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唯⑴メ摯愛520
-
2 # 國平軍史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軍隊沒有裝備真正的輕機槍,所謂的勃郎寧輕機槍,事實上就是一把自動步槍。
當初,設計師勃郎寧設計時就是一把自動步槍,此槍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於美國軍隊本身參戰比較晚,況且,當時戰場上馬克沁重機槍風頭正勁,因此此槍在戰場上的名氣並不大。
反倒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勃郎寧自動步槍名聲鵲起,尤其是在太平洋戰場上,在殘酷的奪島戰役中,每個美軍步兵班,除了原先的那挺又增加了一挺當作輕機槍使用的勃郎寧自動步槍。
再增加了一具M-1火焰噴射器,加上班上原來的M-1加蘭得半自動步槍、M-1/3衝鋒槍、M-1卡賓槍,美軍對以三八式和九九式手動步槍為主的日軍,火力上形成了徹底的碾壓,讓日軍步兵損失慘重,僅在太平洋戰區就被美軍殲滅了100餘萬兵力。
勃郎寧自動步槍,採用了7.62毫米口徑,全槍重A1型7.5-A2型9.5公斤,有效射程550米,20發直彈匣供彈,與捷克ZB-26輕機槍機匣上方供彈相反,採用機匣下方供彈方式,妥妥的自動步槍和衝鋒槍最常見的供彈方式,從供彈方式上,也可以看出來,此槍設計的初衷就是一把自動步槍。
美軍出兵歐洲,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此槍被命名為勃郎寧M-1918式自動步槍,可實施單發和連發射擊,恰好也就是自動步槍的設計,當時的輕機槍,無法單發開火,都是連發射擊的武器。
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勃郎寧M-1918式自動步槍,被裝上了兩腳架,原因此槍發射大威力步槍彈,後坐力特別大,影響了射手的操控,為了提高射擊精度,也便於射手射擊,就裝上了兩腳架,以提高射擊穩定性,重新命名為M-1918A1式。
又在M-1918A1式基礎上,取消了單發射擊方式,全自動射擊時兩檔射速可調,槍重增加到了約9.5公斤,被命名為M-1918A2式。
M-1918A2式勃郎寧自動步槍,架上兩腳架以後,且份量大幅度提高,已經接近日軍10.2公斤的歪把子輕機槍,是三把勃郎寧自動步槍中最接近輕機槍的模樣。
事實上,由於勃郎寧自動步槍20發彈匣供彈,限制了其火力的持續性,連續射擊時,會燒灼槍管,且無法更換槍管,妨礙了勃郎寧自動步槍成為一挺真正的輕機槍。
綜上,勃郎寧自動步槍參與了二次世界大戰,但非常巧的是,美軍沒有輕機槍可用,就將架上兩腳架的勃郎寧M-1918A1式特別是M-1918A2當作輕機槍來使用。
勃郎寧自動步槍,作為自動步槍,實在是太沉了,份量接近其它交戰國的輕機槍,架上兩腳架的M-1918A1/A2貌似一挺輕機槍,由於美國軍工沒有研發輕機槍,所以二戰時期,美軍還真是將這兩把自動步槍當作輕機槍使用,外界觀其形狀,也錯將這兩把自動步槍當作輕機槍了。
-
3 # DDG的老船塢
然而……美軍在二戰期間確實換裝過輕機槍啊……
二戰爆發後美軍就發現了BAR存在供彈具小,不能更換槍管的問題,並著手尋求應急替代方案
二戰爆發後,美軍發現配備到步兵班的M1918勃朗寧自動步槍(BAR)作為輕機槍使用的時候問題多多,首先槍管是固定的,無法在戰地更換,嚴重影響火力持續性,而20發彈匣的持續性也存在問題(這倒不是大問題,ZB-26也是20發彈匣),所以在戰爭爆發後,美軍就開始尋求能夠替代BAR的輕機槍。
美軍最終選擇將M1919A4重機槍進行輕機槍化改造的應急方案
