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大獅

    在日本大河劇或戰國題材的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看到日本武士留著一種怪異的髮型,這種髮型的前額和頭頂上的頭髮剃的乾乾淨淨,而兩側和腦後卻留有頭髮。(有時候中間也有一綹)。這種髮型模樣古怪,看上去有些滑稽,很難讓人想象到日本人為什麼會留這種髮型。此髮型有個學名,稱之為“月代”。雖然看上去不美觀,但卻十分實用。

    “月代”始於明治時代之前,是在日本內戰漸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武士們在搏殺時往往十分慘烈,為了保護自己因此需要長期帶著沉重的兜鍪。而那束於頭頂的髮髻往往被壓塌,很容易披散下來遮擋視線、因此會嚴重影響戰鬥,而且要承受頭頂被壓迫的痛苦。為了方便作戰,有些武士就將位於中前部位的頭髮剃去,如此一來,即使頭髮如何鬆散,也只會散落到臉龐兩側或者腦後,而不會遮擋面部,這樣一來很好的解決了戰爭中的視野問題。

    因為這種髮型便於作戰和佩戴頭盔,武士們便紛紛效仿。於是乎,“月代”成了武士之間的流行髮型。不論是下級武士還是大名,幾乎所有人都留有這樣的髮型。

    而在中國的歷史當上,清代男子髮型與日本男子的這種髮型極為相似。滿人雖然是漁獵民族,因此需要騎射打獵、縱馬馳騁,為了有更好的視野,避免頭髮遮擋視線,因此將前發剃掉,只留後面的頭髮。滿人初期的髮型就在腦後留一點點頭髮,然後編為一條細細的小辮子,如同一條細細的尾巴一樣,因此稱之為“金錢鼠尾”。

    也許很多人好奇在“月代頭”之前,日本人的髮型是什麼樣子?

    其實,在此之前日本男子髮型還算正常。日本曾經仰慕中華上國文化,曾和北韓等番邦效果一樣效仿中國的衣冠髮式。在元朝之前,日本成年男人也同華人一樣在頭頂梳髮髻,而且武士們還喜歡佩帶唐朝時期的兜鍪。幕府時代中的鎌倉、室町時期,民間幼兒和武士之間曾流行一種“唐輪頭”。這種髮型十分簡樸,在桃山時代和江戶時代得到了極大的推廣。之後這種樸素髮型逐漸複雜化,演變成了一種極其容易散落的“兵髮髻”。雖然看上去很好看,但是這種髮型很不實用,因此武士們將其改變為“月代頭”,所以已經很少見了。“兵髮髻”如今還可以在相撲選手身上看到。

    “月代頭”成了武士階層的流行髮型之後,一些平民也開始效仿,因為將頭頂的頭髮剃去可以防止頭頂生蝨子。久而久之,月代頭大規模流傳開來,成了日本的一種通用髮型。

    由此可見,一種髮型不但代表了一種時尚,還代表了一段歷史。

  • 2 # 密探零零發

    在古代的日本,有一種特殊的髮型——月代頭,是古代日本武士所梳的一種髮型,究其原因跟清朝女真人的金錢鼠尾辮有著異曲同工的作用。

    古代的日本武士,在對戰的時候,頭頂中前部頭髮往往會因為在搏鬥中,被鋒利的武士刀被割掉,散落的頭髮很容易遮住人的視線,一不小心就會因為這散落的頭髮遮住視線而喪失了生命,因此為了避免這樣的悲劇,日本武士就將頭頂中前部頭髮都直接剃掉就 形成了新的武士髮型——月代頭。其作用跟清朝女真人的金錢鼠尾辮方便打獵有著異曲同工的秒處秒分。

    後來,這種月代頭的髮型久而久之就成為一種不成文的傳統,並且成為日本武士階層的特有髮型,平民是不允許留的呀!

  • 3 # 薩沙

    月代頭其醜無比,然而卻很有用。

    日本武士主要從事肉搏作戰。

    眾所周知,肉搏作戰是極為兇險的,勝負生死往往就是一兩秒決定。

    所以,在這幾秒內,不能有任何干擾格鬥的東西出現。

    日本古代比較有地位的男人,和華人一樣,都是留有髮髻的。

    然而,即便再結實的髮髻,在激戰中仍然可能散開。

    頭髮向後向左右散開倒不要緊,關鍵是如果向前散開就會遮住眼睛。

    看不到敵人,還肉搏個屁啊,穩死啊!

