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教老師

    有!不但我家有,別人家也有!首先,我說個別人家的吧!因為她比我厲害,被家裡的女兒氣得暈倒在濤濤大江邊,好在身邊有好人相救,不然危險得很!

    原因是這樣的:這位年輕的媽媽,她的女兒上幼兒園中班了,但因為天氣熱,但因為新來的老師又不給她在空調下涼快,所以,她回家又叫又哭,說是離家出走,說是要投訴,說是不上學了,說是要進宮,進冷宮!

    其實,在昨天,她媽媽就曾跟她說過:”寶寶,乖乖,老師不給吹,我們在家吹,白天回學校,晚上在家吹空調,好不好?”

    小孩說不好!”我現在就要離家出走”。

    媽媽問去哪裡?”我要進冷宮!”

    媽媽以為開玩笑,邊說邊為她做好吃的:”冷宮在哪裡?”

    女兒說:”大海!”

    女兒的回答,令媽媽吃驚,好在這裡都沒有大海,所以也就沒理她。

    第二天剛好星期六,上午買菜回來的媽媽,卻發現不見了女兒,只看到桌上有女兒的字條,歪歪曲曲的字:我去入冷宮!嚇得這位母親,一邊打電話出差在外地的老公,一邊到處找女兒,當有人告訴她,在江邊看到她女兒,她跑到江邊一看到深深的水就暈倒了!

    好心的人們,於是分開了兩支小隊伍,一支救這位媽媽,一支找她女兒!不用半個時辰,媽媽救醒了,女兒找到了!人們七嘴八舌的教訓起她女兒了!但她女兒一句也沒聽得進去!努著嘴巴,氣憤地說,你們都欺負我!你們都不是好人,一點面子也不給別人!

    這就是叛逆期的表現。這個時候,也許叛逆的孩子們是真的好壞不分了。那麼,什麼叫叛逆?叛逆有多種,從字面上可以知道,”叛”就是背叛,”逆”就是逆反心理。小孩子的叛逆,一般是指不聽話,家長不好管,家長管不住, 小孩總是做出違背家長意思的行為,或者做出獨立自我,標新立異,專唱反調的行為。而這種行為的期間,叫叛逆期。

    根據專家研究發現:對孩子你溺愛,可能是造成叛逆的一個主要原因。而且,叛逆期最早的階段是3歲至5歲發生,第二階段是7歲至12歲發生,第三階段是16歲至18歲發生。所以像她的女兒,還只是剛剛開始發生,是第一階段。以前有報道說十幾歲的學生離家出走的,更嚴重的是跳樓尋短見。

    到底怎麼辦呢?對於叛逆期的孩子怎麼管教呢?這是個專門研究的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得清楚,所以我這裡就給大家一個研究的提綱。希望對您也有幫助。提綱如下——

    專家把孩子們的叛逆定義為:“青少年正處於心理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監護。他們反對父母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他們也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於批判的態度。”

    專家把解決辦法定義為:叛逆期=探索期。簡單地說就是引導孩子去探索,讓思想得到昇華!這樣就會淡化叛逆的行為!探索什麼呢?讓孩子們在所有的叛逆期,都逐步加深層次地探索:

    我的世界有什麼?

    我可以得到什麼?

    我可以怎麼做?

    透過探索,我相信,孩子們對未來更有信心,對未知更有興趣,對關愛更感恩,對家長更信任!從而徹底擺脫叛逆期!

    看看下面這位外國華人對待孩子叛逆期是怎樣說的吧——

    我是一個以神經學研究為專業的母親,自以為對孩子頭腦裡發生的一切瞭如指掌。顯然,我錯了。 我連孩子的頭髮會變成什麼樣都無法預測!所以,作為母親和科學家,我下決心找出這些謎題的答案。

    我一頭扎進相關研究文獻中,希望這些知識能幫助我和孩子平穩渡過這段不平靜的發育期,大家稱為”叛逆期”!

