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彈指千年
-
2 # 沉墨I方之城
北魏太武帝滅佛主要有兩個原因:道、佛教之爭;佛教嚴重影響了當時政權統治。道、佛教之爭
佛教作為外來宗教,雖然起源很早,但是進入中原地區卻相對比較晚,能夠全面被中原宗教文化所接受還是在五代十國時期。
佛教傳入中原,其實對華夏文明有非常重要的推進作用,作為一種新興的宗教形式和文化傳播方式,佛教對於華夏文化和文明有著很重大的補充和融合作用,甚至在唐代佛教對於政權統治有著重要的輔助作用。
佛教是外來宗教,雖然加入了中原的宗教文化,逐漸的趨向於本土化,但是它的教宗、教義又與真正的本土宗教——道教,有著或多或少的衝突,這其實非常的正常,任何的宗教都有各自不同的述求和主旨,兩種不同的宗教能融合在一起,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更何況任何的宗教其實爭取的都是——教眾。
十分遺憾的是,當時北魏太武帝的重要寵臣崔浩是個非常鐵桿的道教徒,他出身權貴,歷經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在朝中勢力強大,他深受太武帝的信任,關鍵是崔浩結識寇謙,接觸了道教,並且熱衷於道教傳播。
北魏太武帝本來就對佛教不感冒,又有崔浩在中間起了作用,北魏滅佛的主觀因素就埋下了。
佛教對政權的影響五代十國時期,佛教對中原文化最大的影響其實是對政權的影響很大,佛教進入中原後,由於新奇的教義以及先進的宗教理念,讓上至帝王,下至平民都奉若神明,在各個政權的支援下,佛教的地位很高。
所有的寺廟不用繳納賦稅,所有的僧侶不用服兵役,所有的佛教資產不被朝廷所控制和支配。到了北魏太武帝逐漸統一了中原地區,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和柔然對北魏進行入侵和騷擾。
北魏太武帝進行對北戰爭的時候,發現北方地區大部分政權資源居然無論調動,寺廟資產不用上稅,所有青壯年為了逃避兵役,大部分剃髮為僧,重要的是佛教在民間影響力太大,嚴重的威脅到了政權對當地的影響。
滅佛太武帝的廢佛行動,始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的彈壓沙門,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養沙門,並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門,若有隱瞞,誅滅全門。翌年,盧水的胡人蓋吳在杏城(陝西黃陵侯莊鄉故城村)起義,有眾十餘萬人。七年,太武帝親自率兵前去鎮壓,到達長安時,在一所寺院發現兵器,懷疑沙門與蓋吳通謀,大為震怒,下令誅殺全寺僧眾。崔浩趁機勸帝滅佛,於是太武帝進一步推行苛虐的廢佛政策:誅戮長安的沙門,焚燬天下一切經像。北魏太武帝的滅佛在根本上是對佛教的毀滅性打擊,而且他的滅佛行動遠比後來的唐武宗要徹底,而且政治性更強,此次的滅佛行為對佛教未來在中原地區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佛教自此在中原地區的發展有所緊縮,在宗教教義上趨於保守和出世,而中原文化的本土宗教道教也在幾次的政府滅佛行動中汲取了教訓,也沒有發展壯大起來。
綜上來看,無論什麼樣的宗教形式,如果與政權發生了嚴重的衝突,都會引起大規模的排斥和打擊。
回覆列表
事件還原:公元438年北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燾下旨:“詔諸州坑沙門,毀諸佛像。”於是一時之間,幾乎所有的佛寺都被士兵衝擊,寺中僧侶被捕、寺中佛像被毀、寺中經卷被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北魏太武帝滅佛事件!
