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pprovasluf
-
2 # approvasluf
句町是春秋戰國時代由部落聯盟發展而成的一個古老國家;漢武帝時內附,以其地置句町縣,漢昭帝時封其首領毋波為王;該王國的轄區包括滇東南和桂西,即今文山州全部、紅河州中東部,以及玉溪市、曲靖市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的一些地區;其“國都”在廣南蓮城;其主體民族為壯傣民族先民;該王國屬於奴隸制社會;由於能夠大量製造和廣泛使用青銅工具和武器,因而農業經濟發達、軍事力量強大、社會文化繁榮,在歷史上與郡縣並存了583年。
句町名稱的由來
“句町”之名,始見於《漢書·地理志》和《王莽列傳》,《昭帝紀》則寫作“鉤町”,後來的古籍中也有寫作“鉤町”的。《華陽國志·南中志》載:“南中,在昔蓋夷越之地,滇濮、句町、夜郎……侯王國以什數”,又載“句町國……漢時受封迄今”。著名歷史學家方國瑜先生說:“漢初設治之句町、進桑,在春秋戰國時已有部族組織”。《辭海》說“句”讀作鉤(gou)是正確的,“町”則與當代漢語讀法一致;“句町”一詞源自壯語,用廣南壯語解釋比較恰當,“句(鉤)”的含義有二:一為九,為最大數;二為坡。“町”的含義亦有二:一為紅,為血親,為聯盟;二為頂,為最高處。
毋波受封為句町王
據《漢書》記載:漢武帝時句町方國由毋波執政。毋波得知西漢朝廷發兵攻破南越及回師降服夜郎之後,深受漢武帝威德的影響,於元鼎6年(公元111年)率部歸附了漢朝。漢武帝封其為侯,以其地置句町縣,隸益州刺史部的牂牁郡。
公元前86年,威名顯赫的漢武帝逝世,帝位由漢昭帝繼承。此時西南地區各部不服統治,趁機起來造反。《漢書·西南夷兩粵北韓傳》載:“孝昭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益州廉頭、姑繒(今雲南大理州一帶)民反,殺長吏?櫊樚鋼福ń窆籩菪艘濉⒄攴嵋淮)、同並(今雲南彌勒、石林一帶)等24邑,凡三萬餘人皆反。遣衡水都尉發蜀郡、犍為奔命萬餘人擊牂牁,大破之。後三歲,姑繒、葉榆(大理)復反,遣水衡都尉呂闢胡將郡兵擊之,闢胡不進,蠻夷遂殺益州太守(治所在今昆明晉寧),乘勝與闢胡戰,士戰及溺死者四千餘人”。為平定反叛,西漢朝廷派軍正王平與大鴻臚田廣明率部出征,並調句町侯毋波的親兵武裝配合,結果“大破益州,斬首捕虜五萬餘級,獲畜產十餘萬。”據此,“上曰:鉤町侯亡(毋)波率其邑君長人民擊反者,斬首捕虜有功,其立亡(毋)波為鉤町王”。明諸葛元聲的《滇史》也說:“時益州廉頭、姑繒民反,殺長吏;牂牁談指、同並等24邑凡三萬餘人皆反。大將軍霍光白帝,遣水衡都尉呂闢胡發蜀郡、犍為奔命萬餘人擊牂牁,大破之,元始四年,姑繒、葉榆復反,帝遣呂闢胡將益州兵擊之,闢胡頓兵不敢進,蠻夷遂殺益州太守,乘勝與闢胡戰,士敗溺水死者四千餘人。始元五年,復遣軍正王平與大鴻臚田廣明等並進益州夷,大破之。廣明因闢胡敗後,乃風諭鉤町共引兵入滇,斬首捕虜五萬餘級,獲畜產十餘萬。上聞,喜曰:鉤町侯毋波率其邑長人民擊反者,斬首捕虜有功,其立毋波為鉤町王。大鴻臚廣明賜爵關內侯”;倪蛻的《滇雲歷年傳》等書也有相同的載錄。
