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資料完善度低

    “文化”,“文”是指“知識”包括“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指知識體系;“化”是指“方式、方法”或“手段”。“文化”即指“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方式、方法和手段”。這有點抽象,舉個具體的例子吧:比如,動物都要進食才能生存和繁衍。但各動物的生存方式則是不一樣的,蟲子有吃樹葉的,有吸血的(如“蚊子”);動物有食草的,有食肉的,有雜食的等。怎麼進食?牛羊用嘴啃,猴子用前爪抓著吃,這是動物的本能和天性,不能稱為“文化”,更不能叫“文明”。

    而人類呢,除了具有動物的天性外,學會了創造和利用“工具”。比如,最簡單地發明了“筷子”,華人用“筷子”吃飯,西方人發明“刀叉”用刀叉進食,這才可以叫“文化”。可見,“文化”與人類的實踐和創造發明是分不開的。

    “實踐”就是人類在“生活實踐、生產實踐和探索活動”中對“自然、社會(人類社會)和人生(自身)”的感知、感悟的認知並形成“知識體系”的過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又指導我們或教育後代進行生活、生產和新的探索創造。

    所以,“文化”是“工具”它從來不是僵死的,是發展的,遞進的、是可以相互學習和借鑑的,具有優勝劣汰和自由選擇的特性。自由選擇表現在:你可以用“筷子”也可以用“刀叉”,穿衣戴帽子可以按你的審美和習慣。學習傳承性(或借鑑)表現在,可以學習前人,也可向外族學習先進文化。戰國時趙國學習胡人“胡服騎射”,漢唐學習“佛教”,近代學習“工業和科學技術”都是向外民族學習。

    “文明”則是文化優劣的比較而言,是與“野蠻”、“天性”、“落後”相比較而言的。所以本人認為,媒體上所說“文明衝突”的表述是不準確的,用詞不當。應該是“文化衝突”因為存在差異才會衝突,而“文明”是不會衝突的。

    個人理解,僅供參考!

  • 2 # 王祖蔭1

    不懂老子。但”道”在《論語》中也常提到。俄文將其譯為PUTY(拉丁化),即道路,途徑,方法的意思。可理解為”合法合理的途徑”吧,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沒有”倒”的意思吧,若有,”紂王無道”,豈不是說紂王是革命家了?

  • 3 # 亂答題

    提者的提問正確,老子的核心就是主張倒文。老子一開口就提倡道技和名利,修煉生活技巧。接著就是弱水下流,順水自然,不求上進。最終達到小國寡民,退回到人類部落集團,杜絕孔子人性上進學而時習知,阻礙科學事業的發展,宣揚悟道修仙長不死。儘管有人看見太上老君活幾千幾百個萬歲,為何神仙還怕凡人?為什麼不敢正大光明的在世來證明自己是真的,從不說謊騙別人。所以就肯定老子是在哲想倒退和反人類發展的玄幻文化。

  • 4 # 山澗一清泉

    老子的思想一個字說可叫“道”。那什麼是道呢?又如何循道呢?

    “道”有三層含義:第一層是萬物的本源,衍生天地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二層是推動天地萬物執行的無形之手,萬物何以生生不息、執行不止呢?都是道在推動;第三層是萬物執行所遵循法則規律,萬物何以執行不殆?地球上的生物為何總是趨向於平衡?為何會物競天擇?那都是萬物在遵循著大道規律!

    幾千年來人類皆以強為尊、以大為美,事事皆瘋狂的追求極致,可老子卻說要處下謙卑、守弱不爭,換句話說老子教我們循道的方法都是與現實做法相反的,這就是題主提出“老子的道文化是否可以理解為倒文化”的原因,順著題主的思路,學習老子思想倒過來就可以了。此種提法雖有一定道理,但本質上是不對的,只得其形未得其神,要像畫畫一樣形神兼備!那究竟該怎麼做呢?

