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凱恩斯
-
2 # 曾銘瀾
低通脹,低失業率,高增長如果還流動性充足,美國這回全球開戰能轉彎嗎。低通脹是因為個人支出下降,都進口比自己生產便宜。低失業率,移民政策。高增長是財政赤字擴大支出,美國有淨逆差(只是其中部分為美債,美股提供資金)。美股是因為有15%左右的外資加上產業資本加機構鎖定流動性,大變現少很多價值,反正不缺錢就算了。等於亞馬遜,貝佐斯持股比例多,小部分流通股,市場看好容易維持高估值。
-
3 # 大方妹幾
低通脹、低失業率並不一定代表著經濟十分的健康。日本經濟長期存在著低通脹、低失業率,但幾十年來日本經濟增長几乎停滯。美國經濟增長雖然尚可,但美國經濟與日本經濟有許多共性,目前美國經濟依然能保持高速增長恐怕與其擁有的霸權地位有關。
西方各國調控經濟的手段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各國運用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但是美國具有其它國家所不具備兩大優勢,一是擁有金融霸權,一是擁有科技霸權。一旦美國喪失這兩項霸權地位,或是其中之一,美國經濟也將像其它國家一樣陷入停滯的狀態。
按照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低通脹與低失業率不會並存。因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的存在,失業率不可能降到零,社會經濟處於充分就業狀態時的自然失業率是處於一個大於零的水平。當失業率低於自然失業率時,勞動力的需求大於供給,導致通貨膨脹率上升。以前經濟學家們認為自然失業率在5%左右,但現在失業率降至了3%左右,通脹依舊低迷。
如何來解釋這種低通脹與低失業率並存的現象?社會保障和福利水平的提高相對經濟增長的滯後,增加了勞動者所願意出賣的勞動力,延長了勞動者的工作時間。人們可以發現,社會保障和福利水平相對較高的經濟體其勞動者的實際工作時間相對較短,社會保障和福利水平相對較低的經濟體其勞動者的實際工作時間相對較長。勞動者在通過出賣勞動力獲得工資來滿足自己需求的過程中,工資會給勞動者帶來效用(需求的滿足),勞動會給勞動者帶來負效用(辛苦和受累)。只要工資的效用大於勞動的負效用,勞動者便會願意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如果社會保障和福利水平的提高相對經濟增長滯後,隨著經濟的增長,工資水平的提高,工資的效用會不斷增大,勞動者所願意出賣的勞動力會隨之增加,工作時間會隨之延長。這樣,勞動力的供給會隨著經濟的增長而增加,即使失業率很低,勞動力的供給也可能是過剩的,因而不會引發通脹。
社會保障和福利水平的提高相對滯後,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導致生產相對過剩,通脹自然也不會出現。生產相對過剩時,長期的低利率甚至零利率,貨幣大量放水,只是推漲資產價格,而不會流向實體經濟引發通脹。
社會保障和福利水平的提高相對滯後,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導致消費需求的增長日益乏力,“有效需求”日益不足。畢竟占人口少數的富裕階層消費能力有限,占人口多數的普通勞動者收入增長緩慢,消費需求的增長就日益乏力。消費需求增長日益乏力,只有依靠擴大政府支出或擴大淨出口來彌補“有效需求”的不足。淨出口的增長總是有限度的,一個經濟體不可能一直依靠增加淨出口來彌補日益擴大的“有效需求”缺口。政府支出的不斷增加導致政府債務的不斷擴張,政府債務的擴張也是受限制的。當“有效需求”難以增長時,經濟增長便趨於停滯。
美國依靠金融霸權可以獲取大量的不勞而獲,金融霸權的支撐也讓美國能夠以極低成本大量舉債,依靠債務增長來支撐其經濟增長。政府、企業和居民部門債務過高時也不用過於擔心,印美元就可以消除債務。當然這是在不嚴重削弱美元信任的前提下。多年來,美國整體債務的增長率一直都高於GDP的增長率,美華人揹負的債務總額目前已接近70萬億美元。可以說,美國經濟增長一直是建立在債務增長基礎之上的。
美國依靠其科技的領先地位,可以在同世界各國的貿易中獲取大量“超額”利潤。大量的不勞而獲和“超額”利潤,維持了其富裕階層收入的增長。從世界各國進口大量的廉價消費品,同時將一般製造業不斷轉移海外,本國勞動力不斷從一般製造業轉移至一般服務業,增加為富裕階層提供的勞務服務,以實現富裕階層收入的增長。
回覆列表
看上去一個平淡無奇的提問,題主這個問題是可以寫本書的。本文很多看法源自個人觀點。
美國在過去十年的確經歷了一輪低通脹、低利率、低失業率,高增長的景象。經濟學上面,這種三低本來很難同時長期的維持。因為低通脹和低利率,則會促進信貸,使得投資增加,資產價格上升,通脹上升後,更多的人因為通脹的正反饋,開始預期通脹上升,同時開始借貸,並且推升利率。然而美國在過去十年卻經歷了一次不錯的增長,卻沒有提升通脹的好日子。這是為什麼?
