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安晚報

    書法家杜中信:書寫狂草,張旭和懷素已經到了極限……

    草書:動感最強的書體

    《斷碑千字文》可謂張旭代表作

    草書是在書法作品中動感最強的一種書體,傳統的草書都是符號草,和我們普通見到的漢字楷書形式是完全不同的,有自己特殊的寫法。我們學習草書,不僅要記住它的結構,而且要認識草書。草書出現比楷書在歷史上要早,據說秦朝末年就有記載:“匆匆不及草書”,考據說是因為戰亂等原因,書寫時間倉促,為書寫更快一些,古人就創造了這樣一種書體。草書結構最大特點就是簡,它比隸書、楷書都要更加簡化,而且點畫更加便於書寫,行筆路線軌跡發乎自然,連線巧妙,書寫起來更為便利。

    我們都知道,中國書法史上有幾個章草大家,晉代陸機有《平復帖》,漢朝張芝有《冠軍帖》。草書發展到唐代,出現了狂草,其中代表人物是張旭,外號叫“張顛”,被稱為是“飲中八仙”之一,據說張旭看到了公孫大娘舞劍得到了啟發。至於張旭的草書,是不是得到公孫大娘的啟發,我們不作考據,這只是說明,在他的草書裡,動感很強,給人感覺氣勢磅礴,大起大落,龍飛鳳舞。張旭的草書用筆比較複雜,有非常剛直的方筆,又有非常圓潤的圓筆和曲線。章法變幻莫測,有時密不透風,有時疏可走馬,《斷碑千字文》可謂是張旭的代表作品,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字跡鏗鏘有力,疏密變換豐富,字型大膽誇張,某個字筆畫很長,一筆就可以佔整整一行,有的則小而密集,完全隨情緒流轉,噴薄而出。在用筆上,方筆和圓筆轉換非常漂亮,撇捺雖是曲線,但挺拔圓勁。這是張旭和懷素明顯不同的地方。

    書法線條追求“錐畫沙”

    “屋漏痕”的用筆

    《古詩四首》(區域性) 唐代 張旭

    學習書法的人都明白,書法線條追求“錐畫沙”“屋漏痕”的用筆,實際上就是張旭研究用筆,創造了錐畫沙這種筆法,並教授給了顏真卿,而顏真卿在“錐畫沙”的用筆基礎上,發展出了“屋漏痕”的用筆。中國古人,對書法用筆都非常重視,尤其是草書。草書的用筆難在什麼地方?草書書寫時,書法家要在非常活潑、跳蕩的行氣裡面,還要有鏗鏘有力、斬釘截鐵的力感和質感,在高速的行筆過程中,能夠做到“疾澀”,就是說行筆的速度很快,但是線條不單薄,不光滑,非常有力感和質感。只有這樣的點畫功夫,寫出來的草書,才能在視覺上給人以衝擊力。後人多學習張旭,常常是做到了第一點,做不到第二點,做到靈動,就做不到蒼勁,做到蒼勁,就顧不上靈動,顯得呆滯。兩點兼顧,是非常難的要求。後人學張旭的很多,但是在狂草的書體上,鮮有突破,在學張旭的人中,比較有名的後學者是明代的祝枝山,他寫得非常好,但是比張旭還是要遜色一些。