毋波晉爵為王之後,曾使句町國盛極一時,他也為此顯赫一世。他逝世後,後人專門修建“土主廟”來祭祀他。壯族稱土主廟為“廳布宏”或“廳祊”(直譯為皇祖神廟或王爺廟),有的村寨則叫“廳索”(意即社廟)。“廳祊”和“廳索”又是村寨長老主持社祭或進行議事的場所,通常被譯為“老人廳”,雲南省大多數壯族地區都有,現在仍由村寨長老在廟中年年主持祭祀等民俗活動。據《廣南府志》載:該城的“土主廟,在府治西”,筆者曾詢問過當地老人,說是解放後被平作他用了。在眾多的土主廟中,以位於通海秀山上的名聲最為顯赫。公元937年,原南詔國通海節度使段思平會盟37部,欲起兵討伐大義寧國楊幹貞,行前曾入廟卜問吉凶,祈求土主毋波顯靈保佑,並許願:得勝之後要建祠回報。以後他果真如願以償,擊敗了楊幹貞,建立了大理國。句町王毋波亦因此被尊為最靈驗的土主之神。《雲南通志·寺觀二》載:“土主廟即句町王廟,段思平既得大理之後,特建是祠,蓋以答神佑也”。通海人至今仍認為:“句町王毋波在通海時,頗能施惠於民”,還說“毋波是兩千餘年前一位在通海有武功而兼有文治的良將”。毋波之後的句町國
著名歷史學家江應梁先生在其《中國民族史》中說:“益州‘大破’之後,滇國的實力下降,滇王的地位亦不復存在了,時距益州郡的設定僅二十七年(公元前109-82年),代之而起者是鉤(句)町侯亡(毋)波”,“句町人”在滇的統治持續了54年之久,距毋波附漢的元鼎6年已達83年。他還說:“由於句町在益州駐留,與夜郎的矛盾尚未激化,但其迴歸後,二王的對立正式構成”。歷史事實的確如此,句町本屬牂牁郡,自從毋波由侯晉級為王之後,牂牁郡內即同時存在夜郎(駐今貴州黃平縣)和句町兩個國王。為互相兼併,兩個王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
據《漢書·西南夷兩粵北韓傳》載:成帝河平年間(公元前28-25年),夜郎王興舉兵攻句町王禹和漏臥侯俞(漏臥侯國在雲南瀘西、師宗、羅平一帶),西漢朝廷“遺太中大夫蜀郡張匡持節和解,興等不從命,刻木象漢吏,立道旁射之”。事後,西漢朝廷為樹立國威和平息事端,選用曾經當過連然(今安寧)長和不韋(今保山)令的陳立出任牂牁太守以直接處理。陳立上任後,即諭告夜郎王興,興仍不從命,陳立遂帶“從吏數十人出行縣,至興國且同亭,召興。興將數千人往至亭,從邑君數十人入見立。立數責,因斷頭,邑君曰‘將軍誅亡狀,為民除害,願出曉士眾’。以興頭示之,皆釋兵。鉤町王禹、漏臥侯俞震恐,入粟千斛,牛羊勞吏士”。其後,“興妻父翁指與興子邪務收餘兵,迫脅旁二十二邑反”,又被牂牁太守陳立與都尉萬年殘酷鎮壓,夜郎從此覆滅,時距漢武帝賜予夜郎王號僅84年。自此以後,句町國即日益坐大,不僅控制了益州郡,還控制了牂牁郡的廣大地區,成了當時西南地區最大最強的方國。
句町與廣南的歷史淵源
廣南是古句町國的發祥地,也是雲南壯族人口最多的縣份,史籍中關於句町王毋波於公元前111年率部歸入漢武帝統一的中國和他在漢昭帝始元年間(公元前86-81年)參加平息黔西、滇中及滇西叛亂並建立功勳的記載,是壯族人民引為自豪的歷史亮點,毋波的這一歷史功績與當今黨和國家一貫倡導的“維護祖國統一”和弘揚“愛我中華”的主體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廣南縣牡宜漢墓中出土的各種珍貴文物、早期的各種銅鼓以及壯族傳統節日和民間至今仍在傳承的骨刻歷算器、雞卜卦書、摩教經典等,均是句町歷史文明的見證。其九龍山則是中國壯族保持最完好的神“竜”之一,山下壯族村寨的幹欄民居群落及其純樸的壯語環境、濃郁的民族風情等等,均可作為壯族原生文化的典型進行展示。此外,廣南的儂氏土司府還是中國壯族土司府中建築規模最宏大、存在時間最長的土司府,因為有儂智高的關係,其歷史地位和國際影響也最為深遠;與儂府並列的,還有蓮湖、昊天閣、太陽廟、文廟、皇姑墳等宏偉的古建築群,這些都是廣南獨有的文化旅遊資源。主打句町歷史文化品牌,並對上述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進行認真疏理、整合,發揮民族歷史文化與旅遊經濟開發的關聯效應,既能解決中國壯族無歷史文化品牌的大問題,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奠定堅實的基礎,還能為建設滇東〈世外桃源〉—壯鄉廣南文化旅遊精品和東南亞跨國旅遊橋樑作貢獻。
