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笑談趣史五千年

    元朝統治華夏近百年,始終與漢人離心離德。元朝的漢人的才能可以說發揮不了什麼作用,讀書人更是不能透過科舉來為國家效力。蒙元始終用各種政策來壓制漢人,所以元朝的漢人地位非常低。那麼元朝真的沒有開過科舉嗎?前期確實沒有。蒙古人認為宋朝和金朝的文人誤國,認為科舉虛誕,所以沒有設立科舉。

    這種錯誤的政策更加導致了社會的不穩定,人們對元朝的統治俞加不滿。社會矛盾尤為突出,而元朝的統治者們卻絲毫意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元朝不但不舉行科舉,而且還非常排斥漢文化和中原歷朝政策。他們認為中原王朝之所以會滅亡是因為政策不行,但他們又始終拿不出有效的政策。畢竟是一群從草原裡過來的人,目光充滿原始與短見,預見不到中原的先進文化和有效政策。

    但是到了元朝的中後期,元朝的統治者們慢慢意識到自己的一套行不通。為了緩解社會尖銳的矛盾,元朝開始吸收先進的中原文化和政策。於是重新開啟了科舉考試,即使如此,透過科舉的漢人也得不到重用。

    但是元曲在當時還是相當盛行,漢人們也只能透過這種方式來緩解心中的壓抑和不滿。

    所以元朝對中原的統治是非常脆弱的,起義之火一點就燃,瞬間就吞沒了元朝。

  • 2 # 歷史有事

    元朝曾開過科舉,但規模很小,錄取的人數也非常有限,科舉入仕佔元朝官員比例非常少。元朝的對官吏選拔主要三種,世襲、推舉、科舉。王公貴族都是世襲的,這個佔大頭;再由這些人推舉一些人才,武的進怯薛軍,文的進國子學;最後才是科舉。

  • 3 # 關東俠客

    科舉制是透過考試選撥官吏制度,可以使門第不高的知識分子有機會參與政權中來,對中國歷史和世界產生重要影響,元朝實行過科舉考試製度,共進行過十六次科舉(元十六考),產生過32個狀元,中進1139人。

    科舉制始於隋文帝楊堅實期,公元587年,楊堅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用考試辦法選撥官吏,煬帝揚廣時設進士科,唐大宗李世民時期科舉制度逐漸完備,武則天時設武舉。

    科舉制度可以使門第不高的知識分子有了晉身機會,選撥了人材,籠絡了讀書人。元朝是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的國家,佔據歐亞大陸大部分地區,含概伊斯蘭文明,中華文明,佛教文化等大部分人類文明。

    元朝治理國家有太多的經驗供選擇,比如行省制度是從元朝開始的。元初舉行一次科舉(楊奐為狀元)外,有近半個世紀時間沒有舉行科舉。知識分子學得聖賢書,不能"貨與帝王家",他們從事戲曲創作,繁榮了元代文學藝術。

    元代知識分子的地位非常低,"八倡(娼),九儒,十丐”。讀書人身份不及妓女,僅強於要飯花子。元仁宗愛育黎撥力八達(1285一1320丿精通漢學典籍,決定以儒治國。他下詔重新開始科舉考試選撥官吏,史稱"延祐復科”。

    公元1315年2月,天下學子會集京師開始考試,護都答兒,張起巖為狀元,五十六人中進士,黃溍,楊載,歐陽玄等人賜進士及弟。元朝科舉制實行雙軌制,蒙古人,色目人漢文水平低,只進行兩次會試,比較簡單。漢人,南人舉行三次會試,要求嚴格,左右兩個狀元。

    元仁宗恢復科舉考試製度時,南宋己亡36年,金滅亡81年,他下詔各州,郡,縣選撥士子參加考重用漢臣,裁撤冗員,出現中興局面。元朝歷史上,共舉行十六次考試,產生32個左右狀元,產生1139個進士,有效的緩合了民族矛盾。元朝統治中原百年,中後期才恢復科舉,漢化程度不撒底,最後只能回到草原放馬。

  • 4 # 江東汪郎

    元朝的政權構造比較特殊,因為蒙族的強大兵力和自身統治的特性,一開始並沒有實行科舉取士。

    1271年蒙古帝國最後一位汗王(蒙古帝國的滅亡者和分裂者)忽必烈取《易經.乾篇》中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中的“大元”作為新王朝的國號,並開始了滅南宋戰爭!

