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癬是嬰幼兒時期常見的面板病之一。常對稱出現在面頰、額部及頭皮處,以後可蔓 延至頜、頸、肩、臂,甚至擴大到腹、臀、四肢及全身。初起為痱子樣的紅色小丘疹,分 布密集,隨後融合成片狀紅斑,上有灰白色皮屑。也可以在紅斑上發生丘疹、水皰、滲 液、糜爛,結成淡黃色脂性皮痂,常覆蓋在頭皮、眉端,以瘙癢及反覆發作為臨床特點。 本病西醫學稱為嬰兒溼疹。
奶癬常見於1個月至1歲以內的哺乳嬰兒,尤以百日之內的嬰兒更為多見。嬰兒常有 家族過敏史,多見於人工哺乳的嬰兒。一般在2~3歲漸漸減輕而自愈,少數可延至成人。
本病的最早記載見於 《諸病源候論· 小兒雜病諸候 ·癬候》,指出: “癬病,由風邪 與血氣相搏於面板之間不散……小兒面上癬,皮如甲錯起,乾燥,謂之奶癬。” 古代醫家 認為溼疹的發病與先天稟賦關係密切。《外科正宗·奶癬》 認為奶癬的發生與 “母食五 辛,父餐炙煿,遺熱與兒,生後頭面遍身為奶癬,睡臥不安,瘙癢不絕”。
【病因病機】
一、病因
父母多食肥甘辛辣,導致胎蘊熱毒,乳母嗜食肥甘厚膩或素體稟賦脾虛溼盛,復感穢 毒、接觸異物所致。
二、病機
1. 基本病機 溼熱蘊結。
2. 常證病機
(1) 溼熱俱盛 父母多食肥甘辛辣,遺熱於胎兒,脾失健運,溼熱內蘊所致。
(2) 脾虛溼盛 胎兒素稟脾胃不足,或後天調護失宜,致脾虛不運,溼聚外泛肌膚而 致病。
(3) 血虛風燥 久病溼鬱化火,耗傷津血,以致血虛風燥,肌膚失養。
【診斷與鑑別診斷】
一、診斷要點
1. 多在嬰兒出生1~6個月發病,2歲以內皮疹逐漸減輕,有些可自愈,少數可遷延 不愈。
2. 面板表現多樣,形態不一,常可對稱分佈於面頰、額部及頭皮,可見到紅斑、丘 疹、水皰、糜爛、滲液、結痂、脫屑等多型損害。在頭皮、眉部可有黃色脂性痂皮覆蓋。
3. 久病可見鱗屑、薄痂、苔蘚樣改變、面板乾燥,面板肥厚明顯。
4. 嚴重的瘙癢感,病情反覆。
二、鑑別診斷
1. 急性奶癬與接觸性皮炎、藥物性皮炎 接觸性皮炎有接觸致敏物質和刺激物質的 病史,皮損僅限於接觸的部位,皮損多單一形態。藥物性皮炎,發病前有明確的用藥史, 瘙癢劇烈,皮損為全身性、廣泛性、對稱性,可伴有發熱、面板黏膜受損。
2.慢性奶癬與神經性皮炎 神經性皮炎,多先瘙癢後起疹,皮疹多發在身體易受摩 擦的頸、肘、腰骶部,苔蘚樣扁平小丘疹,瘙癢嚴重。
【辨證施治】
一、辨證要點
1. 辨皮疹形態 皮疹以乾燥、脫屑為主的多由脾虛風燥所致,多見於形體消瘦,營 養不良的小兒。若皮疹以水皰、糜爛、滲出為主,多見於溼盛蘊熱的肥胖嬰兒。
2.辨溼熱偏盛 溼盛的皮疹以水皰、糜爛、滲液為主,多由脾虛所致。溼熱俱盛多 見於溼疹伴有繼發感染,發熱、紅斑、糜爛、小便短赤、大便乾結。
二、治療原則
1. 基本治則 化溼祛風。
2.具體治法 本病臨證應辨別溼、熱、風邪與血虛之不同,分別予以清熱利溼、健 脾除溼、養血潤燥、祛風止癢等治法。
三、分證論治
1. 溼熱俱盛
證候表現: 皮疹見紅斑、水皰、糜爛,滋水淋漓,味腥而黏,或有結痂,瘙癢難忍, 皮疹發於頭面部及軀幹、四肢的屈側面,伴有小便短赤,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膩,脈 滑,指紋青紫。