    張旭的代表作,流傳到當下,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有西安碑林的《斷碑千字文》《古詩四首》。從《古詩四首》流傳的墨跡中,我們可以看到,張旭的每一筆都很蒼勁,而且下筆肯定果斷。據說張旭嗜酒,每到半醉時候,常常大喝一聲,急速書寫,完全處於一種自然流露的情緒之中。張旭的書法中,完全體現了書法家癲狂、放蕩不羈的個性。張旭當時在書法界的影響也很大,他生活在中唐時代,和顏真卿基本上同時代。據說顏真卿曾經兩次辭官請假,到洛陽找張旭學習書法。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古代人對於用筆技巧是非常重視的,而不是像現在很多人,拿起筆來就寫,以為就能寫成書法家。因為,書法中有很多用筆技巧,必須需要有高人指點,才可以領悟和突破,僅靠自己埋頭苦練,那是很難有成就的。顏真卿當時曾找張旭學習書法,臨別時張顏二人討論了十二個問題,也就是後人所記載的“十二意”,現在也流傳下來有文章。張旭給顏真卿講怎麼用筆,怎麼體現點畫的立體感,張旭形容為“錐畫沙”。所以一直到現在,後人學習用筆,還是學習張旭的書法理論。顏真卿回到長安後,悟到了另外一種用筆,就是比較拙的用筆,叫“屋漏痕”,就是積點以成劃的用筆,這個和“錐畫沙”還不完全是一樣的。“錐畫沙”指的是圓勁,他能想到用錐子在沙子上畫畫,所以必須是中鋒,因為偏了就畫不出來,而且中鋒畫出來的印記,在Sunny的照射下觀察,非常有立體感,寫字就是要追求這個味道,所以寫字要圓勁,張旭對用筆真的很有研究。

    《斷碑千字文》(區域性) 唐代 張旭

    把中國毛筆的特性發揮淋漓盡致

    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

    除了《古詩四首》,張旭另外一部重要作品就是他的《波若波羅蜜多心經》。張旭的作品流傳至今,主要的大部頭作品就這三部,其他都是一些零碎的小作品。

    我們學習張旭,重點是學習他高難度的用筆技巧,怎樣從整理章法上做到氣韻生動,骨力通達。分析他的每一個筆畫,都可以看到方圓兼備,他的轉折、他的頓挫,都包含複雜的用筆技巧,而不是像當下一些書家,寫草書就像鋼筆字一樣,筆力沒有任何變化。張旭不是,他能夠把中國毛筆的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筆用八面,各種技巧在瞬間都表現出來,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整個唐朝沒有能超過他的。

    在中國書法史上,幾乎能與張旭齊名的,還有懷素。懷素善寫狂草,懷素代表作有《自敘帖》《小草千字文》《大草千字文》等。從書法結構上看,這兩人各具特點,張旭的字,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法度之外,寫得非常開張和狂放,恣肆大氣,氣勢磅礴,很雄偉。而懷素的字,從《自敘帖》和《大草千字文》來看,則寫得較圓潤和內斂,大起大落的用筆比較少,線條筆畫的粗細變化也不太多,這點可以從《自敘帖》裡看出,用墨非常蒼勁,但是線條粗細變化不大,而且懷素以圓筆為主,幾乎沒有方筆。不像張旭,張旭作品中線條的粗細能差十幾倍,而且方筆稜角鮮明的地方,非常明顯。

    《自敘帖》 唐代 懷素

    在中唐時期出現了兩位草書大家,再往後,書家都是學習他們,基本沒有能出其右,因為書寫狂草,張旭和懷素已經到了極限,比他們再狂,已經是不可能了。草書一直鮮有高峰,直到民國時期,值得一提的是陝西的書法大家于右任。于右任的草書風格與懷素、張旭截然不同,他是以魏碑用筆融入草書,自成風格,點畫簡潔,沒有那麼多連帶,可是每一筆又很紮實,能立得住,這是于右任偉大的地方。可以說從唐以後,草書上成就比較大的,就是于右任先生了,可謂中國草書的另一座里程碑。

    張旭,可以說他把自己的一生都貢獻給了書法,他所有的精力都在研究書法。古人研究書法,認為是在做學問,而且對於用筆基本功非常重視。反觀當下,當代很多學習草書的人,只注重字形,注重構圖,沒有考慮到用筆的問題,也沒有研究,所以出來的作品,好似東施效顰,只有形似,卻完全沒有精神。所以學習張旭、學習懷素,能達到用筆的境界,再開始狂草的書寫。初學的人,要學習比較規矩一點的草書,比如說王羲之《十七帖》,孫過庭《書譜》,先解決筆法的問題,再把字形記牢,再慢慢嘗試放開筆,試寫狂草,這樣才能準確。對張旭、懷素的草書,我們可以從章法裡、結構裡、點畫裡吸收營養,他們的書作是後人學習草書重要的資料和源泉,是我們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藝術瑰寶。

    (青年書法家何栩栩整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不能用自己的聲音呢?演員們配音太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