    即便是武士,沒誰會拿自己性命開玩笑,所以就只能將前額的頭髮剃光。

    然而,這似乎還不夠,就乾脆將前額和頭頂的頭髮都剃掉。

    這樣一來,一了百了,再也不會有頭髮遮住視線了。

    月代頭髮源於平安時代後期,到了戰國時期就已經成為一種日常風尚,也是武士的象徵。

    即便是江戶時代的和平時期,武士也留著這種特殊的髮髻。

    其實月代頭並不誇張,中國北方很多遊牧民族,尤其是契丹人也是這種髮型。

  • 4 # 萬里長空夜未央

    在日本早期劍戟片,以及近幾年的大河劇中,常可以看到戰國時代的武士們半禿的髮型,顯得奇葩又搞笑。

    月代的初意

    月代頭最初是表達老人的頭髮越來越少,最後只能梳成一個小小的髮髻,也就是“丁髷(月代頭)”這個稱呼的語源。

    圖一:比光頭好上這麼一點的丁髷

    所謂“武士髮型”

    江戶時代,伊勢國桑名藩主本多忠勝麾下的家臣武士們開始普及一種稱為“本多髷”的髮型,並在安永年間(1772~1781年)徹底在社會平民階層(町人)流行起來。

    圖二:本多髷 (也作本田髷)

    八款江戶年間的潮流髮型

    安永年間,町人根據當時的流行趨勢和階級的不同將髮型進行了多種多樣的劃分,一共細分為8種。

    圖三:時勢發八體之圖(樓下託尼老師說:看著都差不多……)

    具體有辰松風、文金風、系鬢、奴髷、金魚本多、疫病本多、鯔背銀杏、大小銀杏、浪人髷等。

    月代之殤

    1871年(明治四年),政府發出的太政官佈告,提倡士、農、工、商(時稱四民)不梳髮髻、武士不帶刀(官吏著禮服必須帶刀),以破除舊習,提倡“開化文明”。世稱“散發脫刀令”,至此以後,月代頭逐漸消逝於時代中。

    (想補一張《最後的武士》電影插圖,舊武士首領森勝元之子信忠被強行剃髮那片,可惜沒找到,遺憾……)

    終於找到圖片了,雖然還是沒有信忠被強行剃髮那一幕,但可以透過體會到當時武士被迫散發的痛苦和屈辱感,這種感情,在1644年的中國,也曾存在過。

    補遺

    關於月代頭的起源,還有其他幾種說法:

    一是剃掉頭頂一部的頭髮,在參與合戰佩戴頭盔時能夠避免頭部悶熱瘙癢等令人不適的狀況發生。根據江戶時代禮學家伊勢貞丈的研究,“月代“一詞實為”逆息“的誤傳(日文寫法相近),月代頭之所以要剔除頭頂的頭髮,實為剔除不正之氣,進而貫通人體內的”氣“,在戰場上發揮更好的武藝。

    二是因為明治時期前,日本內部經常發生戰爭,雙方搏殺時,頭髮往往會因身體的劇烈晃動而散開,這時頭頂中前部的那些頭髮便會遮住臉面,擋住視線,影響戰鬥。於是便有武士將頭頂中前部的那些頭髮剃除,這樣即便頭髮在戰鬥中散落,也只是披散於頭部兩側和後背,不會影響視野。

    三還是因為戰爭,由於武將長期佩戴頭盔作戰,盔下的軟烏帽被汗水浸透,會造成前發脫落,於是武將們乾脆自己把前面半個腦袋給剃光了,既涼快些,也可以避免脫髮之苦。(一次脫個乾淨)

    圖四:烏帽子(這是公卿的立烏帽子,軟烏帽暫未找到圖……)

    其實,我覺得早些時候的古代日本人的髮型,倒更好看些……

    圖五:古墳時代的”美豆良“

  • 5 # 迷樣柴犬

    其實這種奇怪的髮型也和民族尚武有關,縱觀中國凡尚武民族髮型都十分奇怪例如蒙古或者後來的清朝前身後金.這種髮型統一的特點就是沒有劉海,防止戰鬥時頭髮遮擋視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戰鬥力下降只怪敵人太強?為何唐朝後漢家王朝戰鬥力迅速滑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