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鄉村小能人
-
2 # 正能量朝陽大媽
題主你好!
我也是農村出生,由於從小耳濡目染,以及生活和成長環境的影響,很早就對農業產生很大興趣。但是跟題主不同的是,我大學學的是真正的農口專業。有些人總是對美好田園生活抱著很多期待和幻想,認為這就是我們平庸而平凡的生活中與詩和遠方最接近的行業,是理想主義實現理想的事業。不過,理想主義終究是理想主義,經不起現實的碰撞和打磨。在農業美好詩意的外表下包裹的是當今農村和農業發展遭遇瓶頸的殘酷現實。好吧,遭受打擊多了
有點絮叨了。不過這些並不是悲觀,而是現在有了對農業發展現狀的清楚認知。只有你認識到了現實的殘酷和無奈,體會到路途的艱險和漫長,經受住人言冷暖和磨難打擊,才會真正明白所要達到目標的意義,並且獲得前進的動力。個人認為,那些想著農業很賺錢,妄圖靠從事農業專案發大財,迎來暴富,走向人生巔峰的人大底都要失敗。你也可以說有那麼多人靠農業發財身價大漲,電視裡那些成功的種養殖專案,致富典範都不可能是假的吧?
這些當然不假。但是你要看看這些人經歷了多少時間,投入了多少精力金錢,頂住多少壓力和失敗的風險才最終成功。鏡頭裡的無限風光,名聲下的傳奇色彩,掩蓋了人物真實性情下的痛苦堅持、艱辛歷程。這世上,每天都有人成功,但是成功背後是更多人的失敗。如果無法保證自己就是那個最終走向成功的人,你又能夠坦然的接受自己的失敗嗎?個人更認為,那些一心只想這投入農業事業,為中國農村農業發展做一份貢獻的人八成都要灰溜溜的回去。原因嘛,呵呵了。農業其實並不是專業性強的行業,一般人只要有足夠的毅力,肯吃苦,投入進去一定的時間就能大底掌握生產技能的訣竅。中國幾千年小農經濟的農業技能都是靠這種方式一代代傳承。但是,農業也可以是專業性很強的行業,現代農業的發現離不開高新的科學技術和技術人才。諸如荷蘭丹麥等農業最發達的國家,農民都是一種專業職業,不是你相當就能當的,要經過一系列學習併成功透過考試才能最終成為一名合格的農民。丹麥的大學農業專業課時為五年,三年專業,兩年實習,獲得認證後才能說你是一個農民。相比之下中國的農業教育就欠缺太多而且缺乏實質性的內容,這也和我們的國情有關係。中國歷史兩千多年的小農經濟傳統直到現在也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無論是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還是後來的家庭聯產承包制,其根本都是以平均土地來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的,這與西方大農場農業有本質上的區別。好吧,本來只是想就題主的問題說一些自己並不成熟的看法,結果扯遠了,不好意思。
農村為什麼越來越缺少年輕人的身影?這個問題我想每個都能說出來一些大家共知共明的原因,比如收入,比如就業等等,我就不再贅述。下面我就說一下我這幾年學習農業的過程中對這個無法避免的問題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1、傳統農村社會結構的崩潰是農村社會現代程序中的必然代價。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劇變之一就是傳統封建經濟的急劇崩潰。這個我們學過近現代歷史都好理解,隨著過門被開啟,中國與世界市場的連線更加深入,自給自足的模式必然會遭到毀滅。最資本發達的地區,農村地區也必然受到資本的衝擊,衝擊的後果就是小農破產,農民被嚴重剝削淪為佃農甚至被趕出土地,農村衰敗,殘破不堪,農民不堪重負,無法生存下去。如果這種後果沒有像西方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那種轉嫁方式,必然會引發嚴重的社會危機。這也是民國時中國民族資本發展黃金十年的終結以及國名黨敗退臺灣的重要原因之一。(建國初的土改實際上可以說是對農村現代化程序的一種反撥,但是這種反撥卻有效保證了社會穩定,緩解了社會矛盾。)現在,農村的發展似乎又到了相同的歷史節點。
