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二曲人

    這個題目,有些讓人琢磨不定,姑且以《明史》為據回答如下:孝定李太后對張居正有意見應該是有的,但至於說其恨毒張居正,還找不出面上的根據。但仔細揣摸一下,應該說,也是恨毒的了。

    第一,當萬曆皇帝洩忿,對張居正家進行無情追殺之際,惟一能夠阻止這種過分行動的就是李太后,但她卻沒有任何表示,任由萬曆皇帝任性去做,搞的張家家破人亡,讓正直大臣寒心。

    第二,她為什麼不出手相助張家呢,如果非要找個原因,可能應該從李太后的心機上去找。李太后以宮人上位為貴妃,沒有一定的心計,光憑顏色恐怕到不了後來的位置。李太后的城府是極深的,當明穆宗去世之際,孤兒寡母,無有依靠,首輔高拱強硬,不給她面子,令她處事惟艱。硬是憑她自己的判斷並運作,內靠太監馮保,外依內閣大臣張居正,用盡家法、國法,驅趕高拱出朝廷,培養萬曆成人,實掌皇權,保障了政權牢牢控制在她和兒子手中。

    第三, 當萬曆已經成人,有能力掌握朝政時,對其一口一個張先生叫的張居政也就不是那麼親熱了。當張居正因病去世後,她更是態度冷淡了,以至於在萬曆追殺張家時,她便隱居深宮,不管不問了。甚至有人傳說,張居正生個痔瘡,不是大病,其所以能夠因此而喪命,是皇家給下了毒。當然,此是傳言,不可當真,但起碼張居正的死是有疑問的。

    第四,李太后是北京鄉下人,具有傳統農民的冒死護犢保家產心理,她活著的目標就是培養兒子成人,傳承祖宗基業,為著這個目標,可以生可以死,忍辱負重、哀告求人,對於她來說,根本不是什麼難事。所以當需要張居正、馮保時,她可以冒犯忌諱,以後宮之身和張居正交流、溝通,確保兒子掌權、江山穩固。而一旦張居正對兒子掌權、江山穩固有所阻礙時,則堅定的站在兒子一邊,以公開的不公開的方法對付張居正。

    當然,張居正的悲劇,與其性格也是分不開的,這就是他太自以為是、強權為政、不思進退。其所以他自己能夠上位首輔,就是靠與太監馮保聯手,利用前首輔高拱對待李太后母子的不恭,誇大威脅,激怒李太后,罷卻了高拱的首輔,自己上位,得以專權。而這些問題,可能心機深沉的李太后,後來也看穿了,有伺機收拾他的謀劃。在一定程度上說,李太后和張居正的合作是互有利用,不能說李太后恨毒張居正,張居正利用李太后。

  • 2 # 史公子

    李太后恨張居正這是從何說起呢,要說萬曆皇帝恨張居正還是可能的,李太后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是恨張居正的。

    張居正在嘉靖年間並不出彩,作為徐階的弟子,嘉靖年間徐階都被嚴嵩壓得喘不過氣來,更何況是張居正呢,張居正真正掌權是在萬曆皇帝時期,因為在他之前不是嚴嵩就是老師徐階,再不就是高拱,所以說張居正在萬曆之前並沒有受到重視,自然沒有讓李太后恨得機會。

    萬曆時期,張居正作為萬曆皇帝的老師,首輔高拱被萬曆皇帝厭惡,張居正聯合李太后還有宦官馮保扳倒高拱榮登首輔,在整個萬曆時期,張居正和李太后、馮保一直處於合作的地位,張居正的權利需要在李太后和馮保的幫助下才得以實行,何來李太后恨張居正得啊。要說恨也是萬曆皇帝對於大小事情取決於張居正,而且對於萬曆管理的特別嚴格,萬曆皇帝恨他,所以萬曆在張居正死後對張居正鞭屍,家屬流放或者餓死。

    所以說李太后恨張居正屬於空穴來風。

  • 3 # 李不疑

    李太后不能算是恨張居正,所有的行為應該是環境和身份的的轉變的必然行為!這主要是由李太后的性別、身份一級身份特點決定的!