回覆列表
句町是春秋戰國時代由部落聯盟發展而成的一個古老國家;漢武帝時內附,以其地置句町縣,漢昭帝時封其首領毋波為王;該王國的轄區包括滇東南和桂西,即今文山州全部、紅河州中東部,以及玉溪市、曲靖市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的一些地區;其“國都”在廣南蓮城;其主體民族為壯傣民族先民;該王國屬於奴隸制社會;由於能夠大量製造和廣泛使用青銅工具和武器,因而農業經濟發達、軍事力量強大、社會文化繁榮,在歷史上與郡縣並存了583年。
句町名稱的由來
“句町”之名,始見於《漢書·地理志》和《王莽列傳》,《昭帝紀》則寫作“鉤町”,後來的古籍中也有寫作“鉤町”的。《華陽國志·南中志》載:“南中,在昔蓋夷越之地,滇濮、句町、夜郎……侯王國以什數”,又載“句町國……漢時受封迄今”。著名歷史學家方國瑜先生說:“漢初設治之句町、進桑,在春秋戰國時已有部族組織”。《辭海》說“句”讀作鉤(gou)是正確的,“町”則與當代漢語讀法一致;“句町”一詞源自壯語,用廣南壯語解釋比較恰當,“句(鉤)”的含義有二:一為九,為最大數;二為坡。“町”的含義亦有二:一為紅,為血親,為聯盟;二為頂,為最高處。
毋波受封為句町王
據《漢書》記載:漢武帝時句町方國由毋波執政。毋波得知西漢朝廷發兵攻破南越及回師降服夜郎之後,深受漢武帝威德的影響,於元鼎6年(公元111年)率部歸附了漢朝。漢武帝封其為侯,以其地置句町縣,隸益州刺史部的牂牁郡。
公元前86年,威名顯赫的漢武帝逝世,帝位由漢昭帝繼承。此時西南地區各部不服統治,趁機起來造反。《漢書·西南夷兩粵北韓傳》載:“孝昭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益州廉頭、姑繒(今雲南大理州一帶)民反,殺長吏?櫊樚鋼福ń窆籩菪艘濉⒄攴嵋淮)、同並(今雲南彌勒、石林一帶)等24邑,凡三萬餘人皆反。遣衡水都尉發蜀郡、犍為奔命萬餘人擊牂牁,大破之。後三歲,姑繒、葉榆(大理)復反,遣水衡都尉呂闢胡將郡兵擊之,闢胡不進,蠻夷遂殺益州太守(治所在今昆明晉寧),乘勝與闢胡戰,士戰及溺死者四千餘人”。為平定反叛,西漢朝廷派軍正王平與大鴻臚田廣明率部出征,並調句町侯毋波的親兵武裝配合,結果“大破益州,斬首捕虜五萬餘級,獲畜產十餘萬。”據此,“上曰:鉤町侯亡(毋)波率其邑君長人民擊反者,斬首捕虜有功,其立亡(毋)波為鉤町王”。明諸葛元聲的《滇史》也說:“時益州廉頭、姑繒民反,殺長吏;牂牁談指、同並等24邑凡三萬餘人皆反。大將軍霍光白帝,遣水衡都尉呂闢胡發蜀郡、犍為奔命萬餘人擊牂牁,大破之,元始四年,姑繒、葉榆復反,帝遣呂闢胡將益州兵擊之,闢胡頓兵不敢進,蠻夷遂殺益州太守,乘勝與闢胡戰,士敗溺水死者四千餘人。始元五年,復遣軍正王平與大鴻臚田廣明等並進益州夷,大破之。廣明因闢胡敗後,乃風諭鉤町共引兵入滇,斬首捕虜五萬餘級,獲畜產十餘萬。上聞,喜曰:鉤町侯毋波率其邑長人民擊反者,斬首捕虜有功,其立毋波為鉤町王。大鴻臚廣明賜爵關內侯”;倪蛻的《滇雲歷年傳》等書也有相同的載錄。
毋波晉爵為王之後,曾使句町國盛極一時,他也為此顯赫一世。他逝世後,後人專門修建“土主廟”來祭祀他。壯族稱土主廟為“廳布宏”或“廳祊”(直譯為皇祖神廟或王爺廟),有的村寨則叫“廳索”(意即社廟)。“廳祊”和“廳索”又是村寨長老主持社祭或進行議事的場所,通常被譯為“老人廳”,雲南省大多數壯族地區都有,現在仍由村寨長老在廟中年年主持祭祀等民俗活動。據《廣南府志》載:該城的“土主廟,在府治西”,筆者曾詢問過當地老人,說是解放後被平作他用了。在眾多的土主廟中,以位於通海秀山上的名聲最為顯赫。公元937年,原南詔國通海節度使段思平會盟37部,欲起兵討伐大義寧國楊幹貞,行前曾入廟卜問吉凶,祈求土主毋波顯靈保佑,並許願:得勝之後要建祠回報。以後他果真如願以償,擊敗了楊幹貞,建立了大理國。句町王毋波亦因此被尊為最靈驗的土主之神。《雲南通志·寺觀二》載:“土主廟即句町王廟,段思平既得大理之後,特建是祠,蓋以答神佑也”。通海人至今仍認為:“句町王毋波在通海時,頗能施惠於民”,還說“毋波是兩千餘年前一位在通海有武功而兼有文治的良將”。毋波之後的句町國