但這一次,社會環境已經與當時的情況完全不同了,高速發展的國民經濟與快速的城市化程序弱化了矛盾,當城市有足夠強大的容納空間並且能獲得較高收入的時候,大量農民湧入城市並逐漸定居。農村的土地不在具有吸引力和束縛力,農村人口大量飛散流失,傳統結構崩潰。
2、小農經濟的模式在一定時期沒仍然會是主流。無論城市化進城多麼迅猛,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與農民數量仍就無法在短期內被消化。農村依然有大量的小農從事農業生產,並且很難快速適應城鎮化後的生活。如果強行大範圍推廣農村土地流轉,建立大型家庭農場,會帶來嚴重的農村社會問題,況且目前農民的生產技術難以滿足大農場化生產,農業生產市場體系不完善,這對以穩定為第一要務的中央是不能接受的冒險。大農場,農業莊園,現代化種養殖都是需要大量資本和技術投入的,而資本以回報為導向,所以我們回看到最近的農業投資火熱現象時會發現,所謂的投資現代農業其實都投在了以旅遊消費為主的農業莊園,高回報的特種種養殖等產業,而最大量最根本但回報也最少的糧油棉等產業,投資寥寥。畢竟除了國家和政府,沒人玩得起也沒人願意玩這種高風險低迴報的投資。投資的高門檻,農業產業運營的高風險以及市場體系的不完善導致農村年輕人進行農村農業創業的成本和難度大大增加,並最終致使年輕人出走農村,到工作機會更多的城市謀生。
3、對農村農業教育缺乏,更缺少實踐。我一直有一個觀點:教育是改變國家和國民最根本有效也最長久的方法。老話說欲滅其民族,必先滅其文化。文化的根本在人,而人的塑造在於教育。統一戰爭後的德國,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無不極其重視教育。而我們這一代農村人所接受的教育無不是勸誡大家早日擺脫農村,擺脫農民身份。對於中國數千年農業文明傳統、本質,對於農村農業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地位及意義卻鮮有涉及,更不會去教我們農村農業生活的傳統和觀念。在農學專業教育上,我們也一直是以培養實用性人才為主,機械刻板的傳授知識技能,而沒有激發學生對於農村和農業的自我認知。有許多農學專業生,在畢業後都選擇了轉行。
4、資訊時代的來臨與人文觀念的變遷。我想說說一個九零後對於網路的感覺:80後們在即將成年和步入社會的時候擁抱了第一縷網路時代的曙光,九零後在幼年和少年的成長期開始接觸並融入網路時代的生活,而00後們則幾乎從一開始就就出生在網路資訊時代的搖籃裡。80後曾經以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所不能理解的九零後,而現在以及不久以後,我們可能要以同樣的眼光看待零零後們。這就是時代造就的差距,80.90的農村年輕人趕上了傳統農業文化的最後的回光,而之後出生的人則從一開始就沐浴在新的時代的曙光中,他們與農村大都處於一種割裂的狀態。當8090後門紛紛離開農村,在他們之後出生的農村年輕人只會有更多人來開,而不會選擇留下。因為農村只是成為了一種故鄉的概念而被留在了心裡,卻不在與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發生關係。
-
3 # 那年夏天1927
大概是現在的年輕人從出生開始就離這個行業很遠吧,畢竟相較上一輩上上一輩來說,從小生活成長在農村的孩子少了,而且大多數在農村長大的孩子,長大後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脫離父輩那樣的生活。不過隨著新興農民,職業農民的興起,這種現狀正在逐漸改觀。
-
4 # 方魚南宮
小時候跟隨大人下地幹活感觸非常多。中國農業相對較落後,年輕人當然從農者少,再加上務農經濟收入少,投資相對較高,沒有發達國家那麼高的福利補貼。所以年輕人從農比較少。
回覆列表
做糧食生意需要大本錢,還需要有豐富的貿易經驗,還要懂糧食的儲存期限,存放規律,年青人懂的少,或許錢也不足。尤其是經驗不足,做的比較累,會虧大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