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楊朱學派

    無恆產者無恆心,是孟子之言。孟子此言,源自孔子的治國之策。對人民先‘富之’,再‘教之。’

    先使人民富裕,讓人民衣食無憂。所謂倉廩實則囹圄空。(而法家主張貧民。民貧國富,民富國弱)

    使人民富裕後,再教育——啟民智,立民德。孔子謂之:君子以振民育德。

    孟子此言,不是絕對的。孟子又曰:無恆產有恆心者,唯士能為。意為貧窮而不為惡者,只有有節操計程車子才可以做到。絕大多數眾人,是做不到的。

    孔孟之言,體現了兩層意思:

    一是不能以士人和卿大夫的標準,來要求庶人。

    二是儒家是最最重視教育的。但孔孟皆認為,比教育更重要的,是富民。

    孔子謂之:民之所生,衣食也。民饋其生,飢寒至於身而不為非者,寡矣。

    無論是孔孟,皆務實,接地氣。以人為本,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 2 # 老頑童374236889

    “無恆產者無恆心”,這句話對嗎?

    這句話值得商榷。恆產,指土地、房屋等固定的產業,即所謂不動產。無恆產者,似可歸於窮人一檔。馬瘦顯得毛長,窮人則未必志短。古人云: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孟子•梁惠王上】:無恆產而有恆心者,唯士為能。這個士,就是志士。無志者常立志,有志者事竟成之謂也。

  • 3 # 理得心安

    這句話,在工業革命前的時代,對於大多數人是適用的。

    工業革命前,人類雖然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的各個不斷進化的社會制度,但大多數時間、大多數人都仍處於物質供應匱乏的狀態,除了不咋操心吃喝的貴族外,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和日常行為都是奔著如何養活自己、如何吃的更飽來的。

    這樣的狀態,是無法去思考人類命運該如何進展、社會風氣該如何規範、社會制度如何建設才能避免不斷被均貧富的暴動打斷。

    這時,恆產是能產生恆心、保持恆心最基本的物質條件。

    所以,當時有能力、有條件去思考這些事的,只有貴族、大地主之類的“知識份子”;而這些知識份子裡,又只有很少一部分有能力、有動力去踐行自己想法或探索。

    這裡,所謂的恆心是指始終如一的堅守自己的道德觀並指導自己的行為的人,而前述的條件可見,當不能保證這種思想、意識開始形成時充足的物質供應(有恆產)的話,是很難讓恆心紮根並貫徹到人生中去的。

    所以,這句話在工業革命前的各個時期,對於大多數人都是適用的。

    而少數不適用這句話的人,則是那種百年千年難出一人的文明精英——比如,孔子就基本處於沒有恆產的狀態,但他對社會文明的貢獻、對教書育人的持之以恆,無疑都證明了他的恆心是無可置疑的。

    類似的情況,老子連騎的牛是不是朋友送的都不一定,也是身無長物,絕對算不得有恆產。

    而當工業革命之後,隨著技術進步,物質供應已經前所未有的保障了很多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能有獨立思考能力和條件的人口總量也在不斷的增加,恆產與恆心之間的聯絡也越來越弱。

    比如,很多藝術家、作家,是刻意遠離供應豐富的那種物質生活的,寧願過最簡陋的簡單生活,不治家產,來保持自己的最敏感的感受能力、與社會底層的溝通能力,來實現自己藝術創造、反應社會的初衷——這種堅持的初衷,也是恆心的體現。

    所以,隨著物質文明的發達,適用“無恆產者無恆心”這句話的比例或許沒大改變,但無恆產卻有恆心的人數絕對會越來越多。

    因為,人類追求的精神自由,就是要脫離物質的束縛。

  • 4 # 長風浩蕩

    除了悖論,所有的觀點都能夠在特定範圍內成立。這恆產者有恆心不是悖論,所以它一定是在某個範圍內是有道理的。但這個產,肯定不是資產肯定不是不動產。人是有物質需要的,這是人存在的根本,這些物質資源的保障需要生產出來。華人很熟悉一句話,手裡有糧心裡不慌。對於普通人而言,在可預期的未來,所需要的物質保障是可靠的,那麼他就會安心,心情舒暢就有主觀能動性具有更高的更好的生產活動,才會有信心規劃更宏遠的事業。

    這個產,是未來的可靠保障,不是當下的憑恃資本,更與神聖不可侵犯的私有財產無關。

  • 5 # 掛羊頭賣狗肉628

    賈凹平先生說過“貧者更殘忍,富人常溫柔。掙扎在貧困線下,飢一頓飽一頓那有尊嚴可言,更不用說能上學接受什麼教育。反而中產以上者出國留學也不是問題,體面地活著更講道理也有原則與底線。於前的上層人士活著時好善樂施,儘量做善事造福一方,自己死後子孫不會因造反被殺,祖墳被挖。去看看那些世界級的富豪大量的財產都是捐獻給慈善機構,就是這個原因。今天,出現了大量的光棍,這些人是毫無牽掛無所顧及的狀態。不知道這些人的結局出處在那,如何穩安,古時的模樣都能讓其,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況且,已經是工業化的現今。

  • 6 # 質躍

    無恆產者無恆心?反過來就是,有恆產者有恆心。看來無產者或說無產階級都是所謂的,沒恆心的。是這樣嗎?這裡的“產”“恆產”到底是什麼意思,是產業嗎?

    孟子的話和有些觀點適合在王權社會還行的通,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法。所謂的“恆產”到底是誰的恆產。搞不懂?

    所以,我覺得這裡面的“恆”字換成“橫”也又是一說的,無橫產者無橫心,馬無夜草而不肥,人無橫財而不富。hh,有不少人有很多套應算得上是恆產的房地產,所謂的不動產嘛,可不是恆產?他們的恆心也是有的,孟子所謂的恆心,大概是跟著“王”走,恆心的跟著大王走,換到現代該是跟著國走?可是恆產越多的,越多跑外國去了,搞不懂?所以,無恆產者無恆心,似乎是很不完美的說法哎......

  • 7 # 老樹A

    此出至孟子與齊宣王的一段對話。孟子曰"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之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天下之慾疾其君者皆欲赴訴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進於是矣。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孟子上面一段話,齊宣王聽了說,我腦子昏,理解不了,請先生用淺顯的教導我。我雖不聰明,我願努力去學習。下面才有孟子的這一段話。孟子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為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瞻,奚暇禮義哉?

    其意思是,孟子說沒有固定的資產而保持一定的道德水準,只有士人可以做到。普通百姓若是沒有固定資產,就沒有一定的道德水準,若不能保持道德水準,就肆意胡為。等老百姓觸犯了刑律後再進行懲罰,相當於是陷害他們。哪裡有仁者執政卻陷害百姓的呢?所以賢德的君主制定國策,要讓老百姓上足以瞻養父母,下足以養活妻兒,豐年衣食富足,災年免於一死。然後誘導他們從善就容易多了。如今制定國策,上不足以瞻養父母,下不足以養活妻兒。豐年艱難疾苦,災年難免於一死。這種情況下,百姓都怕保不住命,誰還會學習禮義呢?古代就知道要使國家安定,讓老百姓不做壞事,必須使他們家裡有一定資產,能保證他們的生活。這樣他們才有恆心,不去做違法的事,然後教育他向善就比較容易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出現蟯蟲病時,需要怎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