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盛夏一抹清涼
-
2 # 唐朝的長老
曹魏實力確實遠勝東吳,無論是經濟還是人口,無論是軍隊還是糧草曹魏都要遠勝東吳,就是一心想要統一三國的曹魏始終不能如願。這是為什麼呢?這個問題問的是很有水平的,戰爭絕非紙上談兵,強不能勝弱肯定是有很大的原因的。
東吳有長江天塹防護,易守難攻赤壁之戰的時候曹操是一心要剿滅劉備和孫權的,這時的曹操正是得意的時候,而且此時的曹操擁有殲滅他們的絕對實力,但是事與願違,赤壁之戰的敗局將曹操牢牢地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面,想必曹操永遠也不會忘掉這段恥辱的,如果曹操沒有赤壁慘敗,曹操統一三國根本就是輕易而舉的事情。並非是曹操無能,而是東吳易守難攻,再加上曹魏士兵都是北方人,很難攻佔東吳,而且孫權雖然打仗不是一把好手,但是在防禦上面還是數一數二的。
曹魏內部的不團結曹操在赤壁之戰慘敗之後朝中的許多大臣開始彈劾曹操讓曹操不能安心在外征戰,成了曹操的後顧之憂,所以赤壁之戰的慘敗對曹操在朝中的地位影響也是極大的。之後曹丕繼位之後朝中也有諸多隱患,遠不如曹操最開始征戰天下的時候團結,之後便有了司馬氏和曹氏的爭鬥。所以曹魏雖然實力龐大,但是內鬥也是成了曹魏不能滅吳的一個重要原因。
蜀國的牽制蜀國後期伐魏不斷,雖然沒有大的成效,但是卻也牽制住了曹魏的部分勢力,讓其不能安心徵吳。如果沒有蜀國的牽制,曹魏雖有內患,吳國雖然易守難攻,但是仍然可以慢慢圖之。同時蜀漢也是易守難攻,同時曹魏也被東吳牽制。所以說三國鼎立的局面是很難打破的,只有最後蜀國和東吳的衰敗才讓司馬氏有了可乘之機統一天下!
-
3 # 小小的酸奶
曹魏的實力是眾所周知的,佔據北方後,坐擁大漢十三州的九州之地,而且兵精糧足,騎兵實力強悍。就這樣的實力的曹魏卻一直沒能消滅偏居一隅的東吳。其實原因如下。
第一,江東長江天險, 曹魏不善水戰。
南人善舟,北人騎馬。這是古時的一個規律。從赤壁之戰的結果就可以看出曹魏的軍隊對於江南的不適應,對於水戰的不擅長。而要消滅東吳必須克服長江天險。因此水戰不可避免,一支軍隊的戰鬥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軍隊擅長水戰之前,根本進不了江東。
第二,蜀漢的牽制。
三分天下就是一個平衡。兩家弱弱聯合共同抵抗一強,曹魏攻其一,另一個就會救援或者在另一邊策應。曹魏的精力必須投入到兩邊。
第三,北方的牽制。
曹魏地域大,同樣的敵人也多。在北方還有鮮卑這個遊牧民族存在,東北還有獨立勢力遼東公孫氏。這就需要在北方投入不少的兵力防備。
曹魏的實力是強大,但是想要完全滅掉一個政權是很難的。如果不是後來東吳皇帝孫皓殘暴不仁,內部不穩,晉朝想要統一需要花費時間更久。
-
4 # 真誠地看著你
在赤壁之戰後,東吳並不弱,雖進攻不足,但防守有餘。何況諸葛亮一直北伐,牽制了曹魏大量的精力,無暇顧及東吳。
-
5 # 公明淏
不止東吳,還有西蜀。
曹操對吳作戰、對蜀作戰幾乎都是兩線作戰,成功率等於0。
《武帝紀》十二月,孫權為備攻合肥。公自江陵徵備,至巴丘,遣張熹救合肥。權聞熹至,乃走。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還有一個說明很有意思,孫盛異同評曰:按吳志,劉備先破公軍,然後權攻合肥,而此記雲權先攻合肥,後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吳志為是。呵呵……順序都分不清了!先有“赤壁之戰”?還是先打合肥說不清楚?可見,曹操面臨的對手不止一個孫權!還有劉備。
《武帝紀》十四年春三月,軍至譙,作輕舟,治水軍。秋七月,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辛未,令曰:“自頃已來,軍數徵行,或遇疫氣,吏士死亡不歸,家室怨曠,百姓流離,而仁者豈樂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無基業不能自存者,縣官勿絕廩,長吏存恤撫循,以稱吾意。”置揚州郡縣長吏,開芍陂屯田。十二月,軍還譙。一個軍至譙、一個軍還譙,就給廢了!流行病、瘟疫等等,“不得已也”這個仗不用打了。