證候分析: 此型相當於急性溼疹發作或伴有感染。由於素體蘊熱,外感風熱之邪,溼 熱俱盛,搏結於面板則皮疹出現紅斑、水皰、糜爛滲出的溼熱表現,併兼小便短赤、大便 乾結的裡熱內蘊表現; 舌紅,苔黃膩,脈滑,指紋青紫為溼熱俱盛之象。
治法: 化溼祛風,清熱止癢。
方藥: 五味消毒飲 (《醫宗金鑑》) 加味。
方解: 方中野菊花、金銀花清熱解毒為君; 蒲公英、地丁涼血利溼為臣; 天葵為佐使 之藥。
加減: 溼重加車前子、黃柏清熱利溼; 瘙癢劇烈加白鮮皮、苦參祛溼止癢; 煩躁、哭 鬧不安加梔子、燈心草清熱除煩; 伴發熱,加生石膏、黃芩清熱解毒。
2. 脾虛溼盛
證候表現: 皮疹顏色暗紅不鮮,表面有水皰、滲液和結痂,伴有納差,大便稀溏,腹 脹,吐乳,舌淡,苔白膩,脈濡緩,指紋淡紅。
證候分析: 本證多見於素稟不足、體質差的兒童。脾虛不運,水溼內停而見納呆、便 溏、腹脹吐乳; 溼泛肌膚見皮疹色暗淡,以水皰、滲出、糜爛為主; 苔白膩,脈濡,指紋 淡為脾虛溼盛之象。
治法: 健脾化溼,祛風止癢。
方藥: 胃苓湯 (《丹溪心法》) 加味。
方解: 方中茯苓、豬苓、白朮、蒼朮健脾燥溼為君; 陳皮、厚朴、甘草和中益胃為 臣; 澤瀉利溼為佐。
加減: 大便稀溏,加炮姜、葛根溫中祛溼; 瘙癢加白鮮皮、六一散祛溼止癢。
3. 血虛風燥
證候表現: 皮疹乾燥、脫屑,色素沉著,苔蘚樣改變,瘙癢劇烈; 面板肥厚粗糙,抓 破有少量滲液; 口乾,夜寐不安,大便乾結; 舌淡,苔薄白或少苔,脈細數。
證候分析: 本型多見於長期不愈,病情反覆發作的患兒。皮疹分佈侷限或以四肢彎曲 部位為主。由於病久,溼鬱化火,耗傷津血,肌膚失養而致生風化燥,見到皮疹乾燥、脫 屑,皮損肥厚,呈苔蘚樣改變; 舌、脈均為血虛風燥之象。
治法: 化溼祛風,潤燥止癢。
方藥: 養血定風湯 (《外科證治全書》) 加味。
方解: 方中當歸、川芎、生地、赤芍養血為君; 殭蠶祛風止癢為臣; 丹皮、鮮首烏、 天冬涼血潤燥為佐。
加減: 瘙癢劇烈,加蜈蚣、烏梢蛇疏風止癢; 口渴咽乾,大便乾結,加天花粉、玄 參、麥冬滋陰潤燥。
四、其他療法
1. 單方驗方 小兒化溼湯: 蒼朮、陳皮、澤瀉、六一散、炒麥芽,每日1劑,水煎 服,每日3次,每次30mL。
2. 中成藥
(1) 賽金化毒散 1歲以內小兒每次1/3支,1歲以上每次1/2支,每日2次,沖服。 清熱解毒,用於溼熱俱盛型。
(2) 導赤丹 1歲以內小兒每次1/2丸,1歲以上每次1丸,每日2次,用於溼熱俱 盛型。
3. 外治法
(1) 溼敷 用於紅腫滲出明顯者,選用生地榆9g,黃柏9g,馬齒莧15g,煎水 100mL,以多層紗布浸溼,敷於患處,每次30分鐘,每日3次。
(2) 外搽 無滲液時,可用三黃洗劑外搽。若面板浸潤肥厚、苔蘚樣改變,用黑豆餾 油膏外搽。
【預防與調護】
一、預防
1. 乳母及患兒忌食辛辣、魚腥海鮮發物。
2. 餵養應有節制,注意調護小兒脾胃。
二、調護
1. 消除面板刺激因素,如皮毛、化纖衣物。
2.忌用熱水燙和使用肥皂及鹼性大的洗浴液洗澡。
3. 避免搔抓,預防感染。
4. 避免居處潮溼,保持空氣、衣著乾燥清潔。
