。因此,漢武帝得董仲舒獻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四書五經”、“三綱五常”約束民眾和下屬、統一思想意識,明確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的嚴明等級制度,便是為了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一時效果確也不錯。但時間一長,便成了死板、教條,一切皆由出生、應試而定。
儒術一統,其好的一面是不至於思想觀念和行動上四分五裂,而能夠統一思想、團結力量,壞的一面是人們逐漸變得唯上、唯書、唯古,唯命是從,而缺少了開拓進取、破舊創新的思想意識。因而,各個皇朝也就變得越來越弱,越來越沒有進取心,以致最後走向衰敗,而不能像大自然的森林一樣不斷地自我更生,蓬勃發展。
-
3 # 大宋講書人
無為而治作為老子的政治思想,並沒有被封建統治者拋棄,而是使用了,只是在春秋時期沒人用罷了。本篇文章就來分析一下。
老子神秘的身世老子是中國歷史上非常神秘的思想家,我們都知道有這個人,我們都知道有《老子》這本書,可是歷史上這個人是誰,他到底活了多少歲,他最後到底去了哪裡,這些問題連司馬遷都沒有辦法知道了。
1、老子是誰?
關於老子的身世,歷史上就有三種說法。
1、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這個說法是大家最熟知的,老子有名有姓有祖籍。李耳,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今周口鹿邑),擔任的官職是守藏室之史,也就是相當於今天的國家圖書館和國家檔案館館長。
2、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有的人說,老萊子是老子,與孔子同時。
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脩道而養壽也。還有的人說老子活了160多歲,有的人說活了200多歲,都是因為他修道養生所以長壽。
3、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有的人說周太史儋是老子,司馬遷最後說,大家都不知道他是誰,因為他是個歸隱的君子。所以,老子最後騎青牛而去,最後去了哪連司馬遷都不知道了。司馬遷感嘆道:
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有人說老子是從函谷關出去的。
無為而治的思想無為而治,出自《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意思是說,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
歷史上都有哪些統治者用到了無為而治?1、西漢初年是無為而治的典型案例
劉邦建漢之後,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訓,開始採用黃老思想進行無為而治,輕徭薄賦,減輕人民的負擔。來自於黃老思想的君道無為、刑德相輔、節慾崇儉、愛民養民的觀念就很快轉化成一系列切實可行的統治政策。劉邦去世後,孝惠、高後相繼當政。《漢書》說:“孝惠高後之時,海內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無為,故惠帝拱己,高後女主制政,不出房闥,而天下晏然,刑罰罕用,民務稼穡,衣食滋殖。”文景二帝繼統之後,也繼續將黃老之術作為治國方針。
2、唐朝尊老子為皇帝,垂拱而治與唐初貞觀盛世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自始至終尊老奉道的王朝。唐朝帝王對老子尊稱有加,自稱自己是老子的後裔,尊老子為聖祖,確定了道教為國教,並詔示天下,以抬高唐宗室的地位。
魏徵在《諫太宗十思疏》中說:“文武並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垂拱而治比無為而治更加積極生動形象,內涵上也不完全相同,還含有“四兩撥千斤”之意。但垂拱而治的本質與黃老政治是一樣的,都提倡“君無為而臣有為”。唐太宗曾談其治國體會:“夫安人寧國,惟在於君。君無為則人樂,君多欲則人苦。”這就是貞觀之治與無為而治的關係,讓百姓安居樂業,鼓勵生產,輕徭薄賦。
3、明初休養生息政策與仁宣之治
明太祖是中國第一個平民皇帝,從小放豬放牛為生,當過和尚討過飯,歷經磨難。因此,明太祖深知民苦之源,力推“休養生息”政策。明朝從太祖到宣宗,是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發展,文化相對繁榮,國力強盛的時期,史稱“仁宣之治”。這與明太祖開啟的“休養安息”政策是分不開的。
所以,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一般會在一個朝代新建立之後首先採取的治國思想,這對於恢復生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封建統治者採用的很多,並不是摒棄這種治國思想,老子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當中第一位聖人,《道德經》在全世界翻譯的版本也是最多的,我們今天仍需要研究老子的道家思想。《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多個字,但是其中蘊含的思想是我們永遠需要學習的。
-
4 # 生命解碼之易學堂
"無為而無不為"是道家文化的行為準則,這個準則又簡縮為:止、中、道。老子的《道德經》就是解釋和評論止、中、道這三個字的。證據:″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譬道之在天下,猶小溪之於江海也。” 止、中、道都代表"無為而無不為"這個行為準則,非常深奧,只有具備非凡智慧的人才能遵守實行。所以,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 道又叫君子文化,小人們永遠不知道,所以,他們將″無為而無不為"來個斷章取義,踐踏了道家文化。
-
5 # 客泊
無為而治是華人治理國家的最高境界。無為就是什麼也不管,讓所有成果和問題都暴露出來了統治者才出來出謀劃策,統治的權威性才得到充分顯示。看來老子的治理哲學也有其虛偽的一面。
回覆列表
無為:順其自然,不必有所作為,是古代道家的一種處世態度和政治思想;治:治理。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而使國家得到治理。
這種治理國家的方式對開國初期恢復生產力或恢復生產力有用,而對國家長久發展無益,過於偏向以德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