事實上北魏統一北方並沒多久,中原各地的戰火剛剛熄滅,一切都處在百廢待興之際,那為何拓跋燾要冒天下之大不韙,著急的向佛寺開刀呢?在回答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佛教的起源以及在中國的發展。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迦毗羅衛國,創始人一般認為是釋迦摩尼。而後大約在漢朝時期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並且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特別是公元68年,明帝劉莊在洛陽興建白馬寺,這標誌著佛教在中國徹底的紮根。而到了南北朝時期佛教已經在中國遍地開花,根據《洛陽伽藍記》記載洛陽城中的佛寺最多的時候達到1367座,而在南方的南京城內也有著數百座的佛寺。
唐朝詩人杜牧曾在《江南春》中有這樣的描寫:“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可見南朝寺廟之多、佛法之興盛,而這一切和帝王提倡佛教的政策,有密不可分的聯絡。事實上皇權與佛法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相輔相成,皇權依靠佛教鞏固,佛教依靠皇權生存。
佛教的傳入對古中國的影響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久遠而輝煌的歷史讓它成為最早的世界性宗教。它的傳入對古中國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先是豐富了文化的種類,讓古中國感受到了完全不同的脈絡,同時它也促進了古中國多元文化的融合。它的傳入為古中國的書法、繪畫以及雕塑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創作基礎。
同時佛教的傳入也和古中國的本土信仰產生衝突,特別在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時候,這樣的衝突往往就會升級。如西晉惠帝時天師道祭酒王浮與佛教僧侶帛遠爭辯,作《化胡經》一卷聲稱昔年老子為教化胡人去往天竺變為佛陀,而佛教徒也不甘示弱作《清淨法行經》宣稱當年佛門派遣三聖來中原傳教其中月光菩薩便是顏回,光淨菩薩就是孔子,迦葉菩薩就是老子。事實上這樣的教義之爭從佛教傳入以來就沒有停止過,這樣的境況也一直持續到北魏初年。因為北魏初年王朝的政治權力正式開始干涉教會的發展,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點起了這樣的火苗。
北魏太武拓跋燾為何滅佛?
公元408年拓跋燾生於代郡平城,其從小體貌瑰異,有異於常人之思,深得太祖道武帝拓跋圭喜愛,曰“成吾業者,必此子也”。據悉,拓跋燾登基當年就開始御駕親征,在之後的十餘年裡更是四處征戰從不閒著。公元425年,拓跋燾聽從太常卿崔浩的建議直接出兵胡夏,在並戰場中運籌帷幄、表現搶眼;公元430年,崔浩幫助拓跋燾取得關中之地;公元439年,崔浩幫助拓跋燾統一北方。因多年的征戰大量的消耗了國力,為了避免北魏重蹈前秦的覆轍,恢復經濟促進生產成了拓跋燾的主要任務。
拓跋燾下令“悉除田禁,以賦百姓”,大規模的恢復生產。與此同時拓跋燾發現了佛教僧侶居然一直在享受歷代的寬容政策:不服役,不納稅,不受罰,還能收取香火錢。這讓拓跋燾極為不滿,北方之地莫非王土,為何佛教能夠有特殊照顧?佛教不益國又有何用?而此時,愛臣崔浩則趁勢建議皇帝改信天師道。拓跋燾立馬應允,並在平城興建靜輪天宮,次年改年號為太平真君。
五年後又詔令全國所有“私養僧侶”者,“限今年2月15日”送至官府,過期不送者,一經查實僧侶殺死,主人滅門。次年有匈奴人蓋吳起兵造反,在平亂之時拓跋燾在一佛教中發現大量的兵器,他認為這是蓋吳和佛教相互勾結的證據。於是就提出“詔諸州坑沙門,毀諸佛像。”北魏全面開始滅佛!
北魏太武滅佛,可以說佛教第一次被本土政治權力所排斥,奈何佛教觀念已經深入植根,太武滅佛雖說損失極重,確不傷根本。更深而這個事件也強烈的刺激佛教徒的權力慾望,甚至有僧侶認為,只有身居高位才能保護佛教不被排擠。於是後世越來越多的僧侶捲入政治漩渦之中,這也為後世的多次滅佛埋下的伏筆。終而言之:乾柴所在終究難避烈火,佛教如果失去初衷終究難逃滅亡!
本文參閱文獻:《北齊》,《魏書》,《洛陽伽藍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