    我發現,有關青少年的腦科學研究是近十年才慢慢受到重視的。 我們曾錯誤地認為,孩子在進入幼兒園時,其大腦就已經完成得差不多了。關於青少年的大腦和行為,社會上還流傳這很多根深蒂固的錯誤認識:他們之所以衝動和情緒化,是因為大量激素在其體內湧動;他們之所以叛逆、不聽話,是因為想顯得與眾不同; 還有不少人覺得,人的智力和才華(以及偏文還是偏理的傾向)在青少年時期就固定下來了,以後都永遠不會改變。其實,青少年的大腦是了不起的人體器官,它能產生巨大的刺激,學習能力和改變速度也相當驚人!

    我撫養了兩個兒子,這段親身經歷讓我懂得,青少年並不是什麼外星物種,他們只是沒有被充分了解。我下決心直面問題,改進自己的教育方法。比如 安德魯剛進高中依然很貪玩,即便考試就在眼前,他還是更關注體育比賽和舞會,把課本和作業晾在一邊。身為科學家的我知道,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你需要不畏艱難,持之以恆。 於是,我捧起一疊紙,走進安德魯的臥室。我翻開他的課本,把所有章節匆匆過了一遍。我將一張紙對摺,在一側寫上他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另一側寫上這個問題的答案。 讓他知道自己的世界有什麼?可以得到什麼? 可以怎麼做?

    安德魯認識到,為了學習新知識,他需要坐下來,安安靜靜地看書,做作業。他還意識到,趴在床上、把一堆東西攤在一旁不利於學習。 所以 在面對他們的時候,我們不打罵,不嘲笑,孩子會碰到很多問題,大多數時候,他們只是有些混亂,注意力不夠集中,忽略了周遭一些事情的重要細節。

    很多人認為,青少年應該可以,或至少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惱人行為,以為他們是故意心不在焉,把大人的話當耳旁風,其實這些認識是錯誤的。 要知道,孩子自己也會因為自己的變化而感到困惑,他們也搞不清自己腦殼裡那個佈滿褶子的重要器官是怎麼運作的。只是孩子不會把這些困擾告訴大人罷了。 青少年很注重自我形象,不希望自己丟臉,而且不具備自省和自我批評的能力!

    此時此刻,我只想告訴大家,安德魯於2011年5月完成衛斯理安大學量子力學本碩連讀課程,現在正在攻讀醫學和哲學博士學位;威爾於2013年畢業於哈佛大學,現在紐約一家管理諮詢公司工作。

    這就是她的故事,而且,還有一點,她從來沒有因為孩子的叛逆期而氣得半死的經歷。這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對嗎?

  • 2 # 格超梅上

    才聽一個朋友講述過他的經歷。孩子上高一了,因為不做課外作業,老師聯絡了他。他一去才發現,自己的孩子整整一個月,各科練習冊基本都沒寫,老師實在沒辦法才聯絡了他。等孩子回家後,就這個問題質問孩子。孩子認為作業太多了,只要自己成績能過得去,做不做作業無所謂。他講了半天道理,孩子一句聽不進去,就罵了幾句,結果孩子還摔門跑了。他們夫妻倆追出去,遠遠看見孩子沿著河邊向水壩方向跑去,眨眼的功夫就不見了蹤影。母親害怕孩子跳水,趕到水壩的時候,東尋西找不見孩子蹤影,一下子癱坐在地。當夫妻倆懷著焦慮的心情準備撥的時候,家裡的座機來電話了,是孩子打來的。後來他們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跟孩子就學習問題交流過。經歷過這件事後,他們也醒悟了,覺得只要孩子平平安安的比什麼都強。但他也說奇怪得很,他不再跟孩子說學習問題,月考後孩子成績不太理想,他也沒說什麼,這孩子反而學習上非常認真,而且把以前缺的所有練習都補上了。

    後來朋友總結了這樣幾句話。青春期的孩子不喜歡家長的過度約束,他有自己的主見,希望家長尊重他的想法,不要對他橫加干涉;還有家長要給孩子自證錯誤的機會,不要怕孩子犯錯;有時候嘮嘮叨叨反而會引起孩子反感,少嘮叨可能會給孩子更多的思考空間,讓他能反思自己的問題。

    他說的也有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賽季趙繼偉在球隊的打法都發生了哪些轉變?談談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