奶癬是嬰幼兒時期常見的面板病之一。常對稱出現在面頰、額部及頭皮處,以後可蔓 延至頜、頸、肩、臂,甚至擴大到腹、臀、四肢及全身。初起為痱子樣的紅色小丘疹,分 布密集,隨後融合成片狀紅斑,上有灰白色皮屑。也可以在紅斑上發生丘疹、水皰、滲 液、糜爛,結成淡黃色脂性皮痂,常覆蓋在頭皮、眉端,以瘙癢及反覆發作為臨床特點。 本病西醫學稱為嬰兒溼疹。
奶癬常見於1個月至1歲以內的哺乳嬰兒,尤以百日之內的嬰兒更為多見。嬰兒常有 家族過敏史,多見於人工哺乳的嬰兒。一般在2~3歲漸漸減輕而自愈,少數可延至成人。
本病的最早記載見於 《諸病源候論· 小兒雜病諸候 ·癬候》,指出: “癬病,由風邪 與血氣相搏於面板之間不散……小兒面上癬,皮如甲錯起,乾燥,謂之奶癬。” 古代醫家 認為溼疹的發病與先天稟賦關係密切。《外科正宗·奶癬》 認為奶癬的發生與 “母食五 辛,父餐炙煿,遺熱與兒,生後頭面遍身為奶癬,睡臥不安,瘙癢不絕”。
【病因病機】
一、病因
父母多食肥甘辛辣,導致胎蘊熱毒,乳母嗜食肥甘厚膩或素體稟賦脾虛溼盛,復感穢 毒、接觸異物所致。
二、病機
1. 基本病機 溼熱蘊結。
2. 常證病機
(1) 溼熱俱盛 父母多食肥甘辛辣,遺熱於胎兒,脾失健運,溼熱內蘊所致。
(2) 脾虛溼盛 胎兒素稟脾胃不足,或後天調護失宜,致脾虛不運,溼聚外泛肌膚而 致病。
(3) 血虛風燥 久病溼鬱化火,耗傷津血,以致血虛風燥,肌膚失養。
【診斷與鑑別診斷】
一、診斷要點
1. 多在嬰兒出生1~6個月發病,2歲以內皮疹逐漸減輕,有些可自愈,少數可遷延 不愈。
2. 面板表現多樣,形態不一,常可對稱分佈於面頰、額部及頭皮,可見到紅斑、丘 疹、水皰、糜爛、滲液、結痂、脫屑等多型損害。在頭皮、眉部可有黃色脂性痂皮覆蓋。
3. 久病可見鱗屑、薄痂、苔蘚樣改變、面板乾燥,面板肥厚明顯。
4. 嚴重的瘙癢感,病情反覆。
二、鑑別診斷
1. 急性奶癬與接觸性皮炎、藥物性皮炎 接觸性皮炎有接觸致敏物質和刺激物質的 病史,皮損僅限於接觸的部位,皮損多單一形態。藥物性皮炎,發病前有明確的用藥史, 瘙癢劇烈,皮損為全身性、廣泛性、對稱性,可伴有發熱、面板黏膜受損。
2.慢性奶癬與神經性皮炎 神經性皮炎,多先瘙癢後起疹,皮疹多發在身體易受摩 擦的頸、肘、腰骶部,苔蘚樣扁平小丘疹,瘙癢嚴重。
【辨證施治】
一、辨證要點
1. 辨皮疹形態 皮疹以乾燥、脫屑為主的多由脾虛風燥所致,多見於形體消瘦,營 養不良的小兒。若皮疹以水皰、糜爛、滲出為主,多見於溼盛蘊熱的肥胖嬰兒。
2.辨溼熱偏盛 溼盛的皮疹以水皰、糜爛、滲液為主,多由脾虛所致。溼熱俱盛多 見於溼疹伴有繼發感染,發熱、紅斑、糜爛、小便短赤、大便乾結。
二、治療原則
1. 基本治則 化溼祛風。
2.具體治法 本病臨證應辨別溼、熱、風邪與血虛之不同,分別予以清熱利溼、健 脾除溼、養血潤燥、祛風止癢等治法。
三、分證論治
1. 溼熱俱盛
證候表現: 皮疹見紅斑、水皰、糜爛,滋水淋漓,味腥而黏,或有結痂,瘙癢難忍, 皮疹發於頭面部及軀幹、四肢的屈側面,伴有小便短赤,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膩,脈 滑,指紋青紫。
