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不留名
-
2 # 白馬君
正統王朝——與“僭竊”、“偏安”相對
所謂正統王朝,一般是指符合華夏禮儀,貫徹春秋大義,一統中國的華夏王朝。
正統本來沒有異議,但從晉末開始,隨著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下,中原正統所在被佔,華夏衣冠南渡,誰為正統開始成為一個問題。
因此,正統開始有了兩種解釋,即“居正”和“一統”。
居正,即正而不統,得天下正但沒有大一統,比如東晉。東晉的正統沒有什麼爭議,北方亂成一鍋粥,東晉是華夏正朔所在。
-
3 # 平平小報
很榮幸為大家回答這個問題,我是一夜我來回答
存在上百年的東晉歷史上為什麼對其正統性的評價不一樣呢。
1
我們要從東晉的前身西晉來了解,自古以來中國曆代正統王朝都是以武立國,就算是被後人說成欺負孤兒寡母的趙匡胤也是軍事奇才給後周立下大功獲得信任之後才平步青雲,但是西晉的開國者司馬家族開創了中國歷史另類的立國史。靠著權謀和長壽得到的政權,並且立國之後司馬炎帶頭驕奢淫逸讓當時的社會風氣變成上層窮奢極欲下層百姓苦不堪言的狀態對中國歷史沒有一點功績,之後的八王之亂更是讓華夏衣冠南渡偏安一隅,所以終西晉東晉兩朝都是讓後人詬病。
2
東晉和五胡十六國南北對峙,東晉作為華夏正統理應被認為是正統王朝和後代的南宋一樣雖偏安一隅但是仍舊是正統,可是東晉朝廷丟了北方大片領土之後還是老毛病沒改,文人還是沒事吃五石散嗑藥裸奔,朝堂上還是吏治腐敗。沒有一點新氣象(南宋還有中興四大將),除了恆溫北伐還有篡得東晉的劉寄奴北伐有點氣勢之外,東晉朝廷不但不主張北伐還坑害忠良這下子把文人武將都得罪個齊全在後人眼裡當然沒有什麼好名聲。
3
東晉同時期的對手是前秦的符堅,這個老兄給後人留下的成語可不少什麼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的可是讓現在背成語的小學生恨得牙根癢癢,但不可否認符堅這個人相對來說是個好皇帝,跟同時代的東晉朝廷所作所為相比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前期勵精圖治待人寬厚重用漢人王猛,恢復生產力等等好政策,雖然這老兄最後就是因為自己的仁慈害死了自己但不能因為一件壞事就否認一個人的一生,否認符堅是一個好皇帝的事實。
綜上所述,歷史上對東晉的合法性觀點不統一就是因為東晉實在不是一個合格王朝,幹了不少讓人寒心的事雖然是華夏正統可這個正統名不副實,符堅作為胡人但是做的事情比漢人當政的東晉還要好所以更容易贏得後人的好感。
-
4 # 江北陸遜
對東晉的正統性有質疑?
東晉被後世忽視,被後人詬病都有,但關於東晉正統性的質疑,我還真的聽的不多。
不過有這麼個問題也正常。我沒看過相關的文章,但如果要質疑東晉正統性,無非是這麼幾點:
晉元帝司馬睿的身份問題司馬睿按正統宗法來說,是沒有繼承帝位的資格的。
司馬睿本來是晉武帝司馬炎的侄子,其祖父琅琊王司馬岫是司馬懿三子,司馬師司馬昭的弟弟。所以嚴格來說,司馬睿只是旁支宗室,繼承帝位本來確實是沒有資格的。
但八王之亂後的混亂局勢給司馬睿創造了機會。
晉懷帝、晉愍帝顛沛流離之時,先後任命司馬睿為左丞相、丞相、大都督中外諸軍事等,實際上已經交代了後事。
當晉愍帝為劉聰所殺,更是命平東將軍宋哲( 非宋喆)入建康,賜以遺詔:
“遭運迍否,皇綱不振。朕以寡德,奉承洪緒,不能祈天永命,紹隆中興,至使兇胡敢帥犬羊,逼迫京輦。朕今幽塞窮城,憂慮萬端,恐一旦崩潰。卿指詔丞相,具宣朕意,使攝萬機,時據舊都,修復陵廟,以雪大恥。”也就是說,雖然司馬睿只是旁支宗室,但當晉愍帝司馬鄴的遺詔到達建康之後,他這個做叔叔的,繼位的合法性也就不再是個問題。
晉愍帝的詔書為晉元帝的合法性做了最好的背書。
但人生嘛,從來不是那麼順風順水的,總是充滿了各種意外和驚喜。
困擾司馬睿的第二個問題是:
2、私生子傳言:牛繼馬後
也就是說,傳說中司馬睿不是他爹的兒子,他是他媽咪夏侯氏和王府中小吏牛某私通所生!