    完成統一以後,作為統治者的忽必烈為了凸顯身份等級和社會秩序,按照不同時間所征服的地域人群籠統地劃分了四個群體,即所謂的四等人制。

    最後被征服的南宋境內的漢族被劃到了最末等,南人!蒙古帝國雖然因為忽必烈實行漢化,並奪取汗位而導致分裂,但實際上忽必烈的漢化不徹底,也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

    作為高高在上的統治者,他雖然設立中書省、尚書省、樞密院等中央機構,開創了行省的地方架構,但依然保留著濃厚的蒙古統治特色,牢牢控制著對南人的政治、軍事上的壓制!

    所以在忽必烈看來,大元朝完全不需要透過科舉來收買江南(原南宋境內)百姓的民心,所以科舉在忽必烈的手中被中斷,這也導致了元朝的社會矛盾重重(很多南宋大儒不願意效力元朝,歸隱山林)!

    不實行科舉,在當時看來不僅是野蠻行為,更是斷了讀書人出仕的路,完全違背了“夷入中國則中國之”的說法!

    但這種現象被元仁宗被打破了。皇慶二年(公元1313年),元仁宗下令仿唐宋舊制,以程朱理學為考試內容,恢復科舉取士,並將“興科舉”寫進律法之中。

    延佑元年(公元1314年)八月,元朝在全國的十七個考場舉行了鄉試,錄取了三百舉人。

    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二月在大都舉行了會試,取一百名貢士;三月舉行殿試,再取五十名進士,完成了元朝(此前是蒙古帝國)的第一次科舉。

    此時離宋亡已經三十六年,離金亡已經八十一年了(蒙古帝國時期滅金)。

    因為這一年是延佑二年,故而這場大元朝的科舉又稱為“延佑復科”!延佑復科帶來的社會影響力還是十分顯著的!

    1.科舉的恢復讓漢族士人重新獲得了正常的晉身途徑,開始進入元朝政壇,並緩和了社會矛盾!

    2.鞏固和發展了程朱理學,思想上開始了由學問思變向道德實踐的轉變,道德體系開始固化。

    3.漢族士大夫們以自己的角度來維護元朝的統治,在元末民變中鎮壓農民起義。

    事實上,自隋朝創立科舉制後,科舉已經成為統治者們揮舞道德批判的大旗,控制社會輿論話語權的重要工具。

    延佑復科對元朝鞏固自己的統治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 5 # 笑看風雲在際

    元朝舉行過科舉考試,但是期間也停過,而且錄取的人數特別少,全然不是宋代那樣的繁榮現象,關鍵是元朝不推崇儒家思想,他們也不接受漢文化,而且古代的考試基本都是以四書五經為主的內容,元朝作為一個遊牧民族,本就不識多少文化,自然也就對科舉不是那麼重視了。所以在當時的漢人是很難透過走仕途這條路光宗耀祖的,而且漢人在元朝的地位也很低。

    元朝近百年的時間裡,其實不乏讀書人,但是卻無可奈何,可以說元朝是漢族文人的悲哀,他們沒辦法走仕途,只能低下頭為普通百姓去創作,所以在元朝,元曲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因為元曲就是服務大眾的,像是如今我們所接觸到很多戲曲,都成型於元朝,而那些文人就是戲曲的編劇,試想他們願意嗎,不一定,但是隻能說為了生活。

    其實在元代以前,文人是比較清高的,文化是曲高和寡,是上層人的事情,但是在元代之後,隨著印刷術的繁榮,開始出現了一些基層文化,我們後來所熟知的明清小說,還有那些喜劇原型基本都是在元末逐漸發展起來的。

    也正是因為這些基層文學的創作,致使民間百姓開始有渠道瞭解歷史,但是卻也帶來一個問題,便是都拿這些帶有個人色彩的文學創作當作真正的歷史,這還是有失偏頗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民國大師趙元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