    老子是生於春秋時期的哲學家、思想家,他既為我們解釋了這個宇宙如何起源,又教給我們人處於這個宇宙中該如何去做才可以長久、美滿,那就是回到大道那裡去,與道合為一體,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人合一”!那如何才能迴歸大道呢?我們先看個例子:功夫巨星李小龍一生追求體能的極致可以說把人的潛能發揮到了極限,受到世人的無限追捧,可是卻英年早逝,為何呢?老子說物壯則老,他過分的追求強大,不懂得大道的規律,他的做法也是我們多數人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這是背離大道的,終不長久。

    正確的做法:一是正視自己定好位不越位方能有根;二是效天法地遵循自然之規律行事做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三是懂得萬物有尺做人有度的道理,就算你已是天下第一仍然要謙卑處下,因為你上面至少還有天道,絕不可以忘乎所以。人是如此,一個國家亦是一樣。比如美國為何現在衰落,根本原因不是其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方面不行,而是自1991年蘇聯解體後狂妄自大毫無敬畏之心,天下唯我獨尊,沒有跳出物極必反、物壯則老的常道,也就是說其治國理念出現了問題。而要想執行不殆、恆常永久就應該跳出常道進入非常道也就是與大道合為一體。

  • 5 # 月林6491

    謝邀!老子道文化是否理解為"倒"文化?老子他是出生春秋時代的思想家、哲學家,他對宇宙自然的生成變化規律可說是研究得細而精,並能與宇宙中所存在的萬物生長規律變化提出富有哲理性的見解。概括地說,要想讓人類及一切萬物的生長過程,必須順應宇宙大自然變化規律,從中要達到了解和掌握併科學地實際運用,只有這樣去做,那就是合律長乆,道合一體,天人合一。所以說,老子的核心文化就是主張"倒"文化,其內含就是順其自然規律,掌好運用規律,從中不斷地隨之變化而變化,不能停滯不前,要科學利用,掌握宇宙自然規律是最為可實用的哲理高見。

  • 6 # 節度使95

    可能你真是喝多了酒,道以化變,這個世界隨時隨世在變才是常態。所以“倒”文化是開了個什麼腦洞想出來的?估計題主看不懂道德經吧?斷章取義可不好。如果不懂,也不要瞎說。

    這麼給你解釋吧,論語看過全本沒有?道德經能用來解論語。列子書讀過沒?也讀不懂吧?列子書道德經論語能互解,對了,內經為三人皇論道估計你也讀不懂。那麼,你能解釋一下你的腦洞哪來的嗎?

    比如說,“抱朴”?樸為人的本真天賦,所謂天賦之德,為行社會責任擔負而存在。“抱一”是全域性觀勢。“無為”是平等心為用,“有為”是以職分擔當為社會分工合作。全篇反覆說人道三寶恭儉慈,以天賦行職責擔當無可炫耀。對了,仁心是平等心,仁心成行為仁,管理者以仁為德,公義之行是仁,禮也是公禮、資源配置均衡也是仁,仁德禮義是道、道為公,論語同此解。所以這是倒退嗎?不是人性合天道之用?天人合一返先天,這可是全德全壽的修證之路,題主覺得有啥問題嗎?

    道德經後半部都在論管理,取勢決勢,反覆告誡“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管理之術,“先之,勞之,無倦” ,節用而愛人,敬事而信,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悅――這是論語裡的,兩者說的一回事。

    不會是第八十一章小國寡民讓你有啥不好的聯想吧?因時為治啊!有人民才有國家,管理的根本是人。留不住人,你以為決策管理能持續和發展嗎?戰略可只有持續和發展兩方面。其中“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聯絡起來理解一下,“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這句話做為補充。如果這些話任意一句你都不懂,我覺得你還是對自己的傳承文明恭敬一點吧,“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真好學的話,你的提問應該是“……如何理解?”網路也是做人,求知是做人,治學是做人,口德就是德。人生有度,都在自己的行持。胡說八道,德之棄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詩句“柳葉亂飄千尺雨,桃花斜帶一路煙”的意思及全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