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悠在旅途

    堅持閱讀能不能達到“脫胎換骨”的改變,我不敢說可以,但腹有詩書氣自華卻是從古至今公認的可以有的改變。

    至於閱讀改變一個人,那要看他是怎麼樣閱讀的,走馬觀花式,蜻蜓點水式休閒娛樂地讀,還是深耕細研、愛不釋手式探究式閱讀?是深情閱讀,還是敷衍閱讀?都決定了閱讀的效果以及對閱讀者的影響。凡有改變者,都是興趣愛好使然,讀書也不例外。

  • 2 # 5分鐘讀書

    這個問題很有趣。

    中國的教育自古以來就提倡多讀書,比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更別提那句、從小就被家長耳提面命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了。

    由此可見,在中國傳統的教育中,讀書,不僅僅能讓人“產生脫胎換骨的改變”,甚至是升官發財、光耀門楣的重要前提。

    聊聊我的個人看法吧!

    如果一個人每天堅持閱讀,你覺得這能讓人產生脫胎換骨的改變嗎?

    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我們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概括:

    閱讀*時間=改變

    在這個公式中,“閱讀”可以看做一個恆定的東西,再乘以“時間”這個變數,就能帶來相應的改變。比如:當閱讀量是1分,時間是100天,那麼,最後的改變就是100分;當閱讀量是10分,堅持100天,最後的改變就是1000分。

    以此類推,只要保持“閱讀”不變,堅持的“時間”越長,改變越大。

    但是,問題來了——我們如何去定義閱讀的“分數”呢?

    比如說:你讀的是《經濟學原理》,我讀的是網路小說,堅持100天之後,我們倆的改變程度是不是一樣的?

    再比如說:你讀《經濟學原理》,每天只能讀兩頁;我讀網路小說,一天100頁,讀完後我對小說產生了興趣,又去讀武俠小說、然後又開始讀文學名著……堅持100天之後,你讀了半本書,我讀了20本書,我們倆的改變程度是不是一樣的?

    再比如:你讀《經濟學原理》,讀完後一知半解,也無法寫一篇經濟學領域的文章;而我讀完了20本網路小說、武俠小說和文學名著,居然也開始寫自己的小說並且在網上發表、還賺了稿費……這時候,我們倆的改變程度,是不是一樣的?

    (不好意思,我只是舉個例子,絕對沒有抬槓的想法)

    我認為閱讀會讓人改變,但這個過程,需要有至少三個前提:讀什麼書、怎麼讀、讀完之後做什麼?

    以上舉了三個例子,其實就是我想提供的三個參考維度:知識的密度(讀什麼書?)、閱讀的深度(怎麼讀?)、行動(讀完之後?)。只有把這三個前提思考清楚了,我們才能真正去衡量閱讀的效果。

    下面簡單聊聊這三個前提吧!

    首先是知識的密度。

    什麼是知識密度?簡單來說,就是單位時間內講授的知識數量。

    一本暢銷書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它們用了大量生動的案例、深入淺出地把知識傳達給讀者,比如《時間簡史》、《影響力》、《牛奶可樂經濟學》,但這樣就犧牲了知識的密度;而那些經典著作之所以很少有人問津,就在於它們的知識密度太大、讀一頁就要費很多腦細胞,比如《資本論》、《經濟學原理》、《幾何原本》……

    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就能找到這樣的例子。

    我曾經想加入一個讀書社群,跟大家一起、用幾個月的時間深度閱讀幾本書。社群公佈的書單包括:《如何閱讀一本書》《精力管理》《精進》《拖延心理學》《溝通中藝術》《非暴力溝通》……這些都是比較流行的暢銷書,乾貨很足。

    但後來,我又看到另一個讀書社群也在招募,同樣是用幾個月的時間一起讀書,但不同的是:他們只讀一本書,那就是馬克思的《資本論》……

    看到這個書名我就嚇壞了:這本書的知識密度,比10本暢銷書加起來都要大!

    參加閱讀《資本論》的朋友,後來也說:自從讀了這套經典著作之後,再讀網上那些所謂的“深度文章”,就已經感覺“索然無味”了!

    最後,這兩個讀書社群我都沒有參加(因為懶)。所以,如果你想問:堅持幾個月後,兩個社群的成員,誰的收穫更大?

    我的回答是:不好說。

    因為,“知識密度”僅僅是改變的第一個前提條件,後面還有至少兩個這樣的條件呢!

    其次,我們聊聊第二個前提:閱讀的深度。

    顧名思義:你會用什麼方式去閱讀一本書?

    你可能會說:讀一本書,讀完後能知道這本書寫的什麼,就可以了吧?

    在我看來,讀完後如果僅僅是“知道這本書寫的什麼”,可以說是“幾乎沒有收穫”的。你知道這本書寫的什麼,未必就能夠把重點講出來;你能把重點講出來,未必就知道這本書的整體結構,更別提作者的邏輯、論證過程,以及作者講錯了的地方……

    嗯,我並不是說、我們要掌握每一本書的重點、整體結構、邏輯和作者講錯了的地方都找出來;不過,我們對書中的資訊瞭解得越透徹、閱讀的程度就越深。

    這跟那些“僅僅知道這本書寫的什麼”的人,收穫的東西是完全不同的。

    就像我讀完《紅樓夢》,只知道書中講述了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以及四大家族的沒落,而有的人卻能從這本書裡分析出一個時代的全貌……關鍵是,他們還能透過分析賺到錢。

    (就是那些研究《紅樓夢》的“紅學家”們)

    這就是我想說的、閱讀的深度。

    然後,我們再聊第三個前提:行動。

    讀完一本書,你會做什麼?合上書、從此束之高閣?還是認認真真地寫一篇讀書筆記、並且按照書中的方法去實踐?

    讀完一本書,你會怎麼利用書中的觀點?是全盤接受、當做理念一樣去執行?還是批判地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泊、在生活和工作中一邊實踐一邊改進?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讀完一本書之後的“行動”,才是我們改變的開始。

    一類是:在讀完一本書之後,拍張照、發個朋友圈,讓大家都知道“我讀完啦!”一類是:在讀完一本書之後,用文字、思維導圖或者別的方式,整理自己的讀書筆記、曬出來跟大家分享;還有一類,他們不滿足於做讀書筆記,而是讀完後立刻去行動。等過了一段時間,也許三個月、也許半年,他們再把這本書的內容拿出來分享(即覆盤),回顧這段時間的改變。

    你覺得,以上哪一類人的收穫更大呢?

    客觀來說,這三類人都會獲得改變的。因為閱讀是一種非常好的習慣,只要肯堅持下去,我們都能有很大的收穫。

    只是,因為彼此閱讀的知識密度不同、閱讀的深度不同、以及閱讀之後採取的行動不同,所以,我們的收穫也會有很大的差別。

    最後,回到題主的問題:如果一個人每天堅持閱讀,你覺得這能讓人產生脫胎換骨的改變嗎?

    我的答案是:改變是一定會有的,而且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會朝著好的方向去改變。

    但如果你想獲得“脫胎換骨”的改變,我給你三個建議:

    其一是讀知識密度更大的書,就是各個領域的經典著作;其二是放棄一切捷徑、帶著批判的思維、更深入的讀一本書;其三是讀完之後一定要輸出、要分享,並且把書中的方法用到實處。

    這樣的閱讀方法很累,很費時間,很不容易。

    但是,改變自己,又怎麼可能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呢?

    祝你獲得自己想要的改變!閱讀的路上,我們一起加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育肥羊養殖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