由於需求急迫,研發新槍顯然是來不及的,所以最終確定在勃朗寧M1919A4重機槍基礎上進行輕機槍化,最終成果是勃朗寧M1919A6通用機槍。M1919A6相比M1919A4增加了兩腳架,提把和槍托,仍然保留了安裝三腳架的能力,換裝了輕型可抽換槍管。
M1919A6通用機槍計劃取代BAR作為班用機槍
勃朗寧M1919A6野戰維護性不錯,射速適中,槍管可抽換,彈鏈供彈火力持續性不錯,然而畢竟是氣冷重機槍的老底子,槍身太重(15千克,MG34槍身重12千克,MG42槍身重11千克,而BAR還不到9千克),作為班用伴隨武器實在有些夯,而且M1919A6要到1943年才開始配發部隊,並不可能在二戰結束前完成換裝,所以美軍在二戰中輕機槍一直處於M1918勃朗寧自動步槍和M1919A6輕機槍混裝的狀態,直到二戰結束M1919A6也沒有取代BAR。
M1919A6在1943年底才參戰,已經來不及完全取代BAR
-
4 # 戰爭之王
勃朗寧輕機槍本身是一戰末期研發的M1918勃朗寧自動步槍改進而成的,效能在當時只能說是夠用,基本能夠滿足實戰需要。
一戰中美軍發現缺乏自動火力,因此勃朗寧設計出了M1918式自動步槍,不過出現太晚,大量生產已經是戰後了。到了二戰時期,美軍為其增加了兩腳架和快慢機,作為輕機槍使用,雖然該槍僅有20發的彈匣,但是考慮到當時輕機槍彈容量普遍在20到30發之間,因此還算夠用。雖然也有一種30發的彈匣,但是不知為何幾乎沒怎麼裝備使用。
而到了實戰中,不少士兵甚至直接拆掉了腳架,將其再次作為自動步槍使用。不過M1918作為輕機槍畢竟還是太過湊合,因此美華人當時也有其他的專案。比如約翰遜輕機槍就是一個代表,不過其由於繁雜的測試改進等工作導致真正生產時已經太晚,產量不高。
然後就是在現有機槍上改造了,在M1919A4基礎上出現了M1919A6機槍,增強了機動能力,增加了槍托和兩腳架,可以作為輕機槍使用。就是重量已經達到了15公斤,要比M1918A2沉的多,不過畢竟火力更強。
回覆列表
M1918自動步槍(BAR)就作為輕機槍用了比利時M1930輕機槍和M1918結構是一樣的。改為7.92mm槍彈,全自動射擊時有兩種射速,快速600發/分、慢射速350發/分,慢射速主要是為了減少彈藥的消耗;槍管耐高溫,槍管上有螺紋狀散熱片,配有氣體調節器調整槍彈發射時進入導氣裝置的火藥氣體量,全槍質量9kg後來還有用彈鏈的勃朗寧M1919輕機槍。mg34的誕生還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戰德軍失敗後,根據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德國不許製造重機槍,但可以裝備輕機槍,聰明的德華人就想出了把重機槍和輕機槍合為一體的mg34,裝上二腳架,它是一把班用輕機槍,裝上三腳架,它就是一把極強火力的重機槍,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把通用機槍。後來德軍又再mg34基礎上加以改進研製出了mg42。mg42簡化了結構,並大量採用衝壓件,大大增加了生產效率和降低了生產成本。
mg42的特點是火力極猛,高達1200發一分的射速使盟軍稱它為噩夢,無數盟軍士兵成為它的槍下鬼,更為可貴的是,該槍廣泛採用衝壓件,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減輕了武器重量,使得整個二戰期間,mg42共生產100萬挺以上,被公認為二戰最好的機槍。
該槍的影響非常深遠,二戰後乃至現在許多機槍(如m60e3,mg3,mg4)都有它的影子。的確如此,用最小的成本,最快的效率,生產出最具威力的武器是所有武器都應該借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