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錦翼

    解釋這個問題,先要糾正一個概念。

    中國在先秦之前的周朝那叫封建制度,秦朝以後,實際應該叫帝國制度。

    封建封建,就是封而建之,就是封給你一塊土地,你就是獨立之主。

    這是秦朝之前的社會模式啊。

    秦朝之前的周朝就是分封諸侯國,每一個諸侯都是一個獨立的王國,不過這些王國都尊周天子為老大,每年給老大送點東西,意思意思。

    但是秦始皇吸收了楚國當時的郡縣制度,在全國推廣,以後天下皇帝是世襲罔替的,其他的都是流水的官吏。

    這個問題或者可以這樣問:為什麼封建制下朝代歷史都很長,帝國時代就不行了呢?

    首先我要說這並不表示封建制度就比帝國制度強。

    為什麼封建制持續時間要長呢?

    這是因為時代不同了,生產力大大的變化了。

    在封建制時代實行的奴隸制度,奴隸和奴隸主是兩個完全分割的階層,奴隸就像出畜生一樣,是可以殺,可以買賣的,奴隸是不會接受知識的,這也就談不上覺醒(我們正統的歷史課本就把這段時期叫奴隸社會,原因也是這樣)。在當時的生產力的情況下,各個諸侯國發展緩慢,社會矛盾也就積累得慢。

    最大的矛盾就來自諸侯國和天子的矛盾,當年周朝不過是個小小的部落,隨著他的發展壯大,他就有滅到商朝當老大願望,而商湯當年也不過是夏朝的一個部落,他反對夏朝的過程也是如此,這時候並沒有農民起義也沒有奴隸起義。

    所以這就決定了朝代歷史比較長。

    到了周朝的時候,出現了華人這一階層,這一階層其實應該就是市民,這一階層最著名的事情就是發生了華人暴動。這就說明當時生產力發展的情況下誕生的新的獨立階層,這個階層不屬於奴隸,有自己的財產,自然也要有自己的訴求。

    等到了春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達,生產關係也發生了變革,這時候還出現了百家爭鳴,所謂百家爭鳴其實就說明了一個事實,當時教育範圍的擴大,受教育人口多了,關於孔子的偉大功績有一個不就是他老人家開創了普遍教育,不管誰,只要你能送幾條幹肉,我就可以教你。

    不要小看這個,有了教育,人就能覺醒,再加上生產關係的變化,就有更多的人有受教育的動機。

    這就說明再搞分封已經不適合當時的社會了。

    所以楚國率先搞了郡縣制,秦始皇吸收了這個制度,建立了統一的帝國。

    由於秦朝的歷史太短了,劉邦甚至懷疑郡縣制不如分封制,但是他封了一堆王,最後呢發生了七國之亂。之後司馬家族也搞這一套,西晉就迅速滅亡了,朱元璋把自己的兒子封在各地,最後發生了燕王朱棣的造反。

    因為這個時候,生產力發達,地方上如果搞獨立王國,在書同文的世界裡,地方和皇帝的矛盾就迅速激化。所以最好還是郡縣制,保證皇帝的權威,統一排程使用國家的資源。

    但是這也有一個問題,帝國萬一運轉不靈了,社會矛盾積攢,一旦噴薄而出,就會顛覆一個朝代,要知道這時候已經沒有奴隸了,社會階層上下之間是可以流動的,特別是隨著科舉制的實行,早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事是非常可能的。

    這個時候,農民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就會鋌而走險。

    社會矛盾經常容易激化,這就造成了王朝的短命。

  • 2 # 忽聚忽散

    秦之前實行的貴族世襲制,各貴族之間通婚,階級固化,學習文化是少數貴族內部事務,各代統制者都有緊密血緣聯絡。一般百姓被長期排除在外,所以政權只能在貴族內部傳承,只要不出現天災人禍,大逆不道之事,如商紂王,承傳千年不是問題。

