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七骰哥哥
-
2 # 無花有酒
只是問題有些不符合情理,曹操殺文士確實有過,但上升不到單獨列出來問的程度
曹操所殺文人,無論正史還是演義,都是屈指可數的那麼幾個。
禰衡,雖然沒死在曹操手裡,但大多數人都把這個鍋讓曹操背了,其實背的冤枉,曹操雖然會意識到,以禰衡的性情,趕到別的地方也會禍從口出。但曹操沒有義務去保護他,禰衡之死完全出於狂妄,咎由自取
楊修,孔融,陳琳等人雖然狂妄,但哪個也不是因狂妄獲罪,有的是參與奪嫡,有的政見不同,觸動曹操的根本利益才被殺
曹操雖愛才惜才,但不會有吧敵人養在身邊的高尚情操,誰還沒點脾氣了,在擁有絕對權利的情況下,一個梟雄能做到那樣,也算不錯了
-
3 # 古梁鏞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東漢末年,天下震盪,群雄並起,諸侯割據,而隨著各方勢力的不斷吞噬,最終形成了東吳孫家勢力,西蜀劉備勢力,東漢獻帝丞相曹操勢力,曹操在活著的時候,雖然逼迫漢獻帝加九錫,但是最終也沒有篡改漢室的番號,但是到了兒子曹丕手裡,最終驅除獻帝,改國號為魏!
雖然三國時期戰亂不斷,但是其文化發展也是精彩繽紛,出現了很多文人墨客,這也是和當時言論自由的文學環境分不開的!
曹操殺文士,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貶低曹操!
自古文人,很多都是清高之人,但是文人的作用非常大,一個文人可以抵得上一個虎狼之師,歷史上有很多談和的文士,透過風流的文采,阻止戰爭的發生,他們有理有據,以三寸不爛之舌,止刀兵於無形!
所以,在秦始皇的時候,就以文人亂國為由,製造了“焚書坑儒”的千古慘案!
而曹操所殺的文人,其中之一,就是北海相孔融!
曹操殺孔融,主要原因是孔融在政治方向上面和曹操不合,多次和曹操針鋒相對,孔融作為聖人孔子的第二十代孫,建安七子之一,文采和影響力自然是很大的,曹操不能明目張膽的殺,所以隱忍了很久,最後在建安十三年,終於抓到把柄,把孔融給殺了!
第二:參與曹操家事,恃才傲物!
楊修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文士,文采出眾,並且才思敏捷,智慧過人,他是世家子弟,父親楊彪,出任太尉一職,並且《後漢書》說,“自震至彪,四世太尉”!
楊修雖然恃才傲物,但是曹操也是很欣賞他的,平時楊修懟曹操,曹操也就忍了,但是後來發生了一件事,曹操不能忍了!
楊修文采好,人緣好,影響力大,因此,曹丕曹植等人都喜歡和楊修交往,但是曹操在培養接班人的時候,對於曹丕和曹植的取捨,還是很犯難的,因此多次有意無意的考察兩個人,而楊修,多次幫助曹植透過考核,這下曹操就怒了,因為楊修的手伸的太長了!
後來,曹操以惑亂軍心為由,斬殺了楊修!
縱觀曹操斬殺的文人,大致有這麼兩種,其實總結起來,也就是隻有一種人!
曹操的名言: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所以,不管是孔融還是楊修,他們雖然很有才華,但是終歸不能本本分分的聽曹操使喚,低調做人,所以他們最終被曹操斬殺,而其他文士,如曹操的核心五謀士,不僅沒被曹操厭惡,還委以重任,就是因為他們和曹操一條心,本分的為曹操做事(荀彧是和曹操這個漢室丞相共事)!
喜歡的記得點關注哦!
