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kh7158743986

    戰國初年,任誰也不會想到秦國會統一天下。那時,魏國軍事強盛,楚國地大物博,齊國崛起於東方。秦國卻僻處一隅,甚至被魏國奪取了河西之地,被東方六國輕忽、蔑視。

    然而,經過一百餘年的勵精圖治,惕厲奮發,變法圖強。戰國大爭之世,激烈的角逐中,勝出的卻是秦國。這源於秦國君主賢明,將軍善戰,同樣離不開丞相的輔佐。秦國名相輩出,文韜武略,雄視天下。

    第七名:樗裡疾

    孝公之子,惠文王異母弟,生母為南韓人,本姓贏,因封地在樗裡,故稱樗裡疾。這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物,足智多謀,擅長軍事和外交。惠文王時攻趙,勝利;攻楚,取漢中,開疆拓土。武王時,任右丞相,破趙、魏、韓三國聯軍。可說是秦國宗室第一名將。昭襄王初年,任丞相。

    第六名:魏冉

    如果說,樗裡疾是宗親任相,魏冉就是外戚任相。他是宣太后異父同母的弟弟,昭襄王舅舅。一生四任秦相,都在昭襄王時期。他最大的功績是擁立昭襄王,他最重要的舉措是保舉白起為將,使秦國大殺四方。在姐姐的關照下,他本人在秦國內權勢熏天,獨攬大權。他執政期間,秦國穩步發展,領土急劇擴張。

    第五名:範睢

    魏國芮城(今山西芮城)人,曾化名張祿。在他的鼓動下,昭襄王廢宣太后,罷黜魏冉,改任範睢為相。範睢給昭襄王提了一條策略性建議:遠交近攻。正是這個建議,幫助秦國梳理清楚與山東六國的關係,一直沿用到秦始皇時期,統一天下。被封為應候。

    第四名:李斯

    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字通古。李斯是法家代表人物,師從荀子,他和師弟韓非之間的故事,讓小編想起龐涓和孫臏。然而,韓非和孫臏卻是兩個結局。李斯上《諫逐客書》,被秦始皇採納,保證了山東六國的精英士人,沒有東流。秦始皇稱帝后,李斯任為丞相,主張郡縣制,制定法律,構建秦朝的文明框架。

    第三名:呂不韋

    衛國濮陽(今河南省滑縣)人,本是商人,後棄商從政。莊襄王時相國,封文信侯。秦始皇十三歲即位,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實際的執政者。呂不韋執政期間,秦國攻取周、趙、衛的土地,設立三川郡、太原郡、東郡。為後來秦始皇剪滅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呂不韋主張寬政緩刑,主編《呂氏春秋》,與秦始皇政見相左。

    第二名:張儀

    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人,惠文王時期,任相。《史記》中說,張儀和蘇秦都是鬼谷子的弟子。張儀是戰國時縱橫家的代表,僅憑一張巧舌如簧的嘴,戲弄天下諸侯,為連橫奔波一生。蘇秦在東方合縱抗秦,張儀就搞連橫救秦。想象一下,若無張儀縱橫捭闔,六國合縱攻秦,秦國可就危險了。

    第一名:商鞅

    衛國(今河南安陽)人,衛國宗室,原本姓姬,公孫氏,故稱衛鞅,公孫鞅。後被封於商,號為商君,史稱“商鞅”。商鞅屬於法家,是戰國時改革家的代表,孝公時任大良造,在秦國推行變法。變法內容主要有:廢井田、開阡陌、允許土地買賣、推行縣制、明法令、實行軍功爵制度。商鞅變法,最為徹底,使得秦國富國強兵,大出於天下。後來秦國能統一海內,在商鞅變法時便已埋下了伏筆。商鞅之後的丞相,都遵循著他的法制思想。商鞅排在第一,實至名歸。

    這七大名相功勳卓著,是他們前赴後繼,宵衣旰食,才使得秦國崛起,統一。他們的功績是難以磨滅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枳殼苗施什麼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