    春秋時孔子作為教育家實行有教無類,只要交塊臘肉就可學習,打破了昔日教育壟斷。各種思想層出不窮,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是中華文化最璀璨時期,出現了一大批思想家,政冶家,軍事家。昔日貴族獨家統治開始崩盤。

    秦二世實行苛政,迫使人民起義,陳勝一聲”王候將相寧有種呼”,向貴族世襲的傳統發起挑戰,特別是平民劉幫建立的漢族,完全靠實力說話,貴族一統天下完全不復存在。

    各封建王朝短的幾十天,長不過三佰年,已成為歷史魔咒。建國開始,先王艱苦創業,勵精圖治,代代相傳,一代不如一代,某代出個敗家子,乾坤顛倒,荒淫無道,民不聊生,風煙四起,改朝換代。實力派憑實力重建立新的王朝,也叫歷史輪迴。

    這就是各封建王朝不過三百年的根本原因,漢朝如加上東,西漢則除外。

  • 3 # 平沙趣說歷史

    翻開史書,不難發現但凡是被認定的統一王朝,基本都熬不過三百年,秦之前的朝代能熬過三百年,但沒人會將他們當作統一王朝,因為其制度是分封制,而不是中央集權制。

    夏商周三代,每一個都超過了三百年,但由於年代久遠,仍有許多問題,比如夏朝的存在如今至今存在疑問,而商朝的活動區域有限,主要是在黃河中下游,直到滅亡前不久,才將地界推進到淮河流域。

    周朝統治的區域不小,但是跟秦朝這些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王朝相比,周朝實施的完全是另一個制度,也就是建立在西周初年經濟基礎上的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等等共同構成的框架。

    但接近三百年後,這套框架已經走向了崩潰瓦解,只是其速度十分緩慢。在逐漸瓦解的過程中,分封制弊端越發凸顯,那就是周邊諸侯國紛紛坐大,開啟了相互攻伐、異彩紛呈的春秋戰國時代,而周王室完全是個空架子。

    新的制度在春秋戰國緩慢成型,最終由秦始皇將之定形,這就是沿用至今的中央集權制度,當然,秦朝比今天多了個專制主義,也即皇帝獨尊。

    專制王朝的經濟基礎也與之前大不相同,已經轉變為小農經濟了,而小農經濟最顯著的矛盾就是地主和農民的矛盾,這個矛盾圍繞著土地展開。

    農民和地主並沒有像之前的平民和貴族那樣固定,平民是有機會變成的地主的,像劉邦,逆襲成了最大的地主。不論是逆襲的農民地主,還是原本的地主,他們很清楚,土地就是他們的財富源泉,所以他們會不斷囤積土地,這才是致富之道。

    一般王朝建立,經過多年戰亂,人口銳減,土地撂荒的也多,皇帝作為最大的地主,總會剋制慾望,象徵性地為農民生計考慮,勸課農桑。

    要知道,農民多種地,皇帝就能多收稅,這樣就能保證王朝前期土地面積出現增長,同時,土地增加能更多的養活人口,人口就是勞動力,這也是古代皇帝最重要的資源。

    所以即便囤積土地在王朝初期即已展開,但後果並不嚴重,反而還有不少好處。但等到一切都差不多了,土地兼併就開始逐步瘋狂起來。

    隨著時間推移,農民人口越來越多,可耕的土地卻越來越少,不得已,農民就去做地主的佃農,為地主種地。地主又不是慈善家,不會無緣無故養著農民,再加上皇帝大人經常收稅所以農民長期貧困。

    走投無路的農民不外乎幾條路,逃走成為流民、躲進寺廟打工(這在信奉佛教的朝代尤為嚴重)、造反。

    當前兩者也解決不了生計,廣大農民就會揭竿而起,反正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於是天下大亂。

    經過戰爭,人口大量減少,土地再次被撂荒,接著新王朝建立,新的地主階級產生,一切又回到了起點。

    事實證明,這個週期,大概就是三百年。

    當然,還有不少王朝壽命是遠遠低於三百年,這要牽扯到其他原因,比如外族威脅,西晉、北宋、南宋這些,都是亡於外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發自拍形容歲月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