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饞嘴肥貓鏟史官

    確實存在這樣的神奇現象。

    唐朝以後,不但是漢民族所建立的皇朝戰鬥力一代不如一代,更神奇的是,即使是少數民族政權,與中原漢文化融合的越深,戰鬥力就變得越弱。

    說實在話,我至今也沒搞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百思不得其解。

    咱們舉幾個例子:

    一、遼國

    遼國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權,建國之初,那戰鬥力可是槓槓滴,連女人都輩出英傑。

    說句實話,其實在那個時代,代表咱們中國的並不是北宋,而是大遼。咱們是幾百年後厚著臉皮硬把自己搞成是正統王朝了,當時人家是不承認的。俄語中“中國”一詞的發音就是“契丹”,流傳至今。

    大遼軍事能力非常厲害,戰士英勇善戰,屢出名將。在北宋軍事實力最強大的時候,太宗趙光義想收復燕雲十六州,和人家開打,四路人馬出征,被人家揍了個稀巴爛。趙光義屁股上中了箭,被用驢車駝回來。

    後來,宋朝想欺負人家孤兒寡母(宋朝一直喜歡這麼幹),被人家反攻回來,“檀淵之盟”就是契丹女人率領著人馬打過來的,咱們的男子漢們無奈簽定的。

    這麼厲害的民族,後來向宋朝學習,融合了大量的漢文明,也讀五經四書,也搞科舉,也寫詩作賦,衣飾風俗,典章制度,大範圍漢化。

    沒過幾代,戰鬥力就不行了。被白山黑水中冒出來的一群女真人打得落花流水。大遼數十萬人馬扛不住女真幾千人的摧殘,被橫掃了。

    當然,這幫女真人也逃不過命運的怪圈。

    二、金國

    這是女真人建立的政權,戰鬥力太嚇人了。

    宋國打不過大遼,一開仗就被人家契丹勇士們碾壓。但這幫契丹勇士們和女真人比起來,簡直不夠看。

    女真人以一當十,以絕對絕對劣勢的兵力把大遼揍得抱頭鼠竄,逃之夭夭。

    女真人這樣的戰鬥力,打大遼國都很輕鬆,打宋國更是不在話下,如秋風掃落葉一般,摧枯拉朽。兩個回合就把宋朝的皇帝、大臣、皇親國戚和宮中嬪妃們全部都抓走了。

    就是這樣兇悍的金國,一旦被中原漢文化融入,仍然逃不過變成軟雞蛋的命運。

    金國與南宋簽下合約,雙方停戰,互相通好,就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傳播。他們和當年的大遼國一樣,也讀儒家經典,也制定禮儀制度,也搞科舉,考狀元,穿漢服,吟詩作對。

    沒過幾代,北方草原上的蒙古人來了。太厲害了,打得金國落花流水,毫無招架之力,完全不是對手。

    金國被蒙古人滅了。蒙古人也好不到哪裡去。

    四、元帝國

    元帝國是世界歷史上最強大的王朝,比現在的美利堅要厲害十倍。當時沒有任何國家敢騷擾蒙古人,敢得罪他們,那是真正的“雖遠必誅”,就算跑到萊茵河,他們也要追過去消滅得乾乾淨淨。

    宋打不過契丹,契丹打不過女真,女真打不過蒙古。可想而知,宋國能扛住人家收拾嗎?於是就被滅了。

    統一全國以後,蒙古的制度和風俗也開始逐步漢化,接受了漢文明的薰陶,蒙古貴族以通曉漢文化為榮,還湧現出了一批詩人。被軟磨硬泡之下,後來也開始搞科舉,點狀元。

    蒙古人墮落得更快。沒過幾十年,戰鬥力飛速下降,到後來就簡直不堪一擊了,被一群扛著糞叉子的農民們打得落荒而逃。

    五、清朝

    清朝的戰鬥力也很厲害。嚴格地來說,實際上蒙古政權並不是被明朝消滅的,明朝是驅逐了他們。蒙古政權是後來被清朝消滅掉的。

    清朝有八旗,這其實是個超越民族概念的群體,其中有滿族、漢族、蒙古族甚至一些北韓人。為啥說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是軍事天才呢?他們很會搞,把這支部隊的人員按照不同的特長組合起來,各盡其用。比如說,蒙古人善騎射,就做輕騎兵迂迴側翼,突破薄弱;滿族人悍勇,就當重灌騎步兵,負責正面主力摧垮;漢族人聰明,就操縱大炮轟炸;北韓人細緻,就負責偵察搜尋。

