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發現之旅
-
2 # 醫養悟道儒術興業
以生態為基礎,注重生態、環保的科學、持續的發展前景,含有一定的文化和康養主題元素的旅遊產業鏈者為生態旅遊。其特點可概括為:生態、環保、持續發展、有文化主題含康養等生態元素。
以生態為基礎,注重生態、環保的科學、持續的發展前景,含有一定的文化和康養主題元素的旅遊產業鏈者為生態旅遊。其特點可概括為:生態、環保、持續發展、有文化主題含康養等生態元素。
【新發現之祣視點】如何理解生態旅遊業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徵?
生態旅遊業的範疇及外延、生態旅遊業的基本特徵、什麼是真正的生態旅遊業這三個問題,一直是受到學界和業界的關注和青睞。通常而言,生態旅遊業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旅遊企事業,不應簡單地理解為旅遊相關企業和事業機構的組合。生態旅遊資源、生態旅遊設施和生態旅遊服務是生態旅遊業實現的三大要素,其中生態旅遊資源是生態旅遊業發展的基礎,與生態旅遊設施一起透過動態加工變成生態旅遊產品,旅遊服務體系是旅遊經營者藉助特定的旅遊經濟實體和生態旅遊政策,藉助生態旅遊設施和一定手段向生態旅遊者提供便利的活勞動,旅遊服務體系是生態旅遊業實現和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一、傳統生態旅遊業的範疇及外延?
生態旅遊業是生態旅遊系統中連線生態旅遊主體和生態旅遊客體之間的媒介,是由眾多部門和相關行業組成的向生態旅遊者提供各種服務的社會綜合體,在推動生態旅遊發展方面主要起著供給和組織的作用。生態旅遊業是以生態旅遊資源為依託,以生態旅遊設施為基礎,為生態旅遊者創造便利條件並提供所需產品和服務的綜合性產業。
傳統的旅遊業通常簡稱為旅遊企事業。與傳統大眾旅遊業相比,生態旅遊業在追求目標、管理方式、綜合效益等方面存在差異,主要表現在:(1)目標上強調經濟-社會-生態三者利益的協調,維持天-地-人的統一;(2)管理上強調生態管理和可持續管理;(3)利益上強調遊客-社群-企業等各個環節的共享;(3)創造可持續就業機會,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生態旅遊業除了具有一般旅遊業的依賴性、敏感性、帶動性和涉外性等一般特點外,還具有綜合性、責任性、動態性、可持續性等自身特點。正因為這些特點,生態旅遊業具有生態旅遊、資源保護、環境教育及扶貧致富等四大顯著特色功能(陳玲玲等,2012)。
二、生態旅遊業具有哪些基本特徵?
綜合性:生態旅遊業生產原料、生產過程、生產產品和生產效益的綜合性。生產原料的綜合性是指資源既有自然的,又有人文的,既有歷史遺留的,又有現今人造的;生產過程的綜合性是指多個相關部門或相關因素協調配合、共同努力,既涉及旅遊部門的旅行社、住宿業和交通客運業,又涉及國民經濟中的一些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如輕工業、建築業、農業、林業、畜牧業等),以及一些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如文化、宗教、園林、衛生、科技、郵電、教育、商業、金融、海關、公安、環保、保險等)或環節;生產產品的綜合性是指所需要的設施條件既包括旅行社設施又包括餐飲住宿設施和交通客運設施,以及所提供的服務是由吃、住、行、遊、娛、購等多種服務專案構成的綜合體;生產效益的綜合性是指生態旅遊業追求的是經濟、社會及生態等效益的綜合。生態旅遊業是從生產原料-生產過程-生產產品-生產效益鏈條中每一細節和整個環節必須“生態達標”的綜合生態產業。