-
4 # 一般讀者
這個和曹操的政治理想有關,曹操的出身不算太好,其祖父曹騰是宦官。曹操舉孝廉之後仕途也不太平坦,就其原因是東漢末年宦官把持朝政,政治腐敗、朝政黑暗、民怨沸騰,曹操起初也想做“治世之能臣”整頓吏治、打擊腐敗可惜得罪權貴,只能賦閒在家。黃巾起義之後董卓亂政,曹操首倡義兵,這是曹操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惜做一個“亂世之奸雄”,從用人方面實行“唯才是舉”,就是打破以往世家大族“舉孝廉”壟斷政壇的格局,就是“英雄不問出身”。當然這種做法勢必當時世家、文人名仕所反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孔融和禰衡。對於曹操來說這些文人世家才是最難對付的政治力量,曹操最終沒有稱帝恐怕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他的兒子曹丕稱帝之後還是依靠世家大族,在陳群等支援下創立了“九品中正制”,這是後話了!
-
5 # 大蔥侃侃侃
這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曹操的個人出身有關。
漢代的選官制度,自漢武帝起就是察舉制度,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選拔人才再推薦到中央,經過適用考核再給予官職。
到了東漢末年,經過長期的歷史演變,這種人事舉薦權早已被特定的階層所壟斷,這個階層就是士族。
所謂士族,就是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這些人壟斷了官職的任免權,能量極大,由於有學問有人脈有背景有資源,這幫人社會地位高,擁護者眾多,特別能搞事,形成了自己的圈子文化,彼此抬樁,看重家族的門第出身,瞧不起非名門出身也就是所謂的寒門子弟。
東漢末年的知識分子,大多都是士族出身,或是士族的從屬者,而他們跟曹操是不對付的。
曹操出身閹宦家庭,父親是太監的養子,本來士族就和宦官們水火不容,士族代言人袁紹更是幾次對宦官集團痛下殺手,而曹操這人尷尬的地方正是,雖然他自己文學修養高,文章寫得極好,是大文學家,但在那萬惡的舊社會,人家就因為你的出身看不起你,覺得你不行,不帶你玩,看你怎麼辦。
怎麼辦?涼拌!
曹操這種狠人,眼裡不揉沙,清除異己分子從來不手軟,尤其是在他早年和晚年的時候,要麼是年輕氣盛,要麼是狠辣殘忍,反正,他殺起這幫文人士族時是毫無顧慮。
舉幾個例子。
邊讓,東漢末年的大文豪,名氣很大,多次輕慢曹操,語出不敬,被曹操所殺。
孔融,孔子的後人,恃才傲物,擁漢不擁曹,被曹操以”不孝“的名義所殺。
楊彪楊修父子,名門弘農楊氏出身,楊彪為曹操所忌憚,多次想殺掉他,未果;兒子楊修因將雞肋解讀為退兵的行為,被曹操下令殺死,死於漢中之戰期間。
這還只是幾個有名的例子,終曹操一生,他對於名士的態度,都很擰巴,既拉攏又防備,既重用又拋棄,既寬待又殘殺,歸根結底,還是曹操明白,東漢所積累下計程車人文化傳統,導致士族看不起寒族的文化不可能一朝一夕就扭轉過來,而他本人是這種文化的受害者,怎麼可能向士人就範,像他這種強硬不服軟的人,愣是將與士族的你爭我奪貫穿了一輩子。
而這幫人手裡都是握著筆桿子的,文人相輕也相憐,口誅筆伐起曹操來自然不會手下留情,正所謂壓力越大,反抗越強。
實際上曹操殺的文人不少,但多半是出於政治目的考慮,他重用的文人也不在少數,不少也得到了善終。三國的領導人,都有過懲罰甚至迫害文人的記錄,只不過曹操手下案例最多,罵名也就越盛。
回覆列表
曹操的作風是有點那種"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所以很多文人反對他或者不順他脾氣的他都要想方設法置其於死地,包括北海孔融,楊修,荀彧等等。
其次曹操十分多疑心狠手辣,在演義裡有一回合,當時有人謀反,在元宵節放火,當時在許昌引起了不小的動靜,平叛之後,曹操讓當時的百官站出來,樹了紅綠兩扇大旗,問,救火的去紅旗,沒救火躲在家裡的站到綠旗,當時很多人都想救火的肯定沒啥事,於是大多數人都站到了紅旗下,少部分人站到綠旗下,結果曹操卻說,當時想救火的,你們都是想助賊謀反,於是將紅旗下的全部殺死。
曹操這個人有褒有貶,所以不能站在一個角度去評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