證候分析: 此型相當於急性溼疹發作或伴有感染。由於素體蘊熱,外感風熱之邪,溼 熱俱盛,搏結於面板則皮疹出現紅斑、水皰、糜爛滲出的溼熱表現,併兼小便短赤、大便 乾結的裡熱內蘊表現; 舌紅,苔黃膩,脈滑,指紋青紫為溼熱俱盛之象。
治法: 化溼祛風,清熱止癢。
方藥: 五味消毒飲 (《醫宗金鑑》) 加味。
方解: 方中野菊花、金銀花清熱解毒為君; 蒲公英、地丁涼血利溼為臣; 天葵為佐使 之藥。
加減: 溼重加車前子、黃柏清熱利溼; 瘙癢劇烈加白鮮皮、苦參祛溼止癢; 煩躁、哭 鬧不安加梔子、燈心草清熱除煩; 伴發熱,加生石膏、黃芩清熱解毒。
2. 脾虛溼盛
證候表現: 皮疹顏色暗紅不鮮,表面有水皰、滲液和結痂,伴有納差,大便稀溏,腹 脹,吐乳,舌淡,苔白膩,脈濡緩,指紋淡紅。
證候分析: 本證多見於素稟不足、體質差的兒童。脾虛不運,水溼內停而見納呆、便 溏、腹脹吐乳; 溼泛肌膚見皮疹色暗淡,以水皰、滲出、糜爛為主; 苔白膩,脈濡,指紋 淡為脾虛溼盛之象。
治法: 健脾化溼,祛風止癢。
方藥: 胃苓湯 (《丹溪心法》) 加味。
方解: 方中茯苓、豬苓、白朮、蒼朮健脾燥溼為君; 陳皮、厚朴、甘草和中益胃為 臣; 澤瀉利溼為佐。
加減: 大便稀溏,加炮姜、葛根溫中祛溼; 瘙癢加白鮮皮、六一散祛溼止癢。
3. 血虛風燥
證候表現: 皮疹乾燥、脫屑,色素沉著,苔蘚樣改變,瘙癢劇烈; 面板肥厚粗糙,抓 破有少量滲液; 口乾,夜寐不安,大便乾結; 舌淡,苔薄白或少苔,脈細數。
證候分析: 本型多見於長期不愈,病情反覆發作的患兒。皮疹分佈侷限或以四肢彎曲 部位為主。由於病久,溼鬱化火,耗傷津血,肌膚失養而致生風化燥,見到皮疹乾燥、脫 屑,皮損肥厚,呈苔蘚樣改變; 舌、脈均為血虛風燥之象。
治法: 化溼祛風,潤燥止癢。
方藥: 養血定風湯 (《外科證治全書》) 加味。
方解: 方中當歸、川芎、生地、赤芍養血為君; 殭蠶祛風止癢為臣; 丹皮、鮮首烏、 天冬涼血潤燥為佐。
加減: 瘙癢劇烈,加蜈蚣、烏梢蛇疏風止癢; 口渴咽乾,大便乾結,加天花粉、玄 參、麥冬滋陰潤燥。
四、其他療法
1. 單方驗方 小兒化溼湯: 蒼朮、陳皮、澤瀉、六一散、炒麥芽,每日1劑,水煎 服,每日3次,每次30mL。
2. 中成藥
(1) 賽金化毒散 1歲以內小兒每次1/3支,1歲以上每次1/2支,每日2次,沖服。 清熱解毒,用於溼熱俱盛型。
(2) 導赤丹 1歲以內小兒每次1/2丸,1歲以上每次1丸,每日2次,用於溼熱俱 盛型。
3. 外治法
(1) 溼敷 用於紅腫滲出明顯者,選用生地榆9g,黃柏9g,馬齒莧15g,煎水 100mL,以多層紗布浸溼,敷於患處,每次30分鐘,每日3次。
(2) 外搽 無滲液時,可用三黃洗劑外搽。若面板浸潤肥厚、苔蘚樣改變,用黑豆餾 油膏外搽。
【預防與調護】
一、預防
1. 乳母及患兒忌食辛辣、魚腥海鮮發物。
2. 餵養應有節制,注意調護小兒脾胃。
二、調護
1. 消除面板刺激因素,如皮毛、化纖衣物。
2.忌用熱水燙和使用肥皂及鹼性大的洗浴液洗澡。
3. 避免搔抓,預防感染。
4. 避免居處潮溼,保持空氣、衣著乾燥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