著名歷史學家江應梁先生在其《中國民族史》中說:“益州‘大破’之後,滇國的實力下降,滇王的地位亦不復存在了,時距益州郡的設定僅二十七年(公元前109-82年),代之而起者是鉤(句)町侯亡(毋)波”,“句町人”在滇的統治持續了54年之久,距毋波附漢的元鼎6年已達83年。他還說:“由於句町在益州駐留,與夜郎的矛盾尚未激化,但其迴歸後,二王的對立正式構成”。歷史事實的確如此,句町本屬牂牁郡,自從毋波由侯晉級為王之後,牂牁郡內即同時存在夜郎(駐今貴州黃平縣)和句町兩個國王。為互相兼併,兩個王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
據《漢書·西南夷兩粵北韓傳》載:成帝河平年間(公元前28-25年),夜郎王興舉兵攻句町王禹和漏臥侯俞(漏臥侯國在雲南瀘西、師宗、羅平一帶),西漢朝廷“遺太中大夫蜀郡張匡持節和解,興等不從命,刻木象漢吏,立道旁射之”。事後,西漢朝廷為樹立國威和平息事端,選用曾經當過連然(今安寧)長和不韋(今保山)令的陳立出任牂牁太守以直接處理。陳立上任後,即諭告夜郎王興,興仍不從命,陳立遂帶“從吏數十人出行縣,至興國且同亭,召興。興將數千人往至亭,從邑君數十人入見立。立數責,因斷頭,邑君曰‘將軍誅亡狀,為民除害,願出曉士眾’。以興頭示之,皆釋兵。鉤町王禹、漏臥侯俞震恐,入粟千斛,牛羊勞吏士”。其後,“興妻父翁指與興子邪務收餘兵,迫脅旁二十二邑反”,又被牂牁太守陳立與都尉萬年殘酷鎮壓,夜郎從此覆滅,時距漢武帝賜予夜郎王號僅84年。自此以後,句町國即日益坐大,不僅控制了益州郡,還控制了牂牁郡的廣大地區,成了當時西南地區最大最強的方國。
句町與廣南的歷史淵源
廣南是古句町國的發祥地,也是雲南壯族人口最多的縣份,史籍中關於句町王毋波於公元前111年率部歸入漢武帝統一的中國和他在漢昭帝始元年間(公元前86-81年)參加平息黔西、滇中及滇西叛亂並建立功勳的記載,是壯族人民引為自豪的歷史亮點,毋波的這一歷史功績與當今黨和國家一貫倡導的“維護祖國統一”和弘揚“愛我中華”的主體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廣南縣牡宜漢墓中出土的各種珍貴文物、早期的各種銅鼓以及壯族傳統節日和民間至今仍在傳承的骨刻歷算器、雞卜卦書、摩教經典等,均是句町歷史文明的見證。其九龍山則是中國壯族保持最完好的神“竜”之一,山下壯族村寨的幹欄民居群落及其純樸的壯語環境、濃郁的民族風情等等,均可作為壯族原生文化的典型進行展示。此外,廣南的儂氏土司府還是中國壯族土司府中建築規模最宏大、存在時間最長的土司府,因為有儂智高的關係,其歷史地位和國際影響也最為深遠;與儂府並列的,還有蓮湖、昊天閣、太陽廟、文廟、皇姑墳等宏偉的古建築群,這些都是廣南獨有的文化旅遊資源。主打句町歷史文化品牌,並對上述民族文化旅遊資源進行認真疏理、整合,發揮民族歷史文化與旅遊經濟開發的關聯效應,既能解決中國壯族無歷史文化品牌的大問題,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奠定堅實的基礎,還能為建設滇東〈世外桃源〉—壯鄉廣南文化旅遊精品和東南亞跨國旅遊橋樑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