個人認為,經濟學的觀點沒有錯。但是對於週期發展的時間限制,其實並沒有人能準確定義,低通脹低利率下,多少人會做出擴大槓桿,拿出儲蓄投資的決策?經濟學家沒有告訴我們。所以,個人覺得美國前十年的經濟發展大約得益於以下幾點,這幾點沒有改變通脹上升的趨勢,但是很好的延緩了這個過程:
其一、美聯儲“逆風飛翔”。實施了緊縮。這使得投資人更加猶豫,從而減緩了資產價格上升。
其二、美國製造業外移之後,向科技和金融進發,這些領域生產率更高,但是對於資源依賴性更低。比如谷歌就不需要太多原材料。這樣生產率提高的同時,使得泡沫不會很快傳導的到資產價格上面。
其三、頁岩革命功不可沒。因為美國社會是個深度浪費的社會,特別是能源上面。所以在上世紀70年代出現了惡性通脹,那次惡性通脹和中東石油制裁不無關係。里根上臺曾將利率提高到20%以上。而如今美油價格遠遠低於布油,並且美國原油對外依存度有所下降。這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美國通脹。
其四、減稅帶來繁榮,但不增加通脹。我們知道財政刺激政策有兩種:一種是基建投入,消耗水泥和鋼筋,但是這種方式有可能推升通脹,在里根時期之前,美國一直是這種方式,所以才出現了一個名詞:“滯脹”,另一種是供給改革,也就是減稅刺激,由於政府沒有購買,而是透過提升企業資產收益率的方式來帶動經濟,做大基數,這樣,通脹就沒有發生的那麼快。
其五、如果減稅是一種延緩通脹的刺激方式,那麼奧巴馬時代又是用什麼方式減緩通脹的?個人認為,是奧巴馬醫改。奧巴馬醫改並不是積極的政策,其主要方式就是擴大美國老百姓的醫療保險參保範圍,不能參加的甚至政府補貼一部分。而另一方面美國政府負擔兩個人群的部分醫療費用,老人和殘疾人。奧巴馬醫改擴大了政府擔負的範圍。所以奧巴馬醫改很大程度上擴大了美國醫藥行業的總開支。並且使得藥物價格集體虛高。但是在通脹統計因素當中,藥物的統計比重較小。這一方面在奧巴馬執政期間提升了美國醫藥領域企業的實力,但同時也造了個不小的財政窟窿,和一些隱性的醫療價格上漲。(美國醫療保健權重僅僅6.28%左右,中國是10%權重,更多的美國醫療機構透過提供不需要的服務專案來實現利益。)
綜上,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由於美國經濟體制固有的結構,繁榮-衰退迴圈依然存在,過去好,不代表未來依然能夠維持。大多數時候,通脹上升和下降的趨勢並非人力可以阻擋,但是可以減緩。所以美國僅僅是在減緩通脹的道路上過去走得尚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