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方新視窗

    一,關於轉註字

    必須是一對或一組,轉相為注,互相為訓,所謂“建類一首,老考是也。”另外“顛”和“頂”,“竅”和“空”,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讀音上也是有音轉的關係,都是轉註字。

    二,關於假借字

    如:

    假借“簸箕”的“箕”表示代詞的“其”;

      假借“烏鴉”的“烏”表示“嗚呼”的“嗚”。

      

    又比如:

      來:本義是指“麥子”的象形字,假借指到來的“來”;

      令:本義是指“命令”的會意字,假借用於“縣令”的“令”;

      長:本義是指“年紀大”的象形字,假借用於“長官”的“長”;

      道:本義是指“道路”的會意字,假借為道德的“道”;

      它:本義是指“蛇”的象形字,假借為表動物的代詞“它”。

  • 2 # 詩情書韻

    問題中“象開”應為“象形”,手寫之誤吧?

    六書是漢字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有提到了六書。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為漢字構造原理,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

    其實,六書中,前兩項為“造字法”,中兩項為“組字法”,後兩項為“用字法”。前四種容易理解,那麼轉註和假借又有哪些字呢?

    《說文解字》: 轉註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轉註就是“異字同義”,如改 更,柱 楹,詈 罵,爇 燒,舟 船,老 考,至 到等,每組字形不一但可以互相解釋。

    《說文解字》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假借是“一字數用”,也就是“異義同字”。如難,本作鳥名,借用作難易的難; 權,本作樹名,借用作權衡、權力的權; 而,本作鬍鬚(象形),借用作表語法結構的連詞。常見假借字還有然、其、乎等等。

  • 3 # 府中大人

    建議對提出的問題進行統一歸納,綜合提出,便於回答。同時,對問題中的錯別(白)字要從嚴把關,堅決杜絕,這是一個大家互相交流學習的平臺,總不能從識字教學開始吧。象前面回答的問題中有把慈禧寫成慈溪的,象形字寫成象開字的。等等,很多很多。給人感覺很不舒服,不知大家以為然否?以上是我個人這一段看到的一點問題,供改進時參考。

  • 4 # 字本論

    許慎《說文解字·序》中關於“轉註”“假借”的解釋

    一般認為,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屬於“造字法”,而轉註和假借屬於“用字法”。許慎《說文解字·序》中說:“轉註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即,“考、老”為“轉註字”;“令、長”為“假借字”。

    關於轉註及例字

    從許慎為“轉註”所下的定義中可以看出,“轉註”包含三個條件:一是“建類”,二是“一首”,三是“同意相受”。

    “建類”是轉註字在“形”方面的條件,即轉註字二字的形體為同一類,如“考”形體上從“老”省;“一首”是說轉註字二字的音,必須是同聲母或同韻母,或聲韻雖都不同但有密切通轉的關係 ,如“考、老”為轉註字,二者的韻母相同;“同意相受”是轉註字在義方面的條件,“同意”者,即二者意義完全相同,如“考、老”的基本意義都是“年紀大”,“同意相受”即“同義相注”之意。

    可見,轉註字可以理解為“用字法”,即“轉相為注,互相為訓”,《說文解字》“考”字下說“老也”,“老”字下說“考也”;也可以理解為“造字法”,即把某一個字的形、音、義,轉輸、灌注到另一個新造的字裡去。轉註字除了“考、老”還有“通、達”“顛、頂”“訊、問”等等。

    關於假借、例字及存在問題

    “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本無其字”指假借字“形”的方面;“依聲”是說“音”的方面,“託事”指假借字“義”的方面,是說原來沒有這個字,但是語言中卻有表示這種事物的聲音,我們要把它寫成文字,於是便依託它的聲音,借和它的聲音相同的已有的文字,把我們所要寫出來的事物,寄託在借來的字形裡,就是“假借”。例如,“北”,語言中雖然有它的聲音,但是漢字中本沒有代表這種意義和聲音的字,於是就借用本來表示“背”的

    “北”來表示它,因為二者的聲音是相同的,再如“西”也是如此,表示方向的東西的“西”本無字,而“西”的本義是鳥窩,語言中表示方向的意義和表示鳥窩的意義的聲音是相同的。

    但是,關於“假借”也有一些爭議,一般的觀點認為“假借”只是借音與所借字的意義並無關係。此種說法也有學者表示反對,認為不能一概而論,此處不再細說。

    《說文解字·序》中所舉的兩個假借字“令長”是有問題的。因為“令”的本義是“集合眾人釋出命令”,後引申為“縣令”之意。而“長”的本義是“久遠”後引申為“長幼”“領袖之長”,二者都是本有其字的,所以段玉裁認為許慎是把“引申”誤作“假借”。

    參考文獻:

    蔣伯潛編,《文字學纂要》, 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 2012.06

  • 5 # 待曉兒

    “轉註”與“假借”是漢字“六書”中的用字法,不同於“象形”、“會意”、“指事”、“形聲”四種造字法。爭議也比較多。

    01何為“轉註”?其標準有二

    《說文解字》裡面對其解釋為“建類一首,同意相受”,是其兩個標準。

    “建類一首”,是因為不同地方對同一種事物的稱呼存在差異。

    因為是同一事物,所以會有相同的部首;因為是不同稱呼,所以會有不同的文字。

    比如我們常見的“福”、“祉”、“禎”、“祥”、“祐”,都屬於這一類。

    “同意相受”,是因為不同的文字都表達同一種含義。

    因為是同一種含義的不同表達,可以理解為字當中的“近義詞”。

    比如我們常見的“肇”、“始”、“元”、“胎”等,都屬於這一類。

    02何為“假借”?只借不還,變更字義

    《說文解字》裡對其解釋為“本無其字,依聲託事”,是其產生的緣由。

    造字是有限的,如果看到什麼就造出一個字來表達,那漢字的數量就太多了,不利於書寫和交流。所以,就會存在一些只有讀音,沒有對應漢字的事物。

    但如果要用文字來表達該種含義的時候,就會找到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

    比如“叛”與“畔”,《史記》、先秦典籍當中,經常會用“畔”來表示反叛、背叛的含義;“早”經常會寫做“蚤”;“鼻”早期會用“自”來表示;“暮”會用“莫”來表示。

    這一類字有個特點,就是把以前的字形借過去,慢慢地形成了固定的表達。而之前表達的含義為了和被借走之後表達的含義區分,就不得不另造一字來表達。比如上文所提到的,“自”被借走表達新的含義之後,表示“鼻子”的含義就另造了“鼻”來表示;莫被借走表達否定詞含義之後,暮就另造了一字來表示。

    如果不是為了研究文字,只是想做個簡單瞭解,不用過多糾結這些不同的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俄迴應穆勒通俄門調查報告:干預大選指責不成立。為何感覺俄位元朗普的反應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