這就好玩了。
並且這還不是什麼野史傳聞,《晉書》、《資治通鑑》等史書都有明文記載。白紙黑字,言之鑿鑿。
細究起來,這個傳言還不是司馬睿出生後才有的,也不是什麼大家看到他媽咪風騷可人而栽的贓,而是在他曾祖父司馬懿那時候就有了。
要知道,魏晉時期,大家對讖緯之事是非常相信的,為此,司馬懿還把府裡一個叫牛金的小吏砍了腦袋。這個牛金莫名其妙丟了腦袋,結果幾十年後讓山東另一個姓牛的撿了便宜。
至於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你得問晉元帝媽咪夏侯氏去,只有她知道真相。但正史上言之鑿鑿,我們也不好否認是不是?
3、沒有傳國玉璽
這個就尷尬了。
這個玉璽就是秦始皇那個,用和氏璧做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後來王政君打王莽,打缺了一個角,鑲了塊金子,金甌有缺,但一直是皇家正統性的代表。
由於晉室瞎搞,中原板蕩,八王之亂把長江以北搞得是一塌糊塗,生靈塗炭。
這個玉璽也就先後落入趙漢、後趙、冉魏手中。
可憐的東晉朝廷,一直是空轉,由於手中沒有玉璽,所以一直被稱為“白板天子”。
直到永和八年前燕滅冉魏,坐困鄴城的冉智,也就是冉閔的兒子不得已去帝號,向東晉求救。
冉魏大將軍蔣幹,你沒看錯,也叫蔣幹,以傳國玉璽為條件,要求東晉派兵。
東晉枋頭太守戴施誑得傳國玉璽,立刻派人星夜送回建康。至此,東晉的名分問題才得到徹底解決。
為啥說戴施“誑”呢?騙了蔣幹的傳國玉璽,他也就派了幾千軍隊意思意思,而且大部分根本沒有進入鄴城,當前燕攻入鄴城的時候,這些人撒丫子跑回了江南。
但戴施本人還行。明知無幸,他還是和蔣幹進入了鄴城。城破之時,他和蔣幹縋城而下,沒有玉石俱焚。
看來叫蔣幹的,都是廢物
回覆列表
東晉(317年-420年),是由西晉皇室後裔司馬睿在南方建立起來的政權,統治範圍因為中原陸沉,少數民族內遷,建都洛陽的晉朝(西晉)復亡,史稱東晉,此外,史書中又仿東漢稱中漢,稱東晉為中晉,寓以晉室中興之意;又東晉統治地區大部分在江東,古稱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東晉。 東晉是門閥士族政治,與北方的五胡十六國並存,這一歷史時期又稱東晉十六國。東晉時代,也曾經內部四分五裂。420年,宋公劉裕廢除晉安帝,建立劉宋,進入南北朝時期。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 東晉也曾多次試圖北伐,但由於內部不團結,除了最後篡晉的劉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餘都無建樹。祖逖本有希望恢復舊土,但他被司馬睿挾制,鬱鬱而終。桓溫的北伐則被慕容垂擊敗。 383年,前秦苻堅率兵南侵,東晉宰相謝安力主抗擊,派謝石謝玄率軍,在淝水之戰大獲全勝,苻堅隻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勢從此而成。後有桓玄叛亂,廢安帝,自立為天子,後為大將劉裕所平,擁恭帝,然大權落裕。 公元420年,劉裕篡奪帝位,取代東晉。公元439年,拓跋燾統一北方。至此,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而東晉十六國則成為了舊時代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