    第一,“後宮不得干政的朝代”這一觀念的深入她的靈魂。明朝從開國起禁止後宮、外戚干政,這個傳統被歷代皇帝繼承了下來。

    第二,男尊女卑已為歷史現實,朱元璋真正的將儒家思想貫徹到國家的每一個角落,由此,“男尊女卑”時代也就無可爭議地降臨了。在這個時代,哪怕你是皇后、太后也是也不能例外。

    第三,就是李太后的具有很高的智商,知道什麼該管,什麼不該管。李太后是宮女出身,在皇宮的爾虞我詐中已經掙扎生存了五十多年,早就成“精”了。

    第四就是李太后是一個女人,更是一個母親。對一個女人而言,母親的責任遠超於女人的所求,兒女永遠要比情夫、後老伴兒要重要得多,特別是母以子貴是我封建時代。

    在李太后的眼中皇權高於一切,誰威脅到皇權就毫不猶豫的弄死他,張居正威脅到了皇權,這與高拱完全類似。

    張居正掌權後,特別是掌權中後期,高拱的這些毛病張居正也存在。

    高拱被李太后、馮保、張居正聯手弄倒,就是因為高拱在言語上經常瞧不起年幼的萬曆。為了保住自己的兒子的地位,李太后不得不支援張居正。在後期,張居正的威望和權力集團嚴重影響了萬曆的皇權發揮,張太后也只能再將他打倒,當然還有點私心就是為了給自己的二兒子湊錢結婚。

    由此能夠看出,凡是對帝王構成為威脅的大臣都不會有好下場,在古代做官還是要本分,千萬不可越權行事。

    再來說說張居正是如何妙用對手坐上首輔之位!

    明隆慶四五年間張居正在內閣做宰相,但不是首輔,首輔是高拱,兩人各成一派,面對高拱的強勢,張居正處境艱難。這個時候,出現了“膠萊河難題”。明朝的政治中心在北京,但經濟中心在南京。很多資源都依靠南方供給,尤其是400萬石糧食,全部靠南方提供。這些糧食,只能靠運河漕運,但唯一的水道並不安全。從清口到徐州茶城這一段,黃河就是運河。黃河流量不可捉摸,水量大了,糧船隨時有漂沒的危險;水量太小,糧船便會中途擱淺。在必須確保漕運安全的大背景下,海運方案提上議事日程,這就有了“膠萊河方案”。這個方案給張居正出了個大難題。

    膠萊河位於山東省高密縣,分南北二流:南流至膠州麻灣口入海,北流至掖縣海倉口入海。這兩條天然水道,在陸上互不貫通,有人提議在中間另鑿新水道,溝通膠河和萊河,就是所謂的“膠萊新河”。鑿通膠萊河後,漕運便可以由淮河入海,然後由膠州灣進入膠萊河,再由海倉口出海直達天津。

    首輔高拱極力主張開鑿膠萊新河,認為如果該方案成功實施,則北邊的糧食供應有了保證,國防問題、經濟問題便隨之而解。張居正有不同看法。他認為,水源是個非常大的問題。開鑿膠河和萊河的分水嶺已經夠困難了,但這還不是最困難的事情。有了水道,便要有水,水從哪裡來呢?山中不是沒有水,但是不夠行船,更談不上刷沙。在河水不能刷沙的時候,如果海沙侵入河身,又該怎麼處理呢?

    高拱本來就對張居正心懷戒意,張居正如直接提出反對意見,肯定會遭到高拱的激烈反擊,甚至可能官位不保。張居正想到胡橫。胡屬高拱一派,但為人正直,不隨聲附和。張居正提出,派胡橫去實地考察後,再作決定。高拱欣然同意了。胡橫考察歸來,贊同張居正的意見。胡的話高拱聽得進。最後,膠萊新河方案被否定了,國家避免了勞民傷財,張居正順利解決了這個難題。

    表面看來,張居正提議派高系的人前去調查,迎合了高拱的想法,對張居正不利。但是,如果張居正提出派自己的人去調查,高拱很可能不會同意,即使同意,最後也有可能否決。所以,只能派高系的人去。派高系的人去關鍵是要選好人,如果胡橫是個隨聲附和的應聲蟲,他必然迎合高拱的主張。所以,必須找到胡橫這樣的人,雖然其處在敵對的陣營,卻可以為己所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菲跟謝霆鋒分手原因:當年謝霆鋒王菲為什麼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