責任性:生態旅遊業的生產、實現和持續發展,離不開綠色的原材料、有好的生產方式、綠色的生產過程、生態的旅遊產品和綜合的生態效益。這就要求生態旅遊業生產過程中相關部門和機構具有創新的精神、綠色的思維、協調的思想、開放的態度和共享的理念,以及高度的責任感、持續的領導力和科學的發展觀,亦即需要可持續管理和科學體制機制。生態旅遊業發展過程中上述任一環節出現問題,將導致生態旅遊業不同側面、不同程度的“失真”。就現有發展階段來看,國內旅遊主管部門、旅遊企事業單位甚至旅遊業協會,其服務管理條件和水平參差不齊,與真正的生態旅遊規範和標準要求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尤其是生態旅遊業發展的生態理念不同程度的缺失,比如政府機構管理水平參差不齊、旅遊企事業單位人員理念和視角不同、旅遊協會人員認知水平和要求標準差異等,從而造成中國現階段生態旅遊業不同程度地“失真”。就真正的生態旅遊系統理念而言,國內外差距最大的子系統就是生態旅遊媒體即生態旅遊業的差距,尚亟待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社群等的鼎力協助,其中政府是前提,企事業單位根本,行業部分是關鍵,社群是基礎。
動態性:與其它產業相比,生態旅遊業具有明顯的動態性,即表現在時空的動態性和動力系統的動態性。時空條件的動態變化造成了生態旅遊業獨特的發展和演化規律:空間動態變化主要是指生態旅遊者生態旅遊活動與旅遊地生態環境之間的互動過程,即相互影響、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動態關係;時間動態變化是指生態旅遊業的季節性,由於緯度、地勢、氣候、海拔等自然條件會引起生態旅遊地旅遊價值隨季節變化,進而導致生態旅遊業的旺季、淡季和平季。動力系統的動態性,係指生態旅遊系統四個子系統以及上述各因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造成的生態旅遊業發展狀態的差異。如生態旅遊主體、客體、媒體、載體四大子系統之間,任一個子系統的能動力不足或持續度不同,將造成整個生態旅遊系統的“失真”或“缺失”。又如在生態旅遊業子系統內部,政府、企事業、行業、社群各因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及其能動性和責任性程度差異,會帶來生態旅遊業不同的發展狀態。
可持續性:生態旅遊把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放在第一位考慮,強調生態旅遊者、社群居民及從業人員對保護生態環境的貢獻,重視旅遊環境容量的研究和維持措施,注重旅遊與社群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緊密結合,是公認的達到旅遊持續發展目標的有效手段和途徑,是可持續發展原則相協調的旅遊形式。響應的生態旅遊業在實現經濟、社會和美學價值的同時,尋求適宜的利潤和環境資源價值的維持,開發商、遊客、社群及居民都是直接受益者,環境得到有效的保護,是可持續旅遊業,屬於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
三、到底什麼是真正的生態旅遊業?
生態旅遊業與傳統旅遊業最大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生態旅遊業的責任性和能動性,即生態旅遊業的生產者、管理者、監督者應是對環境極端負責的社會精英,彼此組成高階環境倫理素養、高度自覺負責任的生態旅遊服務體系,生態旅遊服務體系涉及政府的科學管理、事業機構的正確引導、企業單位的產品創新、行業團體的行業監督、社群居民的大力支援以及生態旅遊者和全社會的積極配合,只有上述政府、事業、企業、行業、社群、遊客乃至全社會的自覺負責任的協調配合和鼎力相助,生態旅遊資源才能轉化為真正的生態旅遊業亦即可持續的生態旅遊業。生態旅遊業作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它代表了時代新潮流和新方向,它與人類正在經歷的生態時代相適應。反過來,要實現生態旅遊業的本來目標——可持續發展,關鍵是要確保可持續的管理體制,亦即綠色政府主管機構-生態企事業單位-生態旅遊業機構-生態旅遊地(社群)-生態旅遊者的共同努力。其中,任意環節或者子系統出現問題或缺失,將會造成整個生態旅遊系統的癱瘓,從而導致生態旅遊業的倒退。生態旅遊業的實施和實現需要全社會乃至全人類綜合人文素質的不斷提高和進步,需要生態旅遊環境的培育和保護。這其中生態旅遊媒體與生態旅遊載體(環境)處於相容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