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飯坡

    目前的教學目標都應該是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制定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應該學習的知識內容及學習的程度;

    過程與方法目標,制定本節課的學習能使學生哪些能力得到提升,哪些能力得到掌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制定本節課學習內容對學生意志、品質的鍛鍊與培養。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它既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相聯絡,又不同於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

    教學目標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一是課程目標;

    二是課堂教學目標;

    三是教育成才目標。這也是教學的最終目標。

    教學科目(學科)是教學內容的基本門類。

    課程是指各個教學科目與課外活動的綜合。

    所謂課程目標,實際上就是在教育部各個學科的《課程標準》裡,要求每個參與基礎教育教學工作者,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認真關注的內容。

    如:資訊科技學科的普通高中《資訊科技課程標準》中,對課程目標的描述為:“普通高中資訊科技課程的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學生的資訊素養表現在:對資訊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能力;對資訊及資訊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並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遵守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與資訊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普通高中14個學科的課程目標大都是指如下的三個方面:

    注意:這絕不是課堂教學教案、教學設計中的教學目標!

    教案

    教案是課堂教學思路的提綱性方案。

    什麼叫做有教案?什麼叫做沒有教案?

    一個確有教學經驗的老教師,拿到一節課的題目時,在頭腦中立即就形成了一個教學思路方案,即使當時沒有能夠寫出來,那也是叫做有教案!

    一個徒有虛名的教師,甚至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教師,即使利用很長的時間,拼湊出了一個五花八門的二、三十頁的教案,或者是什麼教學設計,但是心裡就沒有一個完整的、正確的教學思路方案,這也叫做沒有教案!

    教案是常規教學中所設計使用的,是寫出來的教學思路方案。不是上課時,老師自己看的,更不是給學生看的!也不是用來進行教學交流的。撰寫出來的教案,主要是給教學領導檢檢視的。

    其次是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就是一個更加詳細的、加強版的教案而已。

    教學設計實際上就是在教案的基礎上,添加了“指導思想、學情分析”等欄目。其中,有的一些專案等的內容,在教案中是不用寫出來的。

    如:學情分析。自己的學生,自己應該很清楚。可以不用每個教案都寫一遍。寫出來就是一個詞——囉嗦。

    教學設計通常是在區級研究課、教學交流展示時用的。將任課教師平時在教案中,不用寫出來的專案寫出來。

    課堂教學目標就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的互動目標。

    新課程倡導的課堂教學目標有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分解、細化了的一小部分。當完成和落實了每一個課堂小教學目標的同時,課程需要關注的大目標也就實現了。

    課堂教學目標在45分鐘之內,是可以達到的。不是理想目標那樣的遙遠,可望不可及。

    平時人們常說的教學目標,在沒有特殊說明的情況下,實際上指的就是課堂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目標常常被人們簡化為:“教學目標”。

    有了課堂教學目標,教案中的教學過程的撰寫,就可以圍繞著教學目標展開了。

    教學目標可以對應著教學過程中的某一個教學環節,即:一對一的關係。

    教學目標也可以對應著教學過程的某幾個教學環節,即:一對多的關係。

    當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分別完成的所有的教學目標時,這節課的教學工作也就結束了。不是嗎

    隱含的教學目標就是在教案中,不能寫出來的課堂教學目標。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也是教師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隱含目標的內容就是教書育人的重要內容之一。

    如果將隱含目標在教案中寫出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就容易使得本學科的課堂教學目標產生混亂,以至於不知道是哪一個學科了。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制定是非常關鍵的一環。因為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處於核心位置,它決定著教學行為,不僅是教學的出發點而且是教學的歸屬,同時還是教學評價的依據,它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調控功能。倘若確立教學目標這個環節出了毛病,必將導致教學活動的偏差或失誤。因此,必須十分重視目標制定這項工作。制定教學目標有以下依據:

    1、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規定了學科教學的目的、任務、內容及基本要求,它是編寫教材、進行教學、評價教學質量的依據,當然,也是制定教學目標的依據。一方面,我們編制的所有目標不應當超標,另一方面,全部目標的合成,也不能低於標準的總體要求。

    2.教學內容

    不同教材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教學內容也有不同的教學要求。要吃透教材,把握編者意圖,順著編者思路去設計教學目標,要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去考慮目標的側重點。比如初中語文教材是按單元編排的,每個單元冠有“單元提示”,在其簡短的文字中,已將學習該單元的要求作了交代。在教參課文的課題下面,印有該課的“訓練重點”,在其它課文中也作了類似的說明。這些材料都不是閒言廢語,它們已把編者的意圖告訴了我們。在編寫教學目標時,要緊扣這些文字,努力用具體的目標來落實其要求,並把它們當作中心目標或重點目標來對待。

    3.學生實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脫離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沒有任何實用價值。對學生年齡特點和實際學習能力必須予以充分考慮,在重視保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還要適當照顧“兩頭”,即對學得較快與學得較慢的學生因材施教。

    4.社會需要

    大綱和教材都是靜態的,往往幾年不變,而社會發展卻是動態的,可以說教材內容對時代進步來說,總是滯後的。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當考慮到這一點,適當地根據社會需要,充實必要的內容。

    制定教學目標應遵循以下原則:

    1.整體性原則

    要從學科的整體要求出發,一切具體目標都不能與總目標相悖。要力求三個維度有機結合,力求與課程標準所規定的目的要求保持一致。

    2.可行性原則目標要適度、恰當,符合學生實際。普通性目標全體學生都能達到,發展性目標優生能“吃飽”

    3.可操作性原則

    目標要簡明、具體、易操作、易檢測。課時教學目標主幹要鮮明,數量不能過多,否則難以落實。

    4.階段性原則

    明確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的階段性,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側重。如初一主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重視銜接,打好基礎;初二以培養思維能力和學習態度為核心,發展學生思維的廣闊性與創造性;初三著重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與應用能力,提高個性素養,促進整體最佳化等。

    5.科學性原則

    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知識,用不同的行為動詞作出具體而恰當的描述,嚴格把握分類的準確性、描述的嚴密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木星裡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