也不是說沒打過勝仗,”冬十月,公徵孫權。十八年春正月,進軍濡須口,攻破權江西營,獲權都督公孫陽,乃引軍還。”一兩次勝利於事無補,還是0,寸土未得。
而且,曹操不服呀!繼續打……秋七月,公徵孫權。參軍傅幹諫曰:“治天下之大具有二,文與武也;用武則先威,用文則先德,威德足以相濟,而後王道備矣。往者天下大亂,上下失序,明公用武攘之,十平其九。今未承王命者,吳與蜀也,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崇山之阻,難以威服,易以德懷。愚以為可且按甲寢兵,息軍養士,分土定封,論功行賞,若此則內外之心固,有功者勸,而天下知制矣。然後漸興學校,以導其善性而長其義節。公神武震於四海,若修文以濟之,則普天之下,無思不服矣。今舉十萬之觽,頓之長江之濱,若賊負固深藏,則士馬不能逞其能,奇變無所用其權,則大威有屈而敵心未能服矣。唯明公思虞舜舞干鏚之義,全威養德,以道制勝。“公不從,軍遂無功。
傅幹說得太對了: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崇山之阻,難以威服,易以德懷。這倆地方,一個有高山阻擋,一個有長江天塹,不好打!最終,無功而返。
二十一年冬十月,治兵,遂徵孫權,十一月至譙。王親執金鼓以令進退。二十二年春正月,王軍居巢,二月,進軍屯江西郝溪。權在濡須口築城拒守,遂逼攻之,權退走。三月,王引軍還,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居巢。
還沒有穩定,就又來了,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漢中之戰、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襄樊之戰……夠曹操受得!沒完沒了的打,還想收復東吳?
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陽。權擊斬羽,傳其首。庚子,王崩於洛陽,年六十六。
參考《武帝紀》。
回覆列表
感謝提問。
整個三國時期魏國的實力從人口、經濟、軍事實力看都是最強的,但是吳國和蜀國加起來卻也要比魏國勝上一籌。而魏國始終滅不掉吳國,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赤壁之戰使得雙方力量此消彼長
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曹操率領百萬大軍共二十三萬,號稱百萬,南下荊州,發起了荊州戰役,然後陳兵於赤壁,與劉備、孫權的蜀吳聯軍形成了對峙。此時的曹操,擊敗了袁紹,剿滅了烏桓,統一了北方,正是志得意滿之時,想要一統天下。為了抵抗曹操的大軍,劉備與孫權聯合在了一起,共約五萬人馬,因曹操的北方士兵不習水戰,雙方形成了微弱的平衡。而後曹操採用鐵索聯營之法,被東吳大都督周瑜用火攻取勝。魏國損失慘重,曹操狼狽逃回許都,有生之年內沒有再度進攻東吳。
二、蜀、吳緊密聯合
因為魏國的強大,蜀國和吳國開始了密切合作,劉備甚至還娶了東吳的長公主,雖然這個合作可能並不是很牢固,但是若有外力壓迫,二者肯定會聯手對敵,曹操不敢再來一次赤壁之戰,以免動搖自己的地位。
三、曹魏內部不穩,東吳人心所向
曹操自就任丞相以來,無數漢朝忠臣無不欲除之而後快,即便在曹操去世以後,曹丕逼得漢獻帝禪讓,而曹魏經過了幾個皇帝之後,最後也是被司馬家族篡權,而東吳也是到最後才出現幾個昏君。
綜合以上三點原因,曹魏並沒有貿然攻吳,而是先滅了蜀國,再轉而攻吳,最後取得了天下,而此時,曹魏已經被司馬家族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