    這支八旗兵簡直是百戰百勝,打得明軍和李自成、張獻忠望風而逃,完全抵擋不住。

    清朝入關坐天下,幾乎就全面漢化了,絕大多數的禮儀制度和文化都繼承了明朝,融合入中原漢文明。

    還是那個奇異的怪圈,清朝也沒跑掉,沒過幾代,八旗勇士們就不行了,大批大批地墮落。騎不得馬,拉不開弓,聽不得炮,再不復當年之勇。

    這確實是個奇怪的現象。

    這是個問題,我也搞不明白,但確實存在這樣的現象。

    好在,咱們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中,少數民族兄弟們負責開疆拓土,擴大生存空間,漢族老大哥們負責搞好文明建設,綿延傳統,共同構建了現在的中國。

  • 2 # 這些歷史要讀

    其實,唐朝以後漢族王朝戰鬥力就開始迅速滑坡,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個偽命題。因為,明朝初年軍事力量十分強悍,能將橫掃亞歐大陸的蒙古鐵騎逐出中原,並一氣呵成收復丟失數百年之久的燕雲故土。此後,明朝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內,對北方的殘元勢力都始終處於軍事壓制之勢。

    因此,唐朝以後的漢族王朝戰鬥力也並非是直線下滑的,只是由於兩宋特別的渣而已。但是,相較於強漢盛唐時期,之後的漢族王朝軍隊在面對北方少數民族軍隊時,自身的軍事優勢確實不再如過去明顯了。

    首先,是因為自宋代開始,”重文輕武“統治思想開始固化,極大的限制了漢族軍隊的戰鬥力;

    漢族王朝武力的快速下滑,這個鍋宋朝是躲不開的。當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以黃袍加身的方式,從後周的孤兒寡母手中奪取了政權,建立北宋王朝。然而,當上皇帝后的趙匡胤實際上也是如坐針氈,他靠兵變謀奪了後周的江山,自己當然也懼怕以後也有其他武將效防自己的做法,謀奪大宋的江山。所以,趙匡胤極力想改變自唐末以來所形成的藩鎮割據、武人亂政的局面。

    於是,趙匡胤透過“杯酒釋兵權”,將大將們的兵權都收歸中央,然後提倡以文治國,主張“重文輕武”。這麼做,雖然化解了藩鎮割據的困局,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大宋的長治久安。但長期以來,宋朝軍隊的戰鬥力卻一再下滑,最終造成“國勢積弱,人情久玩”的孱弱表現。

    軍事實力的破敗不堪,使得宋朝在面對遼夏等崛起的塞外王朝的軍事威脅時,變得羸弱不堪,甚至只能依靠歲幣外交,來換取和平。這等恥辱,可是漢族大一統王朝古往今來都不曾有過的!

    其次,自唐朝以後,塞外少數民族在長期與漢族的鬥爭和交流中,自身的政治和軍事體制也在不斷的進化。

    實際上,雖然宋軍受到“重文輕武”思想的影響,戰鬥力著實不如漢唐鼎盛時期。但宋朝軍事並非斷崖式的下滑,而在某些軍事領域甚至還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宋軍終究無法在遼金夏這幾塞外政權面前取得軍事優勢,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原因就是,他們確實變得更強大了!

    過去,漢朝所面對的匈奴,唐朝所面對的突厥,這些草原勢力雖然都很龐大,也具備很強悍的戰鬥力。但其政權形式終究還停留在鬆散的部落聯盟階段,無法與擁有更先進政治制度和更健全軍事體系的漢唐相比。

    但遼金夏三個政權就不一樣了,他們不再是鬆散的部落聯盟,而是透過吸收和消化漢族先進的封建統治制度後,建立起來的封建帝國。而在統治制度提升的同時,他們又繼承了塞北遊牧民族強悍的戰鬥力。如此一來,北宋在面對這些新生塞北封建帝國的軍事威脅時,就顯得更加蒼白無力了。

    此消彼長,所以就產生了自漢唐以後,漢家王朝在軍事上經常被北方草原民族壓制的尷尬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巨星頻繁退出的美國夢之